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笔底春风脚走来——刘世群画《寻乌调查》

        作者:谭繁鑫2023-06-12 07:40: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寻乌调查(国画) 刘世群


          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省寻乌县,利用红军部队在安远、寻乌、平远等地分兵发动群众之机,做了一次为期10多天的大规模社会调查,写出了超过7万字的《寻乌调查》。画家刘世群根据这一历史史实创作了画作《寻乌调查》。

          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对于社会调查来说是这样,对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来说也是如此,不到生活中实际调研,同样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刘世群近十几年来创作美术作品《寻乌调查》,内容是对毛泽东同志当年寻乌调查场景的再现,有油画、国画、连环画等不同版本共计20多幅,每一次的画稿都与学习和践行调查研究分不开。

          刘世群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赣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赣南师范大学教授,1944年出生于寻乌县,是土生土长的寻乌人,其曾经就读的寻乌中学,就在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寻乌开调查会的马蹄岗旧址旁。

          2011年,刘世群第一次创作油画《寻乌调查》,是根据他所知的毛泽东同志开展寻乌调查的内容、地点而画的。此作品曾参加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苏区精神专题展览,并被编入《江西百年图典》。

          2015年,刘世群带着修改前一幅油画《寻乌调查》的目的,专程从赣州去寻乌调研采风,在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纪念馆采访了讲解员,对现场环境、桌椅、茶壶、吊灯等画了速写,对原画作了不少修改,采用中国画形式完成了第二幅《寻乌调查》。此作在原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秀美术作品展中获优秀奖。

          2019年,刘世群又多次到寻乌调研、写生、拍照,向寻乌县党史专家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毛泽东同志开展寻乌调查的故事,还获得了当年在寻乌传教从医的美国牧师雪莱·鲍斯菲尔德写的《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寻乌故事》。书中有当年寻乌的城乡建筑和人物形象与服饰照片,对绘画创作具有参考价值。

          在此基础上,刘世群对国画版《寻乌调查》进行了修改重绘。画中参加调查会的人数和人员身份,不再是前稿的泛指,而是尽量按毛泽东同志记录的人物信息进行还原描绘,更加注意人物性格、神态等时代特征的刻画,尤其注重对甘当“小学生”、认真边听边记的毛泽东同志形象的塑造。画作的左右两边加上书法题款,使内容和主题更为突出。

          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指出的“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对刘世群的启发很大。刘世群表示:“我虽然在10年里画了三稿《寻乌调查》,但对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研究还是觉得不够,还需继续挖掘和表现。”为此,刘世群不仅深读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原文,还于2022年和2023年多次到寻乌作更深入的调查采访,调查范围从毛泽东同志当年开展调查的旧址,扩展到他走访过的圩场、老店、田间、地头等,收获很大。

          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写道:“寻乌的许多市场中,由于机会的便利,特为把寻乌城这个市场拿了来观察一番。”这个老市场的几条小街巷,位于现在的长宁镇三二五村,如今还保留有老石街路、老井(西井)、板房店铺等。据中央宣传部挂点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张哲瑜和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范佛祥介绍,毛泽东同志刚到寻乌时就住在老井旁边的中共寻乌县委,井旁的豆腐店、木工店、黄酒店、铁匠铺等,他都走访调查过。不仅如此,张哲瑜还向刘世群提供了她拍摄的老街巷照片。通过接触这些之前未知的鲜活素材,刘世群表示:“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走街串巷、深入调查的身影。”

          回到赣州工作室,刘世群很快修改了已画好的《寻乌调查》,同时又创作了《寻乌调查》组画、连环画共计16幅,其中有“开会调查”“走访调查”“木工调查”“商会调查”“田间调查”,还有大场面的“西井市场调查”等,从而以更全面、更立体的视角,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开展寻乌调查的场景。

          创作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非常艰辛的。深入生活调查研究,是艰辛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基础。刘世群将继续在深入调查研究、做到“身入”的基础上,做到“心入”“情入”,努力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95(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