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黄胄:笔不离手,走生活之路

        作者:奕品2025-07-13 08:55: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讨海者(国画) 1984年 黄胄

          “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受了感动的事情‘讲’出来,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这是中国现代美术巨匠黄胄对绘画真谛的朴素诠释,也是其艺术人生真正的魅力所在。他以炽热的情感、奔放的线条、优美的人物造型、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通过水墨大写意所迸发出的个性张力为当时日渐沉闷僵化的中国画坛吹进了一股强劲的春风,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的新境界。

          这位才情卓绝的画家,也是从军二十六载的文艺战士,是古物收藏鉴定的专家,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中国画传承生态的构建者,更是中国现代美术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这些看似分散的人生轨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黄胄形象,就如同他画作中的墨色层次,在相互交融中形成浑厚的气韵。

          今年是黄胄先生的百年诞辰,各地艺术机构相继推出“百年黄胄”大型纪念展,先是广东美术馆以“把生活的感动讲出来”为题,诠释黄胄朴素的艺术信条;随后,北京炎黄艺术馆以黄胄速写本封面上的亲笔题字“笔不离手”为题,是对其一生勤勉不辍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而近日安徽省美术馆则以黄胄南下讲学写生画黄山作品上的题句“诗随雨雾飘过来”为题,开启对艺术家浪漫情怀的解读。这些展览相互呼应,不仅多维呈现黄胄艺术人生的丰富图景,更是重审中国美术现代化路径的重要契机,叩击着当代创作者的心扉。

          1925年,黄胄先生出生于河北省蠡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从小生活贫苦,虽然自小喜爱美术,但没有条件临摹很多古画,主要是通过自学在生活中“闯出来”。黄胄曾说:“我学画开始没有临摹的条件,这也有它的好处。我一开始就在生活里‘闹’,主要是画速写,一边观察一边画,边画边写,以后才学传统的东西。由于没有什么束缚,就敢于放开手画。”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研究、写生、速写的努力实践,黄胄创造出自己的笔墨语言,其很大的特点是以速写起家而创笔墨之新。

          以速写入画、以激情写意。他的创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核心,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表现,同时融入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他擅长以迅疾奔放的线条勾勒动态,用浓烈饱满的色彩渲染生机,将边疆舞蹈的韵律、骏马驰骋的雄姿、劳动人民的淳朴,转化为水墨语言的诗意表达。无论是《巡逻》《出诊》《塔吉克女教师》中基层民众的朴实身姿,还是《丰乐图》《新疆舞图轴》中少数民族的欢庆场面,皆彰显了他“以形写神”的功力。

          中国画的笔墨,首先是强调“骨法用笔”,强调毛笔线条的表现力。仔细欣赏黄胄的画作就能发现,他将速写与中国画笔墨很好地结合起来。黄胄说:“既然画水墨画,画速写就应尽量用水墨毛笔,就像京剧练功、音乐家练琴,台下台上的手法应是一致的。用毛笔画速写,受对象感染而画,所以下笔比较肯定、准确。这笔不准,就再画一笔。连画几笔不准,最后总有比较准确的一笔。像打篮球一样,初投不进,再投,直到投进为止。这些连续的投篮动作也是很优美的。在速写中为了表现生活感受,这种连续的线条同样也是很优美的。”

          在黄胄的学生和助手、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李延声看来,黄胄的中国画人物画从表面上看似乎线条“乱”,但从总体去看乱而不乱,形象非常准确生动,充满激情,其线条刚劲、有力,又充满节奏和韵律。这些轻重、疾徐、粗细、刚柔、疏密的线条组成一曲曲线的交响乐,极大地增强了视觉的感染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人物画的本体语言。如此新颖、鲜明的个人风格,既与传统拉开了距离,更与西方拉开了距离,同时,也与他人拉开了距离,这正是黄胄作品的魅力所在。

          黄胄的花鸟画也别具一格,鸡雏的稚拙、毛驴的憨态、葡萄的丰硕,皆饱含对平凡生灵的温情写照。他在一幅名为《雏鸡》的画中题道:“笔墨百变千化,决不可墨守一格。此(指画雏鸡)系猛然自写生中得来。”“猛然”二字正说明画家在千万次写生中,突然有所发现,并创造了新的笔墨技法。创作《洪荒风雪》时,黄胄因为对骆驼不够熟悉,怎么也画不好,他说画得像猴子,后来专门去认真观察,画了大量的速写,终于完成了这幅名作。在黄胄看来:“一个优秀的中国画人物画家,技巧必然是全面的,不仅能画人物,还应能画动物,能画花鸟、山水,这不单是人物画需要配景,而且中国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的许多技法是可以为人物画所借鉴的。”

          黄胄在生活中探寻新的笔墨技巧时,还很注重向传统学习。自20世纪50年代到北京工作后,黄胄正式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他经常跑琉璃厂,以低微的工资倾囊购藏喜爱的古画,临摹、研究、鉴赏古代书画作品,不仅挽救了《鹰桧图》《双鹤图》《粉鹰图》《鬼子母揭钵图》等一批国宝级文物,而且促进了对传统的取精用宏,对他艺术思想的成熟和后期艺术成就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黄胄先是聚集全国艺术家资源,推动成立中国画研究院(如今的中国国家画院),后又汇集多方力量建成新中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艺术博物馆——炎黄艺术馆。1991年,炎黄艺术馆的建成开馆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黄胄几乎以此为家,将自己的理想与对艺术的挚爱全部熔铸在这座建筑中。

          黄胄是一位行走在生活激流中、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是扎根泥土的浪漫,是传统水墨与现代写实的交融,更是对“艺术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他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走生活之路,以“必攻不守”的精神做人做事。黄胄之女、炎黄艺术馆理事长梁缨认为,正是这样的艺术哲学,让黄胄的作品穿越时空依然鲜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表示,黄胄以“笔不离手”的勤勉与“为民族艺术立心”的追求,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树立了标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1(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