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吉林省博呈现院藏明清书法精品

        作者:张馨元2025-09-13 08:51:29 来源:美术报

          明代 詹景凤 草书录杜甫七言诗轴

          9月9日,“异态新姿——吉林省博物院藏明清书法精品展”在吉林省博物院展出。展览遴选院藏明清书法精品5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39件,均为珍贵文物。本次展览不仅是对两代书法艺术脉络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观者可于笔墨间品读明清两代文人的心性与风骨,读懂中国书法的韵律之美,读懂中国文脉的源远流长。

          翰墨千秋,文脉永续。明清两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承宋元帖学之余韵,启后世碑学之新风,名家辈出,吉林省博物院庋藏明清书法佳作颇丰,既有帖学一脉文徵明、陈淳、董其昌、王铎等大家的传世精品,亦有碑学如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等名家的精心之作,或端庄典雅,或纵逸豪放,或古拙沉雄,皆为明清两代书风的生动缩影。

          明代书法,挣脱台阁体的规整束缚后,继之以沈周、文徵明、陈淳、王宠等“吴门”书家,致有“天下法书归吾吴”的说法。晚明董其昌承袭了宋、元以来文人书法和谐优雅、轻松自然的审美理想,成为元代赵孟頫之后的又一座书法高峰。此外,明代中期以后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以陈淳、张瑞图、王铎、傅山为代表的书家形成了一种纵横豪迈和酣畅淋漓的变革书风,他们狂放不羁的个性和惊世骇俗的面目对传统温文尔雅的审美理念形成巨大的冲击。

          入清以后,康熙皇帝推崇董其昌,乾隆皇帝推崇赵孟頫,两人并称“赵董”,对清代的帖学一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乾隆皇帝推崇和提倡赵孟頫的书法风格,以及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所形成的“馆阁体”,规整中见功底,成为这一时期代表官方主流审美要求的体现。此外,乾隆、嘉庆年间,考据、金石、文字之学盛行,为碑派书法的形成奠定了学术基础,阮元、包世臣的碑学理论应运而生,碑派书家以篆、隶二体为突破口,立足于世。至晚清时,碑学所涉及的范围已大大扩展,钟鼎彝器、碑版摩崖之外,举凡钱币、镜铭、玺印、兵器、墓志、造像、陶文、瓦当、砖文等,均成为碑派书家取法借鉴的对象,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等书家将金石之气融入笔墨,使书法艺术重归“古雅”之境,为中国书法史续写新的篇章。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1(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