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美育浸润行动导引的美术教师专业迭代

        作者:朱敬东2024-01-22 07:50:53 来源:美术报

          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艺术教育成为学校美育的主渠道,艺术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还正处于不断摸索的教育尝试与教育更新阶段,这必将迎来学校美育改革的新机遇,《美育浸润行动》的颁布明确了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

          导航者:

          推动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变革

          《美育浸润行动》中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如何落实以素养为本位的美育课程,是每一个艺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习惯了知识与技能教学,要转向能力与素养发展的教学、指向育人目标的教学是艺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改变先学后用、先有知识然后才能解决问题的认识,强调做中学,玩中学。根据艺术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四个方面而言,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和阐释能力。这四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以艺术学习为媒介,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世界、拓宽思维边界、提升思想境界。

          《美育浸润行动》明确指出:要将美育融入学校整体教学,实施综合课程,那么对学生而言,艺术便不只是浮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边缘课程;教师应该关注深层次的意义与育人价值,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形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也是,正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探索中得到向前迈进的动力。只有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变革中,教师便是导航者。

          探索者:

          全面实施学科融合的艺术课程

          学科综合是《美育浸润行动》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科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融合性观念的深入, 艺术课程的融合也顺应着这个大趋势,不断开拓发展。学科融合是将相关联的学科进行优化组合,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将一门课内容死板地嵌入到另一门课程中,而是要让学科间产生内在联系,统整多学科资源,有效解决问题。打破单一学科学习的思维定势,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各学科知识,多维度审视、理解、分析现实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根据艺术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优化学习内容、合理设置学业要求。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整合相关内容、关联真实情境,将各门艺术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中。《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艺术学科的创新、创意、创作的特点。在综合艺术课程活动中,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不是互相割裂、互不相关的,而是以生态的方式相互交叉、彼此联系,有机融合。要将其内在知识建立联系,实现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如何有机联系各学科,是艺术课程全面实施的新挑战。

          《美育浸润行动》指出: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以单一学科为导向的教师培养模式,需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艺术教师要从学科的重要观念入手,深化美术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的观念理解,在鉴赏与批判层面探索各艺术学科的融合点和生发点。学科融合不是大杂烩,要有主次,有序有效融合。教师专业学习同样要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将新旧知识和不同学科知识建立联系,促进专业迭代,成为学科融合实践的探索者。

          策划者:

          整体培育学校教师的美育素养

          以育人为本的艺术教育给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需要专业革新,需要打开专业的“围墙”,让人文素养带给教师专业迭代。对于艺术课程的实施,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课程成为一个不断开发与创生的过程。这是《美育浸润行动》所倡导的教育观,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美育浸润行动》中关于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中指出: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培训的计划。艺术课程标准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艺术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之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有综合全面的艺术素养,还需要具备学科整合的能力与意识。同样,各学科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美育素养,才能挖掘梳理学科审美要素和思想。这就需要艺术教师做好学校教师的美育素养培训,规划好学校教师的艺术全员培训,开设好适合全员教师的艺术工作坊、俱乐部,协助学校领导开展教师的艺术展示和展演。

          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美的学校,必然有懂得美的校长,不难发现一位艺术教师担任校长的学校必定是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艺术教师的审美意识、审美素养直接提升校园文化的格调与品质,所以,艺术教师要当好学校领导的“参谋长”,做好学校文化的整体规划,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成为美的学校的策划者。

          启智者:

          优化推进素养培育的美育评价

          《美育浸润行动》的“美育评价机制优化行动”中强调:深化美育评价改革,发挥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方式,开展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应用性评价,重在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全面考查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教师要更广泛融入到学校美育评价的设计与实践中,以评价点燃学生艺术学习的内驱力,强化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水平考试怎么考,考什么,直接关系到美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也是广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和方向标。所以,艺术教师要加强艺术课程标准的研究,强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推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评价;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以艺术教学为基点,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策划、组织好学校全员参与的展演展示活动,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以此提升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与能力,展现学生自信和风采。

          课程资源对于任何教育来说都十分重要,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样态,《美育浸润行动》中指出:发掘在地文化,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充足保障,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学校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交流合作与双向互动。中小学艺术教师主动链动民间艺人、非遗工作坊、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科技馆等各类社会资源,推动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的同频共振,为美育教学、实践活动服务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艺术场馆、艺术工作坊、科技馆。艺术教师成为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启智者,更是美育评价的推动者,以美育人、启智润心,实现新时代美育的目标落实。

          《美育浸润行动》给艺术教师落实新时代学校美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美育提质、社会美育链动,美育学习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实践活动,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具身性、主体性和社会文化属性,鼓励真实性问题解决、真实性实践和真实性参与,提倡新型学习方式,学科融合的艺术课程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艺术感受生活,充分激发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艺术教师要明确学科间的内在关系和内容融合的联结点,根据各学科特点和内容梳理逻辑关系,有序组合,要实现知识的联通和能力互补来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学校美育的深度发展。

          朱敬东(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87(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