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以“字”育人: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模式的思考

        作者:贾单妮2025-07-11 09:10:12 来源:大河美术报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现存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构建“汉字—书法—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框架,开展“技能训练—审美感知—文化认同”的协同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书法教育的多维育人价值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汉字;书法;中小学;教育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然而,书法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定位长期存在争议,教育现状面临多重困境:首先,“重技轻道”现象严重,技能训练与艺术素养培养失衡。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实践普遍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书法学习被简化为以临摹为主的写字课,学生虽然能书写简单的作品,却难以领悟书法文化的内涵和蕴含在其中的审美意趣。其次,课程缺乏系统性规划,书法教育落地难。书法教育的专业化推进依赖于“人—课—境”的协同支持,但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普遍缺乏系统性规划。这一方面源于专业师资匮乏,多数学校的书法课由语文或美术老师兼任,难以将书法的深度学习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另一方面,书法课程被边缘化,每周仅设1课时或隔周安排1课时,且常常被主科挤占。最后,书法的多维育人功能被忽视。多数家长持有“书法就是把字写好看”的观点,学校则将书法视为文化点缀,这种认知偏差忽视了书法教育在德育、美育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中小学是书法艺术启蒙和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中小学书法教育更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重要教学活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书法教育需转变理念,构建“汉字—书法—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框架,实现从单一的技能训练到“技能训练—审美感知—文化认同”的协同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书法教育的多维育人价值功能。

            从“技”到“艺”的升华,培养审美感知力

            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所有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其审美价值在于墨色浓淡、线条变化、结字方式和章法布局等有机统一。一方面,中小学书法教育应以技能为起点,突破以字形临摹为主的局限,深入体会不同笔画的力度变化和不同书体的运笔方式。另一方面,经典书法作品鉴赏也是提升审美感知力的关键。教师可选取不同书体的代表碑帖,引导学生从线条质感、结字方式、章法布局、创作意境等方面感受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如对比颜体楷书的厚重与柳体楷书的劲挺,分析《兰亭序》中21个“之”字的形态变化,感受《祭侄文稿》中墨色浓淡与情感起伏的呼应等,培养审美判断力。

            从汉字到文化的联结,增强文化认同感

            汉字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化石,篆隶楷行草的演变历程亦是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缩影。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深入挖掘书法背后的文化密码,有助于激活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感。首先,汉字溯源和书体演变历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书写规律和构字逻辑。其次,学生通过书法人物感受书法精神也是学习书法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书法风格与书法家的人生经历、品格修养紧密相关,正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言“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因痛失亲人的悲愤之情,形成笔走龙蛇、墨泪交融的书风,其忠义节烈的人格与书法的雄浑刚健高度统一。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因被贬的抑郁心绪,呈现笔势欹侧、墨色沉郁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暗含豁达洒脱的人生智慧。最后,书法的创作过程是高度集中的情感体验过程。古人云:“书,心画也。”书法既是创作者心灵情感的直接表达,又深刻反映着特定时代的民族精神特质,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因此,书法教育本质上也是培育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从书写到修身的转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旧唐书·柳公权传》中提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书法教育是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和塑造良好品行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书法的练习是一个长期且需要耐心的过程。楷书的“慢写”尤其考验学生的专注力与耐心,学生在一笔一画中可沉淀浮躁情绪。行书的“快写”需要流畅与节奏,能够释放压力,学生可以通过隶书的缓慢运笔平复紧张,借草书的酣畅笔势宣泄消极情绪。这种“以书达情”的抒发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方式,形成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书法创作无论是书写单个字形或是处理章法布局,都是心、眼、手协调统一的过程,握笔时指实掌虚,提笔落笔间意到笔随,意、气、力合一才能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因而书法创作的过程既是对思维方式和处世智慧的锤炼过程,更蕴含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本质是以字育人,它不仅是书法书写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更是启蒙学生审美感知力、培养文化认同感和提升综合素养的基础性教育。因而让中小学书法教育以字育人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充分发挥书法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纽带作用,助力学生在笔墨之间实现“技”与“道”的融合、“字”与“心”的共鸣,是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改革应该重点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1(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