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北京艺术区流变史文献展即将开幕

        作者:admin2019-07-13 00:56:3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今年的暑期来了,不算太热,但也热得有历史感,因为关于北京的各处艺术区时不时传来解散的消息,让艺术家比平日多了燥热。恰此时,一个回顾北京近三十年的艺术区发展流变的历史的展览在静穆中准备着,它是一个时代的坐标,将于2019年7月15日下午四点在北京李桥吴庄九美术馆拉开帷幕。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接纳了一群从事艺术的青年,他们渴望走出体制,进行独立创作,是国内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青年艺术家。在圆明园的历史废墟上,他们培育出了新时代艺术之花。随着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艺术概念的形成,以及方力钧、岳敏君等艺术家的名噪一时,圆明园画家村成为全国艺术家的向往之地,它以轻巧而不乏神秘的成功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艺术家入住。直至1995年,一纸通知让圆明园画家村从此消失了,清朝的废墟再度成为艺术的废墟,艺术家们四散到北京的各个角落——以此为契机,正式拉开了北京艺术区流变的序幕。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政治与文化在此不断交锋,既作为概念也作为实体,时合时离。在圆明园画家村消失后的二十余年间,大大小小数十座艺术区在北京浮现又沉寂,上千位艺术家在北京各个艺术区驻扎又离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的当代艺术史就是一部北京艺术区的变迁史。

          艺术区如何兴起?艺术家与它是何种关系?除了一片废土,消失的艺术区又留下了什么?《北京艺术区流变史》展探寻的正是这些问题。由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王春辰策划、带领其策展团队,将在九美术馆呈现一幅囊括时间与空间的北京艺术区流变谱系:以圆明园画家村的兴起为坐标,跨越三十余年,辐射北京多个区县,涉及上百位艺术家,艺术区的历史第一次以如此形象具体的形式而呈现。历史不仅仅是平面视觉,流变史展览也将展出艺术区的重要文献资料等,及相关艺术家的作品,还有策展团队对众多艺术家的采访视频。观众可以从多个维度,探访北京艺术家生存与工作的空间的关系,触摸三十年来中国艺术变迁的轮廓,或可窥见大时代滚滚而过的车辙。

          从80年代至今,中国在每一个年代都经历了激变。社会的主旨一直是“发展”,而对北京的艺术家而言,这两个字背后的意味则更加复杂。资源、机制、权力、政策、秩序、欲望、利益。当艺术正变得愈来愈多元,新事物带来的可能性愈来愈丰富,主旨的调门便愈发显得高亢,而艺术则遭遇不确定或弥散。将北京艺术区的历史重塑本真,最后所展现出的便是一段中国社会变化的鲜活的横截面,于艺术一叶即知时代之秋。艺术区的兴衰变迁,其课题不可谓不宏富,其身后是权力,是商业,抑或是人心——自待观众来观看、评说。我们以此来开启思维中国当代文化与艺术之变的另外维度,这个艺术历史亘古未有,于世界意义是唯一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0(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