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由“不滞”想开去

        作者:李子侯2020-08-04 07:55:58 来源:美术报

          李子侯 江南清夏 62×60cm 2000年

          前些日,见已故著名花鸟画大家陆抑非先生曾在其学生的一件作品上题有如下款识“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意灵则不滞,不滞则神气浑然矣!”可见,用笔关系到对象之神气,作品完备气场之魅力、之魂魄。

          “为书者均知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知执笔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林泉高致》)

          中国绘画用笔与中国书法用笔同,为形成中国绘画形式美原因之一。唐张彦远论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于理论上肯定了书法与绘画用笔的密切关系。他们认为绘画用笔,可“近取诸书法”。赵孟頫又提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扩展到竹石花卉,而郭熙则以山水论证。古人为何以人物、花卉竹石、山水的用笔反复论证书法与绘画相同之观点,是在古人只用毛笔为书之状况下作出。而吾辈于今广泛未用毛笔为书之下,是否因重重提醒为中国画之学子们呢?

          画界皆知,陆抑非先生之画名,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即蜚声沪上。50年代中后期,潘天寿院长为抢救传统,加强中国画系教学力量,在原有教授吴茀之、诸乐山、顾坤伯等先生同时,于上海先后延聘陆抑非和陆俨少先生来系任教。他们均既文化学养深厚,又传统功力扎实,于各领域技巧全面,创作思想先进。故陆俨少先生以为画家做功夫时间分配应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可知读书与写字之重要。可解以潘天寿院长为首之诸师均有一手精妙书法之原由。然一个就读5年(当时中国画学制5年)的学生,培养目标为未来的专业画家,年届毕业时,于其自己创作作品上,不能落款,或题上了未能令人如意之款识,此无论如何令人遗憾也!

          见此状,潘天寿院长遂决计上书国家文化部,申诉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内设书法专业点,后终得核准,书法专业被核准后,先从杭州大学聘请教授陆维钊先生来院,由其负责与刘江先生和章祖安先生组成教研室。后又先后请沙孟海、朱家济、方介堪先生任课。经几年筹备,于1963年招收首届本科生。同时,本科其余各专业将书法作为副科,然亦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均由陆先生亲自任教。章祖安先生教授古典文学,此后学练书法从年轻教师至学生,在中国画系逐渐蔚然成风。书法水平的提高,促使绘画专业更易见成效。

          虽然,书法对于绘画技巧言,并不能完全替代,但能使笔提按自如;对于理念言,能解笔线之深义;且对造型、用墨、用色等均能加深理解。故陆抑非先生仅用28个字题于学生作品之上,作为座右铭,可见其用心。

          “不滞”乃谓迟疑、犹豫、板结、僵硬之反面。王羲之之用笔“不滞”,为从鹅之转项中得到用笔之启发,故后人以此“不滞”启发“神气浑然”之目的。虽中国画有工笔、意笔之分,然用笔之理相通。只是工笔用线匀细、或少有抑扬,据其物象异同而化之。故工笔要有意笔气,意笔要有工笔内涵。概言之,即吾之谓“工笔意写”论之云耳。此理与当代些许工笔画家之所表达相去远矣!究其故,乃尚未理解书法之重要,缺乏书法训练之原因也。

          李子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1.402(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1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