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设计哲人靳埭强:于墨色虚实间拓出文化新境

        作者:李亦奕2025-07-13 09:03: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1/4)汉字的感情山水风云——山 1995年 靳埭强

            (2/4)汉字的感情山水风云——风 1995年 靳埭强

            (3/4)香港生肖鼠年邮票 1972年 靳埭强

            (4/4)香港回归纪念银器《手牵手》 1997年 靳埭强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靳埭强是最早享誉国际的中国平面设计大师,也是东方美学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杰出典范。在逾六十年的设计生涯中,他以中华文化为内核,通过海报、品牌、邮票、书籍等载体,构建起传统意境与当代设计的对话场域,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现了中国设计的强大力量,完美诠释了创意设计中的“中国精神”。

          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展的“中国精神:靳埭强创意六十年”,以靳埭强从事艺术与设计六十年的创意历程为线索,通过代表案例、相关事件与时间线等形式展开,展出代表性设计作品、珍贵设计手稿与个人文献等大量原件,是靳埭强创意设计的系统性呈现,也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里程碑式呈现。

          1942年,靳埭强出生在广东番禺的小村庄,少年时到广州读书,不久随家人迁去香港,从学徒开始,展开人生的奋斗史。从裁缝学徒起步,到成为国际著名的设计大师,他的奋斗饱含种种曲折挣扎的心路历程。

          祖父的艺术熏陶、贝多芬音乐的激励和恩师的言传身教,使他坚定走上艺术与设计之路,逐渐形成“画自我心”的创作观——强调从心象出发重构水墨语言,为其日后蜚声国际的设计风格奠定了根基。

          靳埭强早期的设计,以包豪斯构成主义为方法论,融合波普艺术的视觉语法,为国际品牌与本土文化项目构建兼具功能性与先锋性的视觉系统。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文化身份重构浪潮中,他开始以民俗艺术为锚点突破西化范式,之后逐渐将水墨、书法等中国艺术融入设计之中,形成了他以中国文化与哲学为思想根基,用中国传统笔墨创新设计语言的独特风格,联通东西方文化,将中国设计带入国际舞台。

          靳埭强少年失学,因修读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设计课程,从而改变命运。因此,他积极投身设计教育,希望助力青年通过进修改变命运,先后和同仁创办“大一学校·艺术设计中心”“集一设计课程”“香港正形设计学校”,并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培养了陈幼坚、莫康孙、刘小康、李永铨等一众杰出设计师;20世纪70年代末,他开始到内地进行设计交流,走遍各地,开展设计与教育活动,并设立“靳埭强设计奖”惠及无数学子;1999年,创办“KTK设计竞赛”,宣导并表彰中国新设计;2002年,在汕头大学创办设计学院,成为设计教育改革的典范,推动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发展。

          “在60年专业生涯中,他将设计、艺术、教育、传播四者融汇得一体无分,且穿行无碍,这是非常难得的。”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说,中国传统艺术、图案、装饰、文字、笔墨等曾一度被视为进入现代世界的“拦路虎”,直到新世纪的到来,我们才恍然发现,那散点式的观察与表现法、那止步于不求肖似的描绘度、那点到为止的惜墨如金……,正是我们能坚定自信一路行远的“压舱石”。

          始终走在设计文化的前端,靳埭强设计中丰厚的中国意象为他赢得独树一帜的影响力。他的中国银行行徽、李宁品牌标识、重庆城市形象标志等设计,不仅是中国人熟悉的生活标志,也是教科书级别的设计范例。他还将山水绘画创造性地转化为行草笔意,在《画字我心》系列作品中实现书法、水墨与平面设计的跨界重构,开创“几何水墨”中国流派。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评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靳先生在这里,不是简单地拆解汉字,拼合某些画字趣味,而是将字画以水墨之意化入主题之中,让形与物展开一系列相合、转化、呼应、蕴生的意象活动,于‘纵横有可象者’的布排中,体现东方诗意的灵韵与妙趣。”

          白色和素色,通常是靳埭强海报的底色,不仅充斥着中国画味,而且还充溢着一种独特魅力。白背景上的水墨与实物不只有空灵之感,更具中正之气,凝重而强烈,是以海报的形式塑造起来的东方意蕴。东汉文学家蔡邕《笔论》有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在对书体之形之势进行诸般比赋之后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我想靳先生一定对这番话深有体会。在他的墨与物的纤想之中,往往饱含文化的诚心正义,故总有‘纵横可象’的奇思妙得,这或许正是他独特的设计观。”许江说。

          靳埭强钟爱尺子。尺,不仅有刻度,更有轴象。他的构图总喜欢居中。画面中央顶天立地的一杆尺,下半段是如铁之竹,上半段是萧萧的墨竹。两者之间不经意地相接,其中的转换不仅让观者看到一种想象,更看到这种想象的生长本身。在许江看来,这种想象是东方美学诗性在视觉平面上的生命转化,正是这种生命转化,把靳埭强所有体验带向一种高度,一种东方视觉传达创造的时代高度。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馆长张春艳说:“靳埭强先生钟情于收集尺子,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设计者阿尔瓦罗·西扎先生也将‘折断之尺’作为博物馆的建筑意象——两种‘尺子’共同丈量着设计的深度:既需恪守文化根脉的精准,亦要敢于突破边界的勇气。”作为融贯东西的设计哲人,靳埭强以水墨为魂,在传统与现代的临界点寻求平衡,将现代主义理性与传统意境哲思熔铸一体,于墨色虚实间叩问“天人合一”,拓出“以古创今”的文化新境。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73(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