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博物馆学习新样态 博物馆里过暑假

        作者:冯国健2020-07-27 06:29:52 来源:美术报

          浙江美术馆公教活动图片

          “炎炎夏日去哪儿?一起去博物馆过清凉而有意义的暑假吧!”伴随着暑假的来临,这句话成为了许多博物馆吸引中小学生进入博物馆学习的非常熟悉的一句推广语。同时,暑假许多中小学生也收到了学校布置的一项实践作业——“博物馆里过暑假”,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不同博物馆里学习相应的知识,参与博物馆课程学习与体验。

          汇集了许多优秀美术作品的博物馆、美术馆,一直是开展儿童美术教育的最佳场所。往年每到暑假,各大美术馆都会推出多种美术展览、公共教育活动,有些专门针对儿童的体验和互动,给孩子们提供艺术熏陶。

          受疫情影响,为了迎接暑假青少年观展高峰,今年暑假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纷纷建立了线上服务阵地,在暑期期间继续推出线上、线下公教活动。各地博物馆利用动漫、游戏、VR、AR等新形式、新技术,不断更新丰富网络文化资源,提供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沉浸式体验服务。

          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推出了自己的“盛夏文化大餐”,这些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活动,通过不同艺术形式串联互动,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多角度地丰富他们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不同主题的公共教育和艺术体验,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青少年儿童的美术馆学习体验,满足多元群体的美育为宗旨,为关注美术教育的社会各界开启一段难忘的美术馆教学探索之旅。 ——编者

          体验式主题学习,

          享受文化传承快乐

          暑期是孩子们吸取课外知识的最佳时间,各个博物馆针对这一特定时间段,每年都会推出不同的培训主题活动,并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及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善,力求让孩子们玩在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如浙江嘉兴博物馆为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感受博物馆的手工魅力,开展了以“嘉博美术课”“用3D打开文物”“嘉博塑陶”为主题的公益培训活动。“嘉博塑陶”课学生学习捏塑制陶、拉坯制陶、综合技法制陶、修坯、上色等技艺,“嘉博美术课”重实践性的审美操作和体验:橡皮章刻制、水墨画体验、沙瓶画体验、衍纸制作、西瓜灯制作,每个课程都独立且趣味十足。特别是西瓜灯的雕刻,既让他们体会到雕刻的乐趣,又了解了平湖西瓜灯的传统民俗文化。当3D建模与文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新奇还是时尚最流行的STEAM课程,一个代表了现代科学技术,一个是古老馆藏器物,两相结合便有了嘉兴博物馆的特色活动——“用3D打开文物”,经过兽面绕线器建模班、塔形灯建模、笔筒建模、皮筋枪拼装等五次课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提交了课程作业——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文物模型。

          让文物“活”起来,是博物馆主题学习体验的宗旨,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未来。在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主题学习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传承与创新的魅力,成就学习的高峰体验,博物馆主题学习才会越来越有吸引力。

          研学式课程学习,

          增强博物馆吸引力

          暑假去哪儿?研学是好去处。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中,近百所博物馆(包括纪念馆、科技馆、自然科学馆)被列入其中。博物馆以其百科资源丰富、场地适宜、受众面广泛、安全性高而具备优质的研学实践教育实施基础,一方面,博物馆研学成为主题研学的热点;另一方面各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目前已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具备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研学实践课程,并逐步向体系化方向延伸。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博物馆课程,从不同的学段构建课程的体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文物馆藏开设学前阶段、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如《弹拨清远》课程,根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历史展品进行设计,着重欣赏不同时期的6件珍贵文物,了解古代弹拨乐器的发展,并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古琴进行详细介绍。学生们在本节课中不但能了解到古琴的历史,还会欣赏到优美的古琴名曲,从“听”“辨”“赏”“弹”当中,体验和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之美。与此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古琴的文化。它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音乐、历史、语文、数学。由于具有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拥有专业的馆藏,因此,这样的博物馆研学课程是值得选择的好课程,也为各个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了范例。

          博物馆课程是馆校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研学的重要载体。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推进,有利于馆校合作的常态化与研学课程的构架保障。2019年7月,广州市教育局启动了研发馆校研学系列课程工作,通过“基地+学校”的合作模式,选取了中小学校、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研发17门馆校合作课程。这些课程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及学校的教学研发及组织实践优势,分别适用于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小学、幼儿园及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涵盖体验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等不同类型,充分满足不同兴趣爱好青少年的个性需求。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博物馆里过暑假”启动仪式暨首批馆校合作课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为博物馆研学提供了范例。

          探究式自主学习,

          提升在线学习品质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学习方式,线上居家学习成为了未来学习的一种新常态。对于没有办法进入博物馆、艺术馆的同学来说,各大博物馆的在线展厅、在线博物馆、数字文物等为云游博物馆,开展在线虚拟学习提供了可能。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数字博物馆建设日益受到各大博物馆的重视。就国内而言,论博物馆资源的数量、质量、覆盖面首推故宫博物院,当然这些年其它博物馆也发展很快。例如云游故宫博物院,我们进入故宫官网在“展览”导航栏中选择主题进行参观。

          探究式自主学习,自主欣赏文物是学习的途径,关键是学会问题探究。停留在浏览式的参观学习是博物馆学习的浅表学习,需要换一个思维,从策展者的角度去思考与探究,展览的目的与意义,转化为学习的目标,从而进入深度学习。如“大圣遗音——钟粹宫古琴艺术展”的展览,我们不仅要去探究“中国历代古琴有什么不同?”更要去揭晓“中国古琴发展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你了解了中国古琴的文化吗?”因此,在博物馆的网上学习时,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参观主题,更需要思考我要了解些什么?我想探究些什么问题?又如我承担的浙江省网络同步课程《艺术品里的中国》,带领学生去故宫参观漆器作品,学生选择喜欢的剔红漆器进行欣赏,最后通过作品交流,引导学生探究“清代与元代漆器有什么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基于这样的探究,引导学生去学会对剔红漆器展开审美判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这样的云游博物馆,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学习本质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在线学习。

          (作者系平湖钟埭中心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73(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3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