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境建筑建筑师张继元、卜骁骏创作的装置作品《敦煌·共熠》。
敦煌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始凿于鸣沙山岩壁,历经千年营造形成绵延约1600米的石窟群,这座佛教艺术圣殿不仅承载着东方信仰,更成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见证。这种多元基因的融合,与威尼斯作为千年文化港口的特质形成深刻呼应。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西魏时期开凿的第285窟,便能窥见希腊、波斯、印度与中国文明在此激荡出的璀璨星图。
自汉唐以来,敦煌作为丝路要冲,长期吸纳并融合印度佛教造像、中亚粟特乐舞、波斯拜火教意象与希腊犍陀罗雕塑艺术。莫高石窟中可见印度莲座与波斯鱼鳞纹样并置,亦存汉文、粟特文、叙利亚文等10余种文字经卷。第285窟的穹顶堪称一座微型文明宇宙:粟特的日神与月神、印度的梵天与伽内什、中国的伏羲与鸾凤,通过流动的线条与绚丽色彩,构筑出一个超越时空的精神星图。
古代星象学以天体秩序映照人间,形成独特的文明认知体系。敦煌遗存的唐代《敦煌星图》展现了非凡的宇宙观,其紫微垣星象与五月初长安的天象高度对应,堪称三家钦天监跨时空天文观测的集成体。这种将星图视作动态数据场的观念,与当代拓扑几何对宇宙的非线性认知,构成跨越千年的对话。在艺术家的诠释下,敦煌星图演化为“文明能量图”:以地理坐标为原点,印度佛教、中亚商贸、波斯艺术与希腊造像四大文化星云于此交汇,生成一座持续辐射文明能量的“文化图书馆”。
当我们以当代表达重新解读这些文化密码,第285窟穹顶便呈现出惊人的预言性:文明符号如星尘般在时空场中跃动碰撞,印度法轮与波斯图腾交织,希腊式菩萨与汉地飞天共舞,生成超越线性历史的新型文化生境。
时境建筑以12×8×6.5米的空间结构呈现三维星图场域,材料运用金属球体、金属网与多色亚克力,营造出抽象的星云世界,囊括正北天的五个星座及象征敦煌工匠笔触的尘埃微粒。这一雕塑装置回应了威尼斯双年展所汇聚的全球建筑星群,是对敦煌“文明共振”理念的一种当代表达。它既映射全球文化流动的威尼斯图景,又回响敦煌千年智慧的手工温度,在拓扑空间中牵引出伊特鲁里亚与东方星象的跨时空对话。
这座人造星系般的装置提示我们:真正的文明交融并非风格叠加,而是文化基因在时空中有机重组。正如壁画中胡人面孔逐渐汉化,或粟特语在佛经中音译流转,每一次“星尘”碰撞皆在重塑文化拓扑。当数字时代的流动性邂逅敦煌千年的包容性,我们或许能够理解:文明的真义,不在于坚守原点,而在于恒久交汇与不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