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以艺术助力乡村美育提质

        作者:廖克敏2025-04-02 08:33:10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乡村美育,即乡村地区的美学教育和审美素养培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美育作为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为乡村美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艺术做媒介,以乡野为场域,发挥艺术改造乡村面貌、培养乡村审美素养的重要作用,是乡村美育深化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以艺术挖掘本土资源促进乡村美育深化

            在深化乡村美育的过程中,本土艺术资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种类繁多的农产品到如诗如画的乡村生态,无一不是艺术创作汲取灵感的沃土。以国画小品为例,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乡村风情,用质朴无华的色彩勾勒乡村的独特风貌,艺术家们能够将金黄的麦浪、硕果累累的枝头、错落有致的农舍巧妙融入艺术作品中,留存下珍贵的视觉记忆与深厚的乡土情怀,进而丰富乡村美育的素材,提高人的审美感知力。

            同时,深入挖掘本土艺术资源还有助于加强乡村学子对于乡土文化的情感共鸣。通过细致入微地介绍本地艺术特色,引导乡村学子以艺术的视角审视身边的文化现象,当他们深入了解并欣赏家乡独特的民间艺术时,内心将涌动起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与归属感。这份情感的共鸣将激励他们自发地参与乡村艺术建设,积极投身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持续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

            此外,艺术乡建中的场域构建,是乡村美育与本土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在尊重传统文脉与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巧妙融入剪纸、传统编织等民间艺术元素,可让古老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营造浓厚的美育氛围。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展示乡村艺术作品,可使乡村艺术以更加时尚、多元的方式走进美育课堂,唤起乡村学子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以艺术激发文化活力创新乡村美育形式

            空间化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促进乡村文化的重塑与传播。譬如,古老农耕器具、传统建筑风格等带有历史气息的乡土印记,在艺术家的巧手下,能够与乡村公共空间完美融合——废弃农具化身创意雕塑、传统村落布局启迪景观步道设计。这些艺术景观既能美化乡村环境,也将成为乡村文化的生动展示,让乡村学子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以艺术为桥梁,激发亲近自然、回归乡土的意识。

            艺术展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能够打通多种艺术形式与乡村文化的连接,为乡村美育建设开辟新的路径。高校艺术院系的青年学子具备专业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各高校应鼓励他们在充分了解家乡特色产业、挖掘乡村村民动人故事基础上,通过光影剧场展演、行为装置艺术等方式,结合环境声光行为,将乡村的劳作场景、丰收喜悦等典型民俗元素进行艺术化呈现,让观众在多重感官体验中,感知乡村文化创新,激起乡村美育的文化创造力。

            以艺术筑牢经济基础拓宽乡村美育视野

            艺术能够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为乡村美育的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例如,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技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这些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份额,还能成为乡村审美教育的实体教材;而乡村特色农产品则可借助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艺术包装实现增值,通过融入田园风光、民俗符号等元素,让农产品从普通商品转变为承载乡村文化的艺术品,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打造“艺术+”模式,赋能乡村美育场域建设。可以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并将其作为学校美育课堂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也参与到当地文旅建设中;还可以举办乡村艺术展览,展示本地艺术家以乡村生活、自然景观为主题创作的绘画、摄影作品;组织乡村学子开展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丰富乡村美育的教学实践。这些艺术形式既能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助力乡村振兴,又能为乡村美育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艺术与乡村美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要立足乡土乡情,将乡村的自然元素转化为美育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美育自然课堂;以文化动能打破传统束缚,为艺术创作注入鲜活的乡村气息;深挖乡村文化内涵,以文创促美育。通过多方发力,强化艺术的载体作用,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让乡村美育成为提高村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思政引领·科技赋能·融合创新——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JGZ128)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0(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