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纸中寻梦

        作者:田茵茵2024-01-25 08:06:50 来源:美术报

          《对马》(1959年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出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若论以什么形式最能广泛记录、演绎及表现社会生态,首当其冲的便是剪纸。它以艺术化的语言生动地再现历史,是民间最具代表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事之一,成为除了史籍以外,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剪纸艺术是镂空艺术中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节庆祝福、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剪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之一,一张张红纸在剪纸艺人的手中,以独特的方式妙剪生花,幻化无穷。2009年,中国剪纸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纸寿千年:千年剪纸民族魂

            东汉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剪刀的出现更是早于纸张的发明,可以合理推测,剪纸艺术应至迟产生于东汉时期。1959年冬,新疆出土北朝《对马》剪纸残片。这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剪纸文物,它以实物形式向世人展现出民间剪纸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宋元时期,剪纸艺术进入昌盛期;明清时期,剪纸发展成熟,晚清诗人曾评价“巧剪至精世代传”,但当代的遗存作品却不多,这显然有悖于历史盛况。究其原因,除了纸制品本身不易保存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剪纸艺术在当时属于民间手艺,未登大雅之堂,故剪纸收藏多在衣食不足之家,失散损毁多有发生。

            所幸,2019年7月,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萍女士向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捐赠其父王伯敏先生(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的剪纸系列实物千余件。这批捐赠品作为王伯敏先生编撰《中国民间剪纸史》的重要研究资料,既包含有与剪纸艺术萌发息息相关的史前镂刻石器,也有从各地收集的古今中外剪纸作品,更有王伯敏先生的珍贵手稿,为我们全面剖析呈现了中国剪纸的发展脉络。

            纸中寻梦:打造剪纸艺术文化高地

            杭州传统美术资源丰富,列入剪纸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种类多样,如国遗项目桐庐剪纸、省遗项目杭州剪纸、市遗项目米市剪纸等。剪纸整体风格简约细腻,倾向于表现在文化象征层次上构建和谐关系的意愿。据考证,杭州地区的剪纸艺术在宋代已发展成为一种行业,有多达百余种剪法门类。可以想象,在悠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杭州民间剪纸艺人不断在艺术融合、应用场景和时代题材上探索创新,使剪纸艺术发展成民俗活动中百姓表达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与美好祝愿的独特方式和载体,并最终成为杭州乃至全省极具影响的民间艺术。

            目前,依托王伯敏捐赠的系列藏品,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建有王伯敏“剪纸书房”陈列厅,无偿向公众展示剪纸书籍和剪纸作品。几年来,“剪纸书房”通过开展系列藏品展、编撰专业书籍、组织专题研讨、实施数字化管理等举措,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关注度的同时,也不断提升杭州剪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做出积极贡献。“剪纸书房”不仅充分利用珍贵原始资源进行宣传展示,而且注重从深厚的“土壤”中汲取营养,结合时代主题,尝试拓展创新,通过动员剪纸专家、艺人和社会爱好者的研究创作,不断丰富活化“书房”,让“剪纸书房”形成一个可持续创新的生长空间,努力打造成为杭州文化建设的高地。

            剪纸艺术集实用性、观赏性、时代性于一体,具有民俗研究、社会教育和艺术审美价值。孔子曰:“礼失求诸野”,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民间艺术便是传统文化服务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源”,剪纸艺术当为之一。(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4(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