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当代艺术网
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首页
新闻
展览
名家
评论
观点
欣赏
知识
专题
中国当代艺术网
>
艺术新闻
>
综合新闻
同题异趣:解析启功、欧阳中石笔下《独坐敬亭山》的书法语言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寥寥二十字,绘就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长卷。其洗练的文字与悠远的留白,千百年来令无数书法大家为之倾倒,竞相挥毫泼墨。在众多创作《独坐敬亭山》的书法作品中,启功与欧阳中石二位先生,以毕生淬炼的书法艺术,将诗中孤与闲、静与守的意境熔铸于点画之间,形成一字一心境的艺术奇观。透过他们笔下的《独坐敬亭山》,我们得以领略书法如何让千年诗句在笔墨间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诗境与书语:《独坐敬亭山》的双重解码 《独坐敬亭山》的妙处正在于其减法艺术。“众鸟高飞尽”减去尘世喧嚣,“孤云独去闲”减
[详细+]
2025/09/17 09:19:44
来源:
大河美术报
编辑:
静愚
甲骨文的艺术美、技术美及其美育价值刍论
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它不仅是研究殷商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更以其独特的视觉形式、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在数字化与智能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甲骨文的多重美学价值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甲骨文的艺术美:意象世界的感性呈现 艺术的本体在于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而富有意蕴的感性世界。作为古老的文字符号,甲骨文不仅具有记事功能,还展现出多维的艺术价值。它通过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创造过程,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心灵意象,并最终物化为契刻于甲骨之上的视觉形式,形成一...
[详细+]
2025/09/17 09:17:17
来源:
大河美术报
编辑:
静愚
契文之美:在甲骨文的线条里遇见古老文明
刘颜涛 《党相魁先生诗》 中华文明深深蕴藏于中国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审美之中,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明的根基,而甲骨文,正是中国文字的重要源头。本文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出发,与大家分享我研习甲骨文书法的点滴心得,特别是对其中线条艺术的体会与感悟。 线条之韵:书法艺术的情感与哲学承载 书法是以线条抒发情感的艺术语言,作品中自由舞蹈的线条,正是书家精神意识与生命状态的体现。著名画家周思聪先生曾说过:“讲究线条本身的意味很重要。线,一边经历了人与社会,一边经历着象外之境,从而
[详细+]
2025/09/17 09:14:55
来源:
大河美术报
编辑:
静愚
壮歌 | 丰子恺以笔为戈揭暴行,《战时相》以画记史鼓士气
在我们印象中,丰子恺大师的作品幽默风趣、宁静含蓄、耐人寻味。而在抗战期间,这位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一改往日温情隽永的风格,以笔为戈,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寇暴行、反映抗战救亡的漫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成为抗战文化的一部分。 “外公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投身到抗战当中去,画了大量抗战漫画,集成一本《战时相》,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录。”83岁的丰子恺长外孙宋菲君一边翻阅丰子恺作品集,一边讲述外公的抗战艺术实践。在他看来,爱与和平,是丰子恺毕生的追求与创作主题,其爱国热忱与文人风骨值得后人铭记。
[详细+]
2025/09/17 09:08:30
来源:
北京日报
编辑:
静愚
魏广君:对“美”的感悟
文征明《清明上河图记》2021纸本水墨231cmx52cmx30 在天地之中,处处皆有美出现,各种各样的美之为美,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古希腊认为美的本质与宇宙的本质紧密相连。最初,希腊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实体,因此,美的本质也是实体,从而可以用语言来定义。于是古往今来,西方便有了各种各样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与之不同,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无”(“天下万物皆于有,有生于无”),印度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空”(一切现象之色,本质为空,色即是空,四大皆空),美虽然存在,却不可用语言来定义的。当西方的科学升级到相对论和量子论,哲学升级
[详细+]
2025/09/17 08:58:37
来源:
京华印社青少年
编辑:
静愚
一场关于“水墨何以当代”的深刻对话
一场关于“水墨何以当代”的深刻对话——走进“涅槃重生:邹明艺术作品展” 在当代水墨艺术的历程中,邹明是一位探索者。他的创作,既扎根于传统水墨的精神土壤,又大胆融入工业材料与自然物质,形成一种具有强烈当代意识与深度的视觉语言。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涅槃重生:邹明艺术作品展”,不仅是对他艺术生涯阶段性的总结,更是一次关于“水墨何以当代”的深刻对话。 邹明的艺术格外令人震撼的,是他对“材料”的敏感与重构能力。他将铁锈、泥土、纸张肌理乃至化学痕迹纳入水墨系统,使作品超越了传
