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用中国式现代化艺术教育传承发展中华文化

        作者:马李文博2023-09-25 08:16:58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用中国式现代化艺术教育传承发展中华文化

          ——记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

            9月19日至22日,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香港举办,来自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的多位专家,围绕如何培养能够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文艺人才,如何发挥艺术教育为青年培本固元、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独特功能,以及如何融合古今中西的美育资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建立自主的艺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独树一帜,绝不是任何其他文化、其他文明所能替代的。中华文明的根扎得很深,中华文明的土壤非常肥沃,其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华文明发展的路径很正,所以它可以在其他文明古国相继湮灭之后能硕果仅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郝戎认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国的文艺理论应当在多元世界格局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应建立以继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核心要素的中国文艺现代话语体系。“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建立在全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上,而不单是建立在文艺作品的基础上,因此它既能总结已有文艺作品的经验教训,理出规律和技法,同时又能指导创作,在吸收外来营养的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郝戎谈道。

            “只要我们放弃对西方理论不切实际的幻想,将中华美学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融会艺术学中的现代性、中国性、现实性,就能够建构起全新的艺术学知识体系,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适配中国艺术传统和实践的知识体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认为,我国艺术学科是在借鉴西方相关学科建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要建立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学科设置中可以另起炉灶,“统一的艺术学学科会打破门类艺术学之间的壁垒,促成有关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美术、书法、设计等门类艺术研究之间的交叉与合作,从而突破西方确立的学科范式的局限,一方面有利于艺术研究适应艺术实践向跨媒介方向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加入艺术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有利于中国美学和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自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以来,中西唱法论争让声乐理论界就声乐艺术的本质、歌唱方法的科学性、民族唱法的风格样式、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以及中高等声乐艺术专业的学科建制等进行了长时间、大范围深入讨论,‘食洋不化’‘固步自封’等现象得到了根本扭转,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西声乐艺术理论互鉴融合的局面最终得以形成。”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孙媛媛认为,自主培养艺术拔尖人才是大众的期待,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需求,需要为他们创造出“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发展条件,给予他们足够的舞台实践机会和国际交流机会,有意识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和家国精神。同时要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的人才评价导向。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艺术教育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时代语境下,艺术教育要着眼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艺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对艺术学子的家国情怀的涵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需要全面总结和着力传承中华美育传统中对人的生活兴致与趣味的重视、对人的品位格调与精神境界的推崇,使青年一代能够在研习中华文明经典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一种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生活观和一种尊崇‘家国天下’的世界观,在大众化、世俗化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建构起作为完整的人的丰沛的情感世界和充实的意义世界,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人类文明的宽广视野投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对于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志趣内涵,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宋修见这样阐释。

            中国现代美育先驱蔡元培曾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美育的传统,但从来没有成为全民教育体制的重要部分。一百多年后的中华大地上拥有了更适宜发展美育的经济基础和更现代的教育理念与结构。中国民协香港会员分会主席郑培凯认为,面向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有助于个人摆脱陈规的羁绊与束缚,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找到平衡,也能协调个人独创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抵触与冲突。特别是在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中,能够避免走向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任何一个国家要推行艺术教育,必定考虑其社会功能与影响,希望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与艺术欣赏的能力,借此开启文化创新的环境与契机。因此,艺术教育必须是义务教育。推行艺术教育应与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相结合,从具体艺术典范中汲取滋养,才能事半功倍。”郑培凯谈道。

            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张尧表示,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教育平台能够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殿堂级”的艺术体验。剧院艺术教育具有社会美育属性,能够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作用,让各种资源要素在这个平台上高效流通、合理配置,以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化。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则指出,延安鲁艺的艺术教育传统对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和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校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实践场所,据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肖薇介绍,从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期间,清华大学的美育通识课程、艺术理论课、零基础实践课的数量,还有选实践课、总选课的人数均成倍增加。歌手、作家陈美龄结合自身经验,强调了网络时代青少年自我肯定能力的重要性,而学习本国文化和艺术特别有助于提高自我肯定能力。香港美协副主席廖井梅谈到在绘画基础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的是眼睛如何观看、如何理解、如何取舍。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李炯毅探讨了美术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效融合的高校美术课程,探索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培养德艺双馨创作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将澳门打造成“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门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觉承担起了区域文化交流发展的责任。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导师张泽珣表示,要在数字条件下探索将非遗教育融入澳门学校的课堂。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理事长兼音乐家专委会主任周游提到,在2009年9月澳门演艺学院音乐学校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联合办学之前,澳门一向缺乏中等专业音乐教育,目前澳门已形成了由高等教育向中等教育伸延的音乐教育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澳门演艺学院音乐学校、澳门青年交响乐团以及各大琴行和音乐中心,均投入了社会化的音乐培训,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独特功能

            “在香港这个汇聚东西方文化的国际都市,要培养具有文化艺术素养的年轻人,并且引领学子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继承者。”借助香港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功能是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香港文联常务副会长霍启刚所关注的问题。霍启刚在致辞中介绍了香港艺术发展局“校园艺术大使计划”“学校与艺团伙伴计划”以及他和大湾区一家基金合作打造的青年艺术欣赏体验先导计划等艺术教育项目。香港的新目标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设计及创意产业总会主席刘小康与大家一起重温了过去21年间,紧紧围绕香港文化政策及重大文化发展项目的“四城项目”活动的讨论成果,希望对将来内地和香港文化交流活动有所助益。

            艺术教育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江门市通过群众舞蹈活动,成为了一座舞蹈之城。江门市戴爱莲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俐介绍,2017年至今江门市举办基层舞蹈艺术教育、展示活动超过3000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江门市还连续举办了百姓健康舞大赛、“戴爱莲杯”舞蹈展演,参与“中国舞蹈日”活动,为艺术教育成果搭建了广阔的展示平台。

            2020年2月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古丽米娜·麦麦提的网络公益舞蹈教学引起了网友学习民族舞的热潮。在她看来,这股学习舞蹈的热潮得益于民族舞蹈拥有的群众基础,舞蹈动作中囊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融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来源。目前,她和团队正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捕捉舞蹈演员动作生成虚拟人,来进行公益舞蹈教学。“做好艺术教育,一定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还要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丽米娜·麦麦提说道。

            “大自然是有形的文化,而文化是无形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真、善、美是无可取代的,但愿在自然的洗礼中,带给我们深度的生命的律动与节奏,让大自然的声与色不断涌入我们现代的境界。”81岁的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王吉隆用诗一样的语言阐述着艺术教育与大自然的融合。在“世界大同”理想的驱策下,他的愿景是艺术教育在抒发个人情感之外,还要发扬人文精神、美化环境、促进世界和平,以此让中华文化普及全世界。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6(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