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徐静菲:文化素养决定最终的高度

        作者:徐静菲2020-07-25 07:41:36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往年美术高考现场 图片来源:网络

          2020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迫使整个社会短期内发生激烈变革,艺术教育亦无例外。今年艺考也大多采取了取消校考、线上视频面试、部分专业直接采用高考成绩录取等一系列举措,使得文化课在艺考类专业成绩中的权重大幅提升,面对变化,众多艺考学子有人欢喜有人忧。

          多年来,师范院校和艺术专业院校逐渐扩招、综合院校不断增设艺术学科,而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以及一味追求应试的速成考前培训,在机会增加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入选门槛,对部分通过文化课高考升学希望渺茫的个体而言,艺考无疑成为了另一块跳板。然而,广撒网的目的不仅仅是多捕鱼,更是为了能择优而从之。若不能保障优秀人才的输入机制,无法持续推高艺术教育的天花板,反倒在年复一年的艺考实践中,逐渐降低要求,显然会加速整个行业和艺术人才的被贬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艺术生文化课成绩的重视,将有助于整个学科人才水准的提升。

          艺术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具象体现,艺术本身又是艺术家们对社会人生深入思考后的抽象表达,它以极其凝练的形式带给人们超然于日常生活之外的审美体验,启发人们去探索有别于物质生产的、更接近哲学层面的精神活动。艺术理应是属于精英的创造,但艺术所产生的价值又是普惠的,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洗礼。而艺术创造的主体,需厚积而薄发,及常人所不能及、发大众之不能发。通识教育所带来的文化素养,只是这一切的基本保障和实现前提,使创造者们在知晓大千世界的运作规律之后,从中撷取最能直击心灵的部分。哪怕是尚在艺术之塔底层仰望的考生,文化素养的基础也能决定最终到达的高度。

          所谓文化,则有中西之分。在当前艺考主流仍基于西方美术理论的形势下,如何处理二元文化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对一个人的熏陶是由内而外的,艺术家更是如此,作为文化生产的直接劳动者,他们对文化的感知和呈现是敏锐且直观的。东西方文化底层逻辑的差异,带来观看与阐释这世界方式上的不同,无所谓好坏对错,但须有立足之根。文化便提供了自信的底气,对大多数在中国本土语境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而言,中国文化传统显然是无法被忽略的、根植于血肉之中的灵感源泉。如果年轻一代不能从中汲取养分,或者强行扭曲自我的认知,一味追求与自身烙印文化相背离的价值选择,想要获得长远的艺术生命或是缘木求鱼。

          文化有中西,艺术却无国界,艺理可融会贯通。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输出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目前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通用的语言,肩负着打造中国国家形象、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艰巨任务,这份担当,扛在每一个在艺术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创作者的身上,也包括未来的艺术家们,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97(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