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嘉兴隆重纪念鉴藏巨擘项元汴诞辰500周年

        作者:施涵予 通讯员 王晓欢2025-07-07 08:36:07 来源:美术报

          明 马图 项子京像 40.2×27.4cm 上海博物馆藏

          6月27日,“天籁重光:项元汴鉴藏500年与传统艺术精神的回响”——项元汴诞辰500周年暨2025第三届“天籁阁”文化交流活动在嘉兴大学正式启幕。这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文化盛事,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嘉兴大学、嘉兴南湖学院、嘉兴市文联联合主办,嘉兴大学文法学院、嘉兴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中心承办,旨在系统挖掘天籁阁藏品的文化基因,探索书画艺术活态传承新路径,推动名人文化研究的创新转化机制。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浙江大学教授缪哲、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封治国等国内学者作主旨发言,围绕“项元汴收藏的价值和意义”“英博本《女史箴图》上的题文问题”“鸳鸯湖与苍岩山——谈项元汴与梁清标的收藏品味”“历史文本与图像叙事——对《韩熙载夜宴图》的解读”“项元汴研究述评及未来的工作”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前两届“天籁阁”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2023首届“天籁阁”研讨会与2024第二届“天籁阁”文化交流活动两部论文集的首发仪式。

          会前,主办方以定向约稿和公开征稿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重庆、厦门、苏州、宁波等地及嘉兴本土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与。6月27日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分为“项元汴及其藏品研究”和“项氏家族及嘉兴文化史迹研究”两大板块,30篇入选论文呈现出多元立体的学术格局。

          今年适逢项元汴诞辰500周年,嘉兴除本场文化交流活动外,还举办了“风华百载扣天籁”专题美术创作展及座谈会、“项元汴和他的朋友圈”瓶山雅集、“天籁回响——项元汴诞辰500周年特展”等活动,致力于进一步提炼展示嘉兴优秀书画文化的精髓,打响“书画之城”文化品牌。

          本次展览持续至7月27日。

          项元汴珍贵旧藏

          在“嘉”展出

          500年前,明嘉靖四年(1525)六月初八,我国艺术史上最负盛名的私人收藏家——项元汴生于浙江嘉兴。出身于江南富庶人家,项元汴志不在仕进,而是从十六七岁就开始鉴赏与收藏文物,并在后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

          项元汴的天籁阁收藏有历代书法、绘画、图书、金石、彝器、墨砚等,尤其是所藏书画,多为流传有序的真迹名作。目前可考的天籁阁书画收藏共有1400余件,另有学者据项元汴千字文编目估算其藏品约有2190件,涵盖460多位历代书画家的作品,数量之大,质量之精,世所罕见。这些庞大收藏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6月30日,“嘉兴名人文化研究成果发布”暨“天籁回响——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书画特展”开幕式在嘉兴博物馆举行。来自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16家收藏单位的项元汴旧藏,在这一重要时刻回到嘉兴,观众得以在项元汴故乡一睹当年文人雅士必访的天籁阁的光辉。

          展览分四个单元:项元汴与天籁阁、天籁阁的旷世收藏、天籁阁的历史贡献和天籁阁藏品的转化,共展出展品105件,其中包括《宋孝宗赵昚答虞允文诏书卷》等一级文物5件,《明马图项元汴画像》等二级文物22件,三级文物10件,还有当代临摹、创作作品45件。

          据策展人刘云峰介绍,此次展出的项元汴画像,分别是上海博物馆藏《明马图项元汴画像》、首都博物馆藏《民国马图款项元汴画像》和嘉兴美术馆藏《民国庄益三、郭兰泽项元汴画像》。其中,明代肖像画家马图与项元汴生活在同一年代,经学者考证该画像是目前最接近项元汴本人的形象。画像运用淡墨勾勒轮廓与色彩渲染,展现了项元汴睿智成熟的儒商形象。这也是该画像首次在上海博物馆之外展出。

          本次最重磅的天籁阁藏品——四川博物院所藏南宋宋孝宗赵昚《手诏》卷,是南宋宋孝宗赵昚答复臣子的亲笔诏书,卷首卷末有文徵明、项元汴等多枚收藏印。宋孝宗赵眘是历史上唯一在嘉兴出生的皇帝,这份手诏在嘉兴展出,更显得意义非凡。

          宋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同时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在这封手诏上,宋孝宗情辞恳切,对名臣虞允文寄予厚望,真诚地希望他不要辞去枢密使的职务,“所请宜不允,不得再有陈请”,并叮嘱“春暖,卿比平安好”。

          由于这件文物年代久远,展出条件要求高,博物馆一般鲜少外借。为此,今年4月嘉兴文旅局与策展团队专程赴四川博物馆沟通,最终以诚意与对项元汴文化传承的重视打动了对方,成功借到这件重量级展品。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这幅真迹只在嘉兴限时展出15天,之后将替换为复制品。

          项元汴的交游圈:

          庞大收藏网络形成的基石

          《嘉禾徵献录》记载:“海内风雅之士,取道嘉禾,必访元汴,面登其所谓天籁阁者。”许多私人藏家不愿将藏品示人,但项元汴经常与书画家、收藏家及友人一起研究把玩他所收藏的书画珍品、名贵古籍,所以拜访天籁阁的宾朋纷至沓来。明中晚期,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艺术圈逐渐向嘉兴转移,项元汴和他的收藏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研究,项元汴的藏品来源主要有现金购买、友情馈赠、委托代购、利用当铺占有抵押品等。他建立起了庞大的收藏网络,其中有苏州吴门集团的书画名家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詹景凤、华夏、丰坊这样的鉴藏家,李日华这样的鉴藏后辈,还有政界翘楚、寒门文士、佛门弟子、民间手工艺者等,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乡民也能为项元汴的收藏作出一番贡献。

          文徵明父子与项元汴往来密切,在书画鉴赏与收藏上深刻影响了他。此次展出文徵明的《窗前鸣珮手卷》等作品,画面山水环抱,苍松翠柏,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茅屋里一人席地跪坐,正聚精会神地展画拜读。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缓步策杖而归。意境令人心驰神往。

          也有大量文人、书画家等各界人士从项元汴的藏品中吸取营养,他们中有左右艺坛的巨匠,如董其昌、仇英、陈继儒等,也有影响一地的名家,如周履靖及嘉兴画派的诸多画家,还有一些贫民寒士,如伯玉、戴晋等人;甚至还有一些手工艺人,比如明代手炉制作名家张鸣岐。

          开拓水墨写意花鸟新面貌的陈淳,曾教项元汴学习绘画。他的风格“随意挥洒、率意纵放”,此次展出《松石图轴》里的青松,松针用墨“或撇,或拖,随意涂抹”,湖石直接“粗笔斫皴,连勾带染”,在当时独具一格。

          董其昌青年时与项元汴长子项穆是同窗,因此得以结识项元汴,走进天籁阁。亲眼见到如此多名家字画真迹,董其昌大开眼界,感慨在项家“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年月”。在天籁阁的临摹与研习,使董其昌在书法与绘画上融会贯通,其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绘画则奠定“清隽含蓄”的风格基底,成为日后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项元汴去世后,董其昌仍与项氏家族保持联系,并在晚年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而从辽宁博物馆首次外展的《竹石图轴》可以看出,项元汴自身的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可谓嘉兴一派之首。嘉兴的书画家在项元汴搭建的书画世界中逐渐凝聚成一股合力,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嘉兴画派。

          项元汴不仅促成了嘉兴文化艺术交流圈,还成就了一批书画名家、藏家,大大丰富了中国书画艺术的脉络,为国藏宝、为国护宝,对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8(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