[详细+]
2025/09/17 08:56:26
来源:
网络
编辑:
静愚
当名画“活”在上海街头
孩子们在互动体验区作画 “刚抢到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大展(简称“奥赛大展”)的文创,转身就‘钻’进了梵高的卧室,这体验也太酷了!”9月6日傍晚,上海浦东前滩公园巷人头攒动,“前滩公园巷×浦东美术馆大艺术家节”正在这里举办,带着奥赛大展文创来打卡的龚女士和好友在立体名画装置前边打卡拍照边赞叹,这场“艺术走出展厅”的文化盛宴太对味。 这场持续两个周末的艺术狂欢,把浦东美术馆奥赛大展的精华直接搬到了城市公共空间。梵高、莫奈、米勒等艺术大师的名作从画布上的静态风景,变成了能逛、能玩
[详细+]
2025/09/17 08:42:43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编辑:
静愚
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定名
尕日塘秦刻石 国家文物局供图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此前在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并介绍有关调查研究情况。 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多数清晰可辨,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见于文献记载,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该刻石系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由国家文物局
[详细+]
2025/09/17 08:40:52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编辑:
静愚
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中国最早木棺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因出土中国最早乐器实物骨笛而备受关注的贾湖遗址,考古发掘又取得重大突破。考古人员新发现多座墓葬内存在木棺,表明作为中国古代礼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棺椁制度在8000多年前已萌芽。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棺,将木质葬具的出现时间提前了约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木棺最早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早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韩建业说,“贾湖遗址木棺的发现,为探索史前木棺的源头提供了新材料。”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是一处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前期遗址,此前已出土大量骨笛、龟甲、陶器、...
[详细+]
2025/09/17 08:34:3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静愚
胡硕堂|评论:源头活水与诗魂重铸 论《唐古拉山与沱沱河》的当代诗学价值
在这个被技术理性与物质浪潮裹挟的时代,诗歌仿佛成为一座漂浮于喧嚣之上的孤岛,在形式主义的自我狂欢与精神高度的悄然塌陷之间摇摆不定。当同质化的表达湮没个性,当“小我”的浅吟遮蔽时代涛声,诗歌何为?诗魂何依?吴耿渔先生的诗集《唐古拉山与沱沱河》,恰似一脉源自青藏高原的澄澈活水,以其质朴而深沉的流淌,为可能陷入迷途的当代诗坛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回应。 唐古拉山 这部诗集首先以其创作主体的独特性构成一种诗学突围。作者兼具企业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打破了书斋写作与自身经验的界限,将大地行走的实践性体察转化为诗性观照。这种“在场者”的视角,使吴耿渔先生的创作摆脱了职业诗人常困扰的技术迷思与话...
[详细+]
2025/09/16 12:29:43
来源:
网络
编辑:
静愚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艺术新闻
/导航
全部
综合新闻
市场新闻
收藏资讯
拍卖新闻
教育出版
展会活动
艺术家
陈寅
安士东
王立杰
李建华
李波
段渊古
田亚洲
李富贵
孙旭
李雪山
王昉
党天才
李水泳
李金秋
彭追云
段春晓
李雷
李进
吕士荣
张建新
张丽平
庞银时
姚惟
朱启彭
杨玉文
王同义
王亚平
周燕弟
谢晓刚
钟延
孟丽
袁峰
李达
韩方
杜中良
李玉凤
王海鲲
王世森
阙长山
王传银
刘红选
艺术视频
中国美术家网艺术家推荐-韩志冰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2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1
寇月朋紫砂壶制作
艺术玩家-寇月朋
梦归香格里拉-寇月朋
寇月朋清静世界艺术巡演-宜兴大觉寺美术馆
艺术知识
理论
史论
技法
访谈
趣闻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联盟站点: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中文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DANGDAIYISHU.COM
,
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