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唤醒乡土 赋能乡村——美术院校外出实践课程探索

        作者:张杰 李霞2023-10-22 07:55: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重庆石柱县桥头镇,学生把自己的采风写生作品在村委会院坝地上做展览,与村民互动交流。


          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和感悟性。美术院校的外出实践教学是实现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感悟社会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利用师生外出实践教学的时机,以走进乡村为重点,以劳动体验为方式,以乡村美育为命题,把以前单纯的外出写生实践教学打造成关注社会命题、实施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校外美术大课堂,成为美术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打造乡村“大美术课堂”

          乡村美育是构建美好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主题。作为专业美术院校,具有实施美育的天然优势:既可以通过外出实践教学中的美术与设计帮助乡村进行外在环境的美化建设,为乡村塑造美的“形”;又能通过美术活动以美的内容和方式建设内在的精神风貌,铸造美的“魂”。通过美育为乡村“塑形铸魂”,也成为高等美术院校参与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艺术家也是劳动者,艺术创作本质上也是劳动。结合国家劳动教育改革要求,发挥专业美术院校的艺术特长,四川美术学院将外出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乡村美育相结合,在全校开设了“艺术劳动美育实践”课程。该课程以“劳动教育”和“乡村美育”为主题,以乡村发展为导向,把具体实际的乡村问题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乡村、研究乡村、理解乡村、服务乡村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所学知识技能,通过创作劳动服务乡村,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乡村之美和创造乡村之美。

          课程在完成原本写生采风或考察调研等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师生们聚焦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公共艺术、民艺活化、传统村落保护、文化传承、儿童教育、养老服务等议题和内容开展教学和创作,通过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中小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合作与互动,开展了诸如共建写生实践基地、公共艺术在地创作、文化遗产调研、在地展演、文化影像制作与传播、乡村产品设计、公共环境设计与改造等活动,主动为乡村提供艺术活动和艺术服务,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通过专业教育、乡村美育、劳动教育“三育”融合课程改革的尝试和探索,突出了艺术教育应面向大众做学术、面向社会做研究、面向生活做艺术的教学创作理念,把课程作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民情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观察社会,用形象的方式感知时代,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现场中增强体验、提升感悟,从自己的小空间走向社会的大空间。课程从单纯的写生和模仿走向了社会和实践,打造面向社会、根植广阔天地的“大美术课堂”。


          形成“艺术+思政”模式新亮点

          在开展“三育”融合课程过程中,由专业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设置不同的思政主题,开展跨学科、跨专业合作,以“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为试点,旨在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推进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广阔而真实的现场中,根植乡土情怀,体悟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义务。四川美术学院在重庆北碚偏岩、酉阳龚滩、云南建水等地,围绕生态文明、乡村儿童、民族文化等内容开设了不同主题的“大思政”工作坊。如偏岩古镇的“乡村生态工作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与产品设计、综合艺术等专业的师生合作,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调研和学习,从乡村变化发展进程中体悟生态的价值,用五感的方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再认识和再创作,并为当地乡村公共环境进行了审美化设计和改造。

          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是专业课与思政课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同题共答。从专业教育角度看,不仅让学生在乡村的自然环境中去感受造型、色彩、光影乃至于声音和味道的变化,在感受江河山川的同时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融入自己的专业当中,也在调研学习当地的历史人文过程中关注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历史性变革,指导学生用作品表达出来,立足中国大地、站稳人民立场。从思政教育角度看,可以让思政教师在陪伴学生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树人,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思政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艺术劳动创作,与学生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师生共同观察与探讨乡村发展变革,对乡村现实生活建立清晰认知,研究和思考作品的内容和意义。由此,把专业教育同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把艺术与思政融合起来,实现同频共振的协同放大效益。


          探索与乡村振兴

          同行的教改新路径

          在开设课程和工作坊的同时,也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把艺术劳动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彰显出来,指导学生把个人的创作技艺和创作旨趣,与反映乡村主题的新题材、新问题相结合,扎根并取材于中国乡村大地,选择合适的体裁反映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重大成就,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和传承新文化,让美术教学与乡村振兴同行,与社会发展共进。

          在外出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劳动价值转换。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感悟劳作,帮助学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成果来回馈和服务乡村。二是要推动技法与情感互通转变。即推动教学从单一的技法传授走向技法与共情互通转变,增强青年学子与人民群众、艺术创作与基层服务的双向互动。三要实施学科交叉融合。以艺术学为主体,融入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民族学等跨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强化学科跨域交叉研究,拓展艺术教育的边界和外延,形成学科交叉、思政同行的外出教学方法。四是要结合乡村发展需求。打通艺术教学与社会现场的隔阂,将外出实践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以现场带动教学,主动谋划合作,提前策划行动,根据不同乡村情况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实地写生、社会考察、文化研究、艺术创作、社会服务”五维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美术学院要充分发挥美术院校的美育引领优势和艺术辐射力,让艺术唤醒乡土,以美育赋能乡村,通过师生的艺术劳动,让艺术作品进入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积极介入到乡村文明建设的进程之中。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94(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