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长安谱新篇(壁画) 王犇及团队制作
古都西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与现代城市发展相融合,展现出城市的新风貌,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时代课题。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黄河流域文艺高质量发展,日前,“黄河新篇
来自长安”美术作品进京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展览体现了陕西画坛近年来为世界展示西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讲好西安故事所做的努力。
本次展览以“黄河新篇
来自长安”为主题,分“丝路文脉”“红色记忆”“青山英姿”“古城新貌”四大板块,展出作品120余幅。作品多精选自西安中国画院近年来实施的“西安文脉”“红色记忆”“黄河长安·关中新篇”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也特邀了三秦画坛的名家精品,作品以国画、油画、版画为主。从大禹治水开始,到黄河两岸三秦大地的雄浑气魄;从引汉济渭水利工程,到秦岭生态保护;从文化惠民,到航天事业建设,作品紧紧围绕时代脉搏,展现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气象。如范朋杰的国画《数商兴农》、任西宁的国画《小木耳大产业》、刘平的国画《西安比亚迪》、汶振鑫的国画《大唐不夜城》、韩军的国画《晋陕大峡谷》、朱建伟的《邓小平在北院门中山军事学校》、袁贵仁的《大禹治水》等。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西安这座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王犇及其团队创作的《锦绣长安谱新篇》四联壁画,尽显终南壮美生态画卷。当巨幅画缓缓铺开,锦绣长安娓娓道来。在这幅长7.39米、高2.9米的巨幅青绿山水作品中,艺术家将中国画中平远、深远和高远三法并用,以终南山为画面主体,一路向东,经白鹿原延伸至关中平原。画中囊括了终南主峰、蓝关古道、白鹿原、骊山、西岳华山等自然生态资源,也包含了钟楼、鼓楼、大雁塔、永宁门、大唐芙蓉园、书院门等西安地标性建筑,以及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航天城、世博园、长安书院、渭北工业园区、西安奥体中心、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等西安城市发展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的航天事业发展备受瞩目,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在成功发射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上,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的升级版中继终端像“千里眼”“顺风耳”“神经中枢”一路为飞船护航。
此次展览展出的艺术家程佩所作的国画《航天五院“中继终端”》就是对这一科研成果的艺术性展示,作品的两侧是科研人员辛勤工作的场景,上方的几何图形展现出了科研工作的艰辛,中间的火箭即将在中华大地上腾空而起。姚乐洋的《西安航天城——助力国家航天事业》用工笔画的创作手法,以黑白灰作为画面主色调,采用太空俯瞰视角,描绘航天员在太空中利用航天摄像机采集信息,拍摄太空和地球的情景。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示了西安的航天力量。
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表示:“1961年长安画坛首次进京诞生了长安画派;2018年二次进京;时隔五年,此次展览是长安画坛第三次集体亮相首都北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西安,助力西安美术高质量发展。”
北京画院研究员马明宸评价说:“此次展览的作品题材和形式丰富而全面,笔墨技法的探索也很多元、很大胆,可以看出西安中国画院的艺术家们在本土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开掘和表现上面下了功夫。尤其是老一辈长安画派代表艺术家们的创作,取象造境以少胜多、笔简意浓,对于黄土高坡和历史遗迹的表现饱含深情。”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也表示:“此次展览的作品面貌成熟,制作精良。这一批中青年画家创作态度认真,而且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理应充分发掘和表现出西安传统之美与时代之变,用画笔为时代放歌,为西安的发展助力。从展览中我看到了写实与写意两大主流创作传统的结合。如今公办画院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主力军,还是艺术创新的主要阵地。希望画院画家在主题性创作的过程中,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发挥个性、保持创新。”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郭线庐谈道:“西安近年来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西安中国画院这几年的发展就是陕西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画院团队是一个年轻而又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积极进取和认真探索的态度,也是本次展览展示的内容之一。此次展览是对西安、陕西美术发展的一次集中检阅,为中华文明的探源走出了西安美术的独特路径。”
郭线庐作为顾问曾多次参加西安中国画院组织的创作辅导,了解到画家们在前期做了大量有效的准备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认为在创作作品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建设。丝绸之路、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等,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本土文化中还未充分发掘的资源,先从理论角度凝练梳理出核心的思想和内容,再确定若干个新的创作主题、研究主线,从而进一步提升西安中国画院的创作、研究水平。另外,对参与创作的中青年画家来说,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在题材的选择以及表现内容上,要突出自己的风格特点。”郭线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