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身行万里半天下

        作者:马洪2020-04-15 06:39:23 来源:收藏快报

            (1/4)图1 石章印体

            (2/4)图2 朴氏刻“身行万里半天下”

            (3/4)图3 翁大年刻“身行万里半天下”

            (4/4)图4 吴涵刻“身行万里半天下”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身行万里半天下”,乃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句诗,亦是当代一方石章的印文。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于一位老妇人手中偶得此印,青田冻石,兽钮,高9、印面边长2.5厘米(图1为石章印体,图2为印文)。印无边款,经了解得知,该印是其丈夫的遗物,人姓朴,名质,爱好刻戳子,生前为中学历史老师。

          清除陈年污垢,石印还原其貌,手感温润;钤出朱迹,篆字线条,视觉清晰,心中窃喜。

          苏轼这句诗,出自《龟山》:“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其历史背景是,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请出京外任,赴杭途中再过盱眙龟山,又遇已添白发的僧人,触景生情,慨叹其仕途不顺、调迁频繁、不得安居的境况。

          苏轼43岁时,调任湖州知府,作《湖州谢上表》呈及朝廷,除了感谢帝恩之外,亦陈述自己的坎坷遭遇和时政之见;未料,竟被新党诽谤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受此诬陷,锒铛入狱,解往京师。自“乌台诗案”发生之后,苏轼可谓命运多舛,生活不再安宁,先黄州、再颍州、又惠州,都留下他贬谪此地的身影。末了,一叶扁舟将62岁的他放逐到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的儋州,成为天涯沦落人。受到如此的重罚,据说在宋代仅次于满门抄斩,而苏轼却临危不惧,大丈夫气概,威威凛然,面对茫茫的大海,以诗曰:“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

          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这句诗,流传很广,为后世文人所熟知和喜爱。胡适曾集句为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书赠远赴日本留学的钱君匋,后来,钱君匋又书此联,作为胡适人生的评语,传为佳话。钩沉印史资料,清代湖广总督林则徐,篆刻家、考据家翁大年(图3),以及吴昌硕之子吴涵(图4),都刻有此文印章。其中翁大年所刻印品,现藏上海博物馆,以印艺而论,名声最高,著录于多种印谱。金庸先生的15部、36册武侠小说,每册扉页皆配押一印,提示主题,其中《倚天屠龙记》第二册,选用的即是翁大年的这方作品。

          对比发现,朴氏之印在篆法上或许是参考了翁大年的印作,“身”“行”“半”“下”几个印文,都与翁印颇为相似;区别之处是二印的刀法,翁氏之印,圆朱线条,光洁清丽,婉约含蓄,而朴氏之印,则线条波磔跌宕,刀痕显露,浑朴雄强,呈率意之态,两者在作风和意境上迥然不同。这位朴姓历史老师,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篆刻爱好者,却是藏卧于民间的刻印高手,以我的眼光欣赏,他的印作颇为生动,可与前贤翁大年媲美,并不逊色。

          脱离苏轼诗作的语境,单独欣赏这一句“身行万里半天下”,襟怀旷远,意向豪迈,可为座右铭。得此美文闲章,我无需劳神费力再自刻,坐享其成,多年来,或押书画边角,或钤藏书扉页,不亦乐乎!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1(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