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文物昭昭印同心 故宫博物院藏康雍乾时期新疆文物展开幕

        作者:靳昊 赵明昊 孙金行2025-07-11 08:28:27 来源:光明日报

          乾隆款白玉宝相花盖碗。本报记者 靳昊摄/光明图片

            【带你一起看大展】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我国历史上边疆治理的重要阶段。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与新疆紧密相关的文物,包括书画、玉器、武备、织绣、图书等,尤以康雍乾三朝数量最多。7月8日,“故土新归:故宫博物院藏康雍乾时期的新疆文物展”在新疆博物馆“故宫厅”开幕。185件文物精品呈现出一幅天山南北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画卷。

          山河一统的峥嵘印记

            清军骑兵部队身着常服、佩戴弓箭,从画面左侧的山谷树林中列队进入画面中心的开阔地带,画面右下角为迎接的准噶尔部士兵及牵着牛、羊、骆驼的牧民。展厅里,一幅平定伊犁受降图定格了清军平定西域的峥嵘岁月。

            这幅受降图连同展出的和落霍澌之捷、通古思鲁克之战等战图共同构成了《平定西域战图册》。该图册由郎世宁等西洋画师起稿、丁观鹏等宫廷画家创作,兼具西方绘画的写实质感与东方艺术的典雅韵味,将战场波澜壮阔的背景环境与战斗的紧张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

            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文明表示:“这套珍贵的图册不仅为研究清代新疆历史、军事战略、民族关系等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依据,更彰显了清朝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平定边疆叛乱的坚定决心与强大实力。”这套图册曾送往法国刻成铜版,并刷印多份,如今重回新疆展出,恰如历史的回响。

            展柜里的《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册,青玉质,刻字端庄。碑文记述了自康熙帝以来用兵厄鲁特蒙古的缘由、经过及战果,指出清政府平定准噶尔旨在维护边疆稳定安宁,亦使新疆等地区获得安定和平的生存环境。

          社稷安澜的文治华章

            《胪欢荟景图册》中的《回人献伎图》,描绘了维吾尔族艺人在紫禁城表演“达瓦孜”高空走绳的生动场景,乾隆帝的御笔题诗“惊看索上舞,不畏坠风高”题于画面角落。画中艺人的花帽、长裙细节逼真,不仅展现了维吾尔族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折射出清政府对边疆文化的重视。

            《回部四果图》上,木瓜浑圆、石榴绽红。清代画家钱维诚以新疆瓜果入画,暗喻“四夷宾服”,也是对“故土新归”的文化确认。果实饱满、枝叶繁茂的意象,呼应了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政策,以艺术化形式将新疆纳入“大一统”的叙事体系。

            乾隆帝行书《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卷前,不少观众驻足细读。纸卷上的“若今之土尔扈特,携全部,舍异域,投诚向化,跋涉万里而来,是归顺,非归降也”,与之呼应的《万法归一图》屏,以浓丽色彩再现了乾隆帝于热河(今河北承德)接见渥巴锡的场景。

          丝路繁兴的治疆长卷

            清政府在新疆推行汉、满、蒙古、维吾尔多种文字通用的政策,同时十分注重通过文化整合强化边疆认同,在新疆设立学校,鼓励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编撰相关典籍,促进文化交流。

            展柜中的《钦定西域同文志》,是清朝官修的一部满、汉、蒙、维吾尔等六种文字合璧辞典。这部收录约3202条词语的辞典,涉及西域地名、人名、职官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与解释,是解读清代边疆治理思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关键文本之一。

            清朝时期的新疆地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众多宗教并存。1762年,清政府在惠远城设立伊犁将军府,同时建成的还有钟楼、关帝庙等建筑。到清中期,关帝庙已遍布天山南北。展厅内,“神佑新疆”四字匾文、御笔七言对联“春秋志在威名远,戊己屯开庙貌全”,以关羽忠义、骁勇之意来鼓舞戍边军民,背后是以文化认同巩固边疆的深谋远虑。

            一旁的银经匣,锤揲的佛教纹样间藏着准噶尔部的游牧印记,这件平叛时缴获的文物,最终成为国家统一的见证——正如匣身的缠枝莲纹,各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沃土中缠绕共生。

            走出展厅,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故宫厅”的展标上。从战图册的硝烟到歌舞图的欢腾,从东归的蹄声到匾文的墨迹,185件文物串联起的,不仅是康雍乾时期的新疆记忆,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史。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1(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