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黄炎培美育思想下高校美育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袁铱琳2025-06-24 08:46:08 来源:大河美术报

            【摘  要】黄炎培作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积极倡导美育,其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实用主义原则,主张将艺术熏陶贯穿教育全过程,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基于当前高校美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本研究以黄炎培美育思想为理论指导,探索其与现代高校美育体系的融合路径,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黄炎培;美育思想;体系构建

            黄炎培美育思想的内涵

            ☆人格化

            黄炎培以“健全人格”为人才培养目标,而健全人格的养成取决于美育。因此,他主张应将美育提升到与德、智、体相同的地位,通过美育来实现人类天性的和谐与统一,实现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圆满。具体来讲,黄炎培围绕培养健全优良的人格,提出“知、情、意”三方面全面提升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和兴趣,养成学生坚定的意志,使学生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社会化

            美育需服务于社会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黄炎培准确地把握住了职业美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将美育引入职业教育,以美育来改造国民性,以“生存是第一要务”为出发点,以“敬业乐群”为核心价值取向,在群体中发展个性,在个体中服务社会。这一理念对于发挥美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公民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性

            黄炎培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其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具体体现在美育思想上,即“做学合一”“手脑并用”。黄炎培主张通过实际动手创造实现审美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升与统一。因此,在黄炎培看来,实用教育与美育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渗透、协同共进的。

            ☆生活化

            在黄炎培的教育理念中,美育不应该局限于传统艺术课堂的有限空间,而应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他认为,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特定教学环境内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更应着眼于将审美素养的培育与日常生活的多元维度相联结,使美育成为一种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生活体验,进而全方位提升个体的审美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

            当下高校美育面临的困境

            ☆对美育认知不足

            从当前的高校美育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对美育的认知不够清晰,一是将其等同于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或者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对美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定位过于模糊,人才培养方案不够明晰[1]。二是对美育不够重视。美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对美育相关课程的投入较少,仅以通过期末考核为目标。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成果的关注度较低。

            ☆课程设置不够健全

            在高校美育体系中,公共通识课和与艺术相关的选修课是开展美育的主要途径,且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课和多样化的美育课程设置。少量的美育实践活动主要由社团和学生自发组织,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美育实践成果不明显。除此之外,在现有的艺术课程中,教师对美育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美育元素渗透不足,且教学内容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缺乏新意,未能形成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

            ☆美育环境建设有待改进

            高校美育环境可划分为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就物理环境而言,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空间布局呈现割裂状态。艺术场馆与教学楼、宿舍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致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呈现碎片化特征。二是功能设置过于单一。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场所多被单纯地用作展示空间,互动性设施严重匮乏。三是校园景观设计缺乏独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充分融入校园文化特色,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人文环境层面同样有诸多问题。一方面,美育讲座、展览等活动形式化严重,学生参与多以“打卡”为目的,缺乏深度思考与互动。另一方面,美育课程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未能有效渗透至学科教学体系之中,导致课程之间的割裂感明显,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此外,部分高校美育成果的评价标准过于功利化,多以竞赛获奖、作品数量等为衡量指标,忽视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培养与提升。

            构建新时代美育体系的策略

            ☆宏观把握,多方位促进美育体系建构

            高校美育体系建设需要清晰明确的教学定位以指导美育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黄炎培在美育中提出的“健全人格”理念对当今美育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合理引导和宏观指导。

            高校自身需要加强对美育的重视,打破美育即艺术教育的错误认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美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着重强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积极推动建设系统性全方位的美育体系。学校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方面着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校特色,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出台美育工作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

            保证美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聘请专家或学者为学校美育体系的构建进行规划和指导,成立由校领导亲自监督的美育工作推进小组和由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美育体系研究小组,专门负责学校美育的整体教学安排。相关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分工协作,形成领导负责、部门分工、全员参与的责任工作机制。学校还可以建立契合“三全育人”理念的美育工作制度,把美育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

