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血脉觉醒的一代人的毕业典礼。其实在我们的时代,毕业典礼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成年礼。你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期待这一天了。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大多数人总是猝不及防的,大多数人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准备好。
在这个成年礼上,我想推荐一篇文章给大家。这篇文章写于241年前,1784年9月30日,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哥尼斯堡写了一篇文章叫作《何谓启蒙》,那一年12月发表在《柏林月刊》上。
康德在文章一开头就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未成年状态,未成年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Sapere aude!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康德接下来列举了人们拒绝成年的三种状态,说明人们是多么懒惰和怯懦:“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想: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任何一个个人要从几乎已经成为自己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状态之中奋斗出来,都是很艰难的,他甚至已经爱好它了。”
同学们,“启蒙”这个词,在中文里的意思是撕开蒙住你眼睛的那块布,开导启示,祛除蒙昧。古代小朋友们开始读书学习,叫作“开蒙”。《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这些儿童入门书被叫作蒙学读物。这些书便是帮助我们摆脱未成年状态的书籍。“启蒙”在英文中则是enlightenment,就是用光照亮事物,另一个相关的词语是illumination,用光照亮,可以翻译成启示、启迪。illumin就是照明,也是我们的投影仪的亮度单位。3000流明的投影仪,就是相当于三千根蜡烛的亮度。从词根上去思考,对于教育的目标,中西方思想差别并没有那么大。我们中国人也用蜡烛或者灯光来比喻教育者。所以我们今年给毕业生的礼品是一盏灯。有意思的是,启蒙和照亮不是一次性的。康德发现,人就算会背《三字经》《千字文》了,却还是会依然处于“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未成年状态”。启蒙是人的一生需要不断重启的持续的过程,或者说,是全人类要以最坚定的理性和决心去贯彻的自由。因此,在开蒙学习之后还有成年礼或者毕业典礼,这是社会意识到开蒙。
今天,我们的未成年被进一步延长,一部分原因是需要学习的人类知识越来越多,人类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另一部分原因,却是如同康德所说的,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未成年状态”。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在美院学到了什么?
首先,是有品质的特立独行。前几天有同学跟我说,他在美院学会的最重要的经验是“做自己”。我想,美术学院教给你的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多。在美术学院,我们不但要求大家做特立独行的人,而且必须是高质量的特立独行的人。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为这个世界提供差异,而且要提供的是一种“建设性差异”。要知道,社会上的每个人,只要你愿意去了解,都具有充分的独特性,都是他们很独特的自己,但并非每个人都独特得富有价值。在美术学院,每个人要画得好,但还要好得不同凡响,这不同凡响的要求,越到创作和设计的后期,就更加重要。
因此,其次我们学到的就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思维习惯。凡事都有套路,熟悉套路之后,就需要追求超越套路,另辟蹊径。另辟蹊径是什么:走后门,抄近路,搭浮桥,走九曲桥,总之不走寻常路。迷宫的出口在上面,这是思维的翻转。因此,我们在美院读书,独立思考是应该有保证的,不盲从应该是有保证的。
然后,我们就有了第三种收获:犯错误的勇气——我们在学校做了很多方案,创作的方案中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甚至不知道选择是对是错的冒险。一张画画坏了可以重来,天塌不下来。在这种教育和实践中,我们的试错成本被降到了最低,因此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我们学会了用一种提方案的态度去生活,去和他人相处,去加入社会。
这正是我们在美院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提方案的态度。这也正是康德在《何谓启蒙》中所描述的成年人状态:纳税,但是对税制如何改革,要自由而理性地提出方案。在勇敢地使用你的理性之后,面对他人的理性发声。
有了这种理性的勇敢,我们的服从就是基于理解而不是盲从。我们的理性会告诉我们,在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努力。我们今天有电有空调有网络有和平,我们岁月静好或者可以荒唐胡闹,这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当我们挺身而出,提出赞成的意见或批判的意见或改革的方案的时候,我们就是抱着成就他人之心,成就众人之心。我们就不是为个性而个性,为“做自己”而“做自己”。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当我们抱着成就他人之心,我们就是在成就着与他人相依为命的我们自己。有了这种心态,我们才成为康德意义上的启蒙运动中的人,才成为福柯意义上的现代性的人,我们才摆脱了人为的未成年状态。
祝福我们2025届毕业生,你们是启蒙的一代,你们是血脉觉醒的一代。祝愿你们此去,成就他人,成就众人,成就自己!
(本文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