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抗战题材美术作品中的人性之光

        作者:朱剑2025-07-13 08:54: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在太行山上(油画) 320×260厘米 2008年 沈尧伊 中国美术馆藏

            (2/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家破人亡》 高11.5米 2007年 吴为山

            (3/3) 流亡图(国画) 76×333厘米 1944年 刘元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历史的风云激荡,不仅镌刻在文字史册里,也深深烙印在一代代艺术家的美术作品中。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聚焦于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精神力量的美术经典作品,再次品读赏析,透过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画卷,回望烽火岁月,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抗战题材是中国现代美术创作的重要篇章。它们以独特的视觉形式承载民族记忆,借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构筑人性高地,铸就了一个个经过血与火淬炼的人道主义精神丰碑。这些作品在艺术与历史的交汇处,开辟了一条通向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大道。


          以苦难叙事唤醒生命尊严

          抗战题材美术作品中,一个深沉而有力的主题是战火中普通民众的深重灾难。艺术家们以近乎残酷的冷静,表现被战争机器无情碾过的生命瞬间。如蒋兆和的《流民图》,便堪称这一类型的典范之作。艺术家的画笔如同刀刃,在12米的宣纸长卷上刻下一道民族的血痕。画面中,一张张面孔如破碎的河山奔涌而来——拄杖老者嶙峋的肋骨在枯墨中凸起,怀抱死婴的母亲瞳孔里结着冰,少年空荡的裤管裹着北风的呜咽。那些佝偻的背脊、蜷缩的身躯、惊恐的目光、茫然的眼神、颤抖的双手、踉跄的步履……令人窒息。张安治的三联画《避难群》,是一件表现日军空袭预警中桂林百姓紧急避难场景的作品。艺术家画了近40名簇拥在一起的惊惶人流的男女老幼难民,他们像被塞进一个无形囚笼,伞骨与胳膊交错,包袱与婴儿相抵,没有天地,没有远方,大家紧紧地挤压在一起,每个人的呼吸都成为他人的枷锁。值得注意的是,《流民图》与《避难群》的背景处理继承转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技法。显然,此处的留白已不是文人雅士心灵栖居的诗意空间,其所承载的,乃是被战火焚烧殆尽的精神荒原,以及无边无际的虚无与压抑。刘元的《流亡图》则仿佛一曲记录“背井离乡”的悲歌。画面以青灰与土褐为主调,大地像被流亡者的血泪浸透了。山峦起伏,犬牙交错,枯树稀疏,伸展着痉挛般的枝桠。蝼蚁般的人群,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前方,是漫长得不见尽头的精神煎熬。吴为山的雕塑《家破人亡》,塑造了一位被凌辱的母亲。她双手无力地托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呼号,悲痛至极。人物的身上,满是刀砍、棒击、棍敲的痕迹——那是艺术形式再现的苦难记忆、记录的累累暴行。艺术家还有意将衣纹刻得很深,远远超出现实衣纹的视觉效果,从而引发观者的联想,生成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这不仅是衣纹,更是伤痕,是刻在肉体上、精神中的伤痕,触目惊心、无法忘记。

          这些穿越时代的苦难图像,覆盖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从士绅到农夫,从老者到孩童,他们无一不在恐惧绝望的深渊中挣扎,折射出战争带来的无差别性的伤害。与此同时,苦难也唤醒并确认了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今天,我们铭记苦难、直视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激发最深沉的生命共情,将民族的伤痛记忆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与历史教训,从中汲取守护和平与生命尊严的永恒力量,让战争阴霾永远不再遮蔽人类的天空。


          以人性光辉穿透界限壁垒

          每在生死存亡之际,人性的光辉往往能够冲破种族、国籍、立场、伦理的藩篱,照亮砥砺前行的道路。抗战题材中有一类特殊的作品,便是以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超越性解构战争的暴力逻辑,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坐标。如肖锋与宋韧合作的《白求恩》,定格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俯身为八路军伤员实施手术的永恒瞬间。门外炮火影绰闪耀,形成狰狞的战争背景。而画面中心那一抹明亮稳定的手术灯光,却如人性之灯塔,超越疆域与肤色,呼唤着人类对生命价值的共同守护——作品中白求恩大夫的形象,不啻为全人类跨越重重鸿沟,捍卫生命权利的缩影。黄兴国创作的《聂荣臻》,凝固了聂荣臻元帅以温暖的父爱姿态手牵日本遗孤的感人情景。作品中,聂荣臻元帅昂然而立,宛若大写的“人”字顶天立地。事实上,正是这样一位大写的“人”,才能既不忘战士守土杀敌之职责,更不弃生而为人之悲悯,让敌我仇恨的坚硬坚冰在无辜幼小的生命面前悄然消融。李晨笔下的《红嫂》,将沂蒙母亲明德英用乳汁挽救八路军伤员的生命传奇焕发出永恒光彩。在此,洁白的乳汁超越了男女之别的伦理界限,化作滋养战士生命的圣泉。而喂乳的瞬间,更是人类互爱互助的本能最纯粹、最崇高的流露,交织着母性与人性的神圣光辉。

          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已溢出民族叙事或家国叙事的范畴,收获了广泛共鸣。它们流露出的“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蕴含“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传递抵抗战争暴虐、守护人类文明底线的核心价值,充分展示出中华文明内在的和平基因与包容胸襟,向世人彰显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意义。


          以精神守望彰显生命韧性

          战争可以摧毁肉体,却不能夺走对精神家园的守望。而这份坚韧,终将使人性的火种于战争的铁血洪流中得以顽强存续,并转化为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澎湃动力。在抗战美术画卷中,还有另一种重要笔触,记录战争至暗时刻里的光明心火,以见证黎明必至的希望和梦想。如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和高云的《还记得我们吗》两幅作品,都刻画了年轻的八路军、新四军女战士。她们身姿挺拔,戎装陈旧却整洁,充满活力与憧憬,特别是军帽之下那些纷扬散落的碎发,如青春灵动的无声诉说,提醒人们纵使烽火连天,也不能掩盖她们花样年华的芬芳,更无法夺走她们追求美的执着。沈尧伊的《在太行山上》,描绘了军民共奏欢歌的动人场面。画面正中,一位八路军战士正在指挥大家演奏,其张开的双臂像要托起每个人的和平梦想。在此,乐器与武器并置、山谷与旋律共鸣,军民一起享受精神世界的丰饶。窦培高的《微山湖上静悄悄》,捕捉了五位战士在芦苇荡中短暂休憩的场面。战士们有的凝望远方、有的弹琴吟唱、有的警惕四顾,但他们手中的枪和土琵琶都被微山湖的夕阳镀上了温柔的金色,正可谓:铁血与温情交织,剑胆与琴心并存。

          此类具象呈现生命之韧性的作品,阐明了坚守精神家园和耕耘梦想沃土对于民族延续的伟大意义。精神与梦想,是民族不断前进的导航星,它们在风雨如晦时指引方向,在荆棘遍布处点燃希望,二者共生互动,成为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凝聚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抗战题材美术作品中的人性之光,是民族苦难熔炉中锻造的信念之钻,是战争废墟上绽放的生命之花。它们深刻诠释了艺术的崇高使命:以史为鉴、以情共感、守护人性、礼赞生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回望这些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作品,其意义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璀璨的不朽财富。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主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3(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