            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为高校构建美育体系提供支持,如出台相关政策促进高校美育资源共享。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例如戏剧、非遗项目、文物古迹等),为本区域内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开发美育教材,并定期到学校进行美育体系建设成果的视察和指导,确保学生可以在美育体系下,有效提升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转型升级,完善美育的课程体系

            黄炎培的美育思想注重实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因此,高校的美育体系建设应该突出实践导向,贯彻落实“大美育”理念,健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黄炎培注重德、智、体、美、劳的素养提升融入其中,构建“五育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2]。高校既要传授美学理论知识,又要融入德、智、体、美、劳的相关教育元素,注重跨学科交流与合作,联合文史哲等相关学科,使美育课程设计与五育目标相协调,形成多元融合的课程结构。

            高校应重视艺术教育在美育体系中的作用,在公共通识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中加强艺术教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鉴赏,戏曲艺术欣赏以及非遗手工艺品体验,这既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以让他们在教学中领略经典与传统的艺术之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非遗工作室等,引导其在真实的艺术作品前感受美、体验美。教师则负责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等知识。

            要完善美育课程体系,高校还应该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举办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例如辩论社开展以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为主题的辩论赛,文学社团可以组织家乡文化主题征文,舞蹈社团开展民族或地域特色舞蹈学习等,积极进行美育实践活动[3]。美育教师在学生社团中担任指导老师,以自身专业能力和经验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推动美育活动顺利展开,保证社团组织的美育活动不偏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第二课堂的实践价值。

            美育课程体系应以实践为导向。黄炎培主张美育应该具有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高校在构建美育体系时,可以将其与创业就业教育相结合,突破传统艺术教育理论教学的局限,拓展美育体系的边界。高校可以将美育融入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社会服务等过程,促进美育与专业技能相融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共同提升。高校可以在校内定期举办创意大赛,激励学生将美育课程中学到的美学原理与创意方法以及实践技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教学评价体系作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可以敦促教师根据收到的反馈及时改进课程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因此,美育课程体系的评价应该与课程教学相适应,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美育课程中的实践课程,结果性评价重点评估理论课程,侧重学生对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加强美育的环境熏陶

            黄炎培提出的美育措施主张通过美育环境建设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其中包括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与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谋而合,是高校隐性教育的一部分。

            在物理环境方面,学校可以在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区域设置艺术装置,打造“沉浸式审美场景”,促进空间融合,将美术馆改造为“创作+展示+研讨”一体化空间,支持学生自主策展,实现环境的功能复合。教师应深入挖掘校园历史文化底蕴,并邀请学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通过壁画创作、雕塑安装、景观改造、建筑设计等公共艺术项目[4],发挥优美且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浸润作用,并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让学生进行美育实践、展示才华,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艺术技能应用到实际行动中。

            在人文环境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理工科课程中融入设计美学(如建筑结构与艺术造型相结合),在文科课程中引入艺术批评方法,实现课程渗透。二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共空间设计。三是在教室内的墙壁上展示学生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或者悬挂各类名人肖像及箴言警句,创建优美、干净、和谐且富有艺术气息的班级文化和班级教室环境。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审美素养成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而黄炎培的美育思想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审美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利于高校构建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美育体系。黄炎培美育思想为高校美育体系构建提供了“生活化、实践性、社会化、人格化”的理论支撑,高校要深入探索美育体系的构建,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全面落实以美育人的理念,推动美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郭轩.黄炎培美育思想对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24,(2):21-24.

            [2]刘澍芃.黄炎培的美育理念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J].江苏高职教育,2022,22(5):47-52+72.

            [3]柴畅.黄炎培美育观视域下高职院校以美培元美育课程模式构建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6):39-43.

            [4]李朝晖.基于黄炎培美育思想的高职院校美育教育体系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2024,(35):90-92.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编号:GD23XY77)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6(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