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凝光溢彩”的玻璃艺术

        作者:李百灵2022-08-15 07:20: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山水之间3(玻璃艺术)  胡东方

          今年是联合国“国际玻璃年”,作为全球庆祝活动项目之一,8月2日,“凝光溢彩——2022青岛国际玻璃媒体艺术展”亮相青岛市美术馆。青岛市美术馆馆长、展览总策展人迟涛介绍,如此规模的国际玻璃艺术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在世界上也不多,“这场展览把青岛艺术城市的形象推向世界。”

          2022国际玻璃年以“庆祝玻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创可持续、公平和更美好的明天”为主题,重点推广玻璃的材质特性与极致功能所形成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玻璃作为一种古老的材料,在城市环境中普遍而常见,我们被其包围以至于忽视了它,这个展览的独特意义在于它将让观众看到“玻璃”作为艺术家表达观念的一种材料媒介。“今天在这样一个以‘玻璃’作为主要媒介的展览当中,我们试图介绍国际上正在发生的运用玻璃来表达的艺术创作,这些精心挑选的作品反映了最近几年里,无论从材料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运用这一媒介来观察和记录的艺术探索。”联合策展人秦岭表示。

          此次展览共展出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波兰、拉脱维亚、英国、荷兰、以色列和中国14个国家和地区的121位著名玻璃艺术家和新锐青年艺术家的178组当代玻璃作品,其中不乏博物馆藏品级的经典之作和充满活力基于玻璃媒材的新探索,无疑是一个全方位展示当代玻璃艺术魅力的国际展。

          展览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使玻璃材料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探索。玻璃工艺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开拓出新的表现形式,冷加工、窑铸、灯工、吹制等诸多工艺赋予玻璃艺术以丰富的面貌,展厅中玻璃幻化成飘过山川的风、自然界中的生灵、静谧的思考者、日常的生活用品、几何光影的折射……这些多彩、华丽、深邃、抽象、浪漫的玻璃艺术品在青岛市美术馆穹顶之下的罗马展厅中,被精心陈列在或是天光或是射灯的光影环境中,展品流畅的线条、自在的折面透过光影渐变,引发出观众对玻璃艺术无限的思索,也反映出艺术家以玻璃为媒介对工艺的打磨、对当下生活的观照、对人生哲学的思索和对历史文化的表达。

          据联合策展人李静介绍,进入新世纪,玻璃艺术朝着多形式、多材料结合、实验性的方向发展,玻璃艺术作品在形式语言和视觉美学上更加丰富。她关注到,在中国玻璃艺术界,玻璃吹制相对于其他工艺还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此次吹制类作品的参展艺术家主要是海外学习归国的青年一代,我们可以明晰地感到他们基于吹制语言的中国表达。随着国内相关教学的完善和工作室的建设,培养和带动了更新力量的出现。”李静说。

          巨大的视觉冲击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正如该展览的高级学术顾问迈克尔·罗杰斯在展览前言中所写:“就我个人在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美国工艺玻璃学院教学的经历而言,从2007年开始,我们接受了第一批来自中国的学生进入我们的研究生项目。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所家和他的学生参观了美国工艺玻璃学院项目,他的学生和我的学生合作了一个为期一周的项目,主题是微观和宏观。我曾问我来自北美的学生,他们在创作作品时汲取了多少年的文化历史作为灵感,他们回答大约200年。然后我问来自中国的学生同样的问题,他们回答大约5000年。”他表示,在这场展览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相遇创造的结果是显著的。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一道,当代的中国艺术家展现了自己对于玻璃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陌生的材料的艺术探索,让观众叹为观止。如秦岭的《默照系列·春梦》、李文的《枯山水》、周刚的《新衣》、何怡萱的《永恒的瞬间》、朱丽越的《不可见的对话》,都让人们看到玻璃所呈现的极为直观的具有文化传统的诗意表达。

          展出的作品中还有许多作品兼具了实用功能和审美特征,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对器物美学的认知,也体现了中国及全球艺术家对艺术的深刻认知和敏锐的见解,玻璃的物理特性所带来的独有的视觉冲击震撼众人。

          据了解,本次展览一经推出,就收获了观众的赞誉,开展短短几日,参观人次近1.5万。参展艺术家朱丽越说:“这次展览,让我回归了初心,好像第一次接触玻璃艺术。我被惊艳了,我看到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被这种材料充分地激发出来,好多作品都令人意外和激动,作为专业人员我也感到深受震撼和启发。我觉得这个展览在专业和社会范围内都具有历史意义。”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5(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