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广东美术馆:关注艺术风向 建构当代文化

        作者:李百灵2023-12-11 08:19: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开幕式现场  广东美术馆供图


          近日,2022-2023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熟知非真知——日常视野中的观看”在广东美术馆展出。一直以来,广东美术馆持续开展对当代艺术的研究,并重视对青年策展人的培养与扶持,希望通过开放而多元的展览机制加强美术馆人才梯队建设,不断提高美术馆自主策划和学术研究能力,以展览为起点带动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近日,记者专访了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美术文化周刊:请您介绍一下,广东美术馆是如何通过开放而多元的展览机制培养人才,从而形成自身特色的?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是国家重点美术馆,我们不仅局限于本土的人才培养和孵化,更希望能够培养出为粤港澳大湾区、为国家所用的艺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我们构建的是分层次、多元化的专业体系。

          2017年启动的“七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呈现创作现状、整理创作逻辑、表现创作成果的独特空间。对此,我们定期组织全国各地的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举办提名会议,不同学者的多元视野保证了入选艺术家的学术性、专业性与丰富性。到现在为止,“七号空间”已举办3届,展示了30余位(组)来自广东省及全国的新兴艺术家的作品,配合开展出版、研讨、交流等相关活动,已成为广东省及全国青年艺术家的重要展示平台。

          针对青年策展人,我们大力推进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启动以来,3年间得到了全省各级美术馆和各地策展人的积极响应,已有30个入选项目得到扶持。此外,广东美术馆作为广东省美术馆协会的会长单位,定期组织对美术馆从业人才的培训和扶持计划,为全省艺术人才专业性提升积极搭建综合性的平台。

          美术文化周刊:策划举办大型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的一大特色。举办三年展为广东当地美术事业的发展及广东美术馆自身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王绍强:广州三年展从创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累积和沉淀,已经成为广东当代艺术领域最具话题性、前沿性、学术性的艺术盛事。作为展示国际当代艺术前沿探索的重要窗口,广州三年展已然是全球当代艺术互鉴互融的一大“枢纽”。广东美术馆一直坚持立足、依托城市的自身特色,以艺术的形式将城市能量转化为具体呈现,既向国际展示广东当代艺术的风貌,也保持了项目自身的独特性和生命力,同时也为广东当地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阶段性总结。

          对于广东美术馆来说,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对三年展项目的坚持,是我们对于艺术风向、时代精神的持续关注与思考,以及主动记录、参与和建构当代文化所做的努力。如今,广州三年展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文化盛事、地区的“文化名片”,成为我们走向世界、走向国际、走向前沿探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美术文化周刊:公共教育活动和展览密不可分,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和获取艺术资讯的途径也在发生变化,对此,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方面有没有新的举措?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公众服务起始于1997年开馆之初,2004年公共教育部成立,从自身现实条件出发,学习国际优秀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常规项目,积极开发实验性公众互动项目,形成了层次丰富、结构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在发展和完善观众研究、导览、讲座与分享、美术馆课堂、艺术工作坊、主题活动、教育互动空间、教育云空间、墙外美术馆、教育衍生材料、活动评估等常规项目的同时,探索观众介入艺术新形式的实验性项目“艺术互动实验室”,不断寻找和开拓美术馆艺术教育的可能性。

          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形成了多个品牌项目,其中“版画艺术公共教育系列活动”和“美术馆课堂”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优秀公共教育示范项目,主题活动“我心中的美术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中国博物馆教育示范案例,“艺术体验工作坊”和“爱童行乡村艺术教育项目”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文化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广东美术馆志愿者团队被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评为美术馆优秀志愿者,被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今天,人们的观念和获得信息的途径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在推出具有学术深度的公教活动的同时,也加强做轻量级的活动,力求让不同人群都能找到走进美术馆的乐趣。同时我们会将历年来制作的这些教育资料,积累在我们的教育云空间,通过向教师等各类人员推广云空间的资源,可以扩大展览及相关活动的影响力。

          美术文化周刊:收藏是立馆之本,在收藏与藏品活化方面,广东美术馆有哪些举措?

          王绍强:藏品既是美术馆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学术研究、策展展示、教育推广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收藏定位主要是从美术馆的在地性和美术馆作为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自身特性出发,在藏品选择上强调沿海性与当代性,将收藏和研究重点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特别是广东和沿海地区的近现代美术,以及国际美术和当代艺术等几个方面,由此形成自身的藏品特色。

          以藏品服务社会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一方面便于学者能够得到第一手研究资料,另一方面也让公众能够在展厅看到特定时期最鲜活的艺术作品,让藏品真正活起来,与观众分享美术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以藏品研究利用为核心,以展览策划、公共活动和传播推广等为手段,推出了一系列的馆藏作品展,并不断在展览模式创新、展览学术深度等方面下功夫,如本馆策划的“其命惟新——广东百年美术大展(广东站)”“艺圃开荒——从赤社到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49年的廖冰兄——历史转型期的廖冰兄漫画作品文献展”“图绘新中国——广东国画的改造与转型(1949-1978)”等,都是我们充分利用自身藏品资源、活化藏品的有效成果。

          今年,我们通过多年来对藏品的研究积累,举办了多个馆藏作品交流展与巡展。比如国家艺术基金交流传播资助项目“印刻时代——20世纪以来中国版画的实践与流变专题展”,文化和旅游部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一个人与一个时代——潘鹤与新中国雕塑研究展”“启润物耕心——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索引系列展·第一回”“念念迁流——风景的图像变迁与当代转向”等,通过展览将藏品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外进行展示。我们也会将藏品活化这一板块继续优化,希望每一件藏品的价值都能够被大众看见,焕发新的时代价值。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9(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