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难忘的艺术交往与艺术导引——忆黄胄先生

        作者:李保存2025-04-02 08:30:46 来源:中国艺术报

            黄胄先生离开我们已近28年,但当年和他的艺术交往总是萦绕脑际,挥之不去;他那热情拥抱生活的艺术情怀、极富生活气息的作品和勇于开创的艺术精神,对我影响深刻,历久弥新。

            记得1979年8月末,新疆人民出版社的谢凯老师给我打电话说:“画家黄胄来新疆采风,还要举办一次‘黄胄与新疆’主题讲座,你也来听一听吧!”讲座那天来了不少文艺工作者,有画家、有教师也有初学画者。在讲座中间休息时,我把自己的速写本拿给他看,向他请教。黄胄先生仔细地看了我画的速写说:“画得不错,以后对画笔的选择可以多样些,铅笔、炭笔、木炭条等都可以用,根据描绘的对象去选择工具……这幅速写中小女孩的头发和衣服如果用更粗软的铅笔来画,效果会更好些,不能都是用细线条。”先生的指导对我学画有极大的启迪。

            上世纪80年代,我给黄胄先生写信,向他请教有关学习中国画的一些问题,他给我回电说:“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特点都很独特,生活场景很有画意,你要多观察多写生。从前中国画理论都是强调传统笔墨,但我觉得笔墨只是表现物象的手段,应该是越接近生活才会越生动。不必盲目地摹仿前人的画法,重要的是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切身体会,这样的作品才会感染人。”这些教诲,让我更加坚定了立足新疆这块热土,走“我笔画我心”的创作之路。

            1995年,新疆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受新疆教育委员会的委托,编辑出版新疆中小学美术教材,我担任中学美术教材第1、3、5册的执笔编委,当时确定在全国选定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编入教材做范画。黄胄先生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他最爱画新疆,征得他同意后,选了几幅作品入编并把他的中国画《学文化》刊印在中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的封面上。教材出版后,我将它寄给了在北京主持炎黄艺术馆工作的黄胄夫人郑闻慧先生。

            黄胄先生对新疆题材写生创作由来已久,且始终兴趣盎然。早在1948年,他随老师赵望云赴新疆写生,心中就种下了创作新疆题材的种子。1949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美术记者和编辑,曾多次到新疆进行采风和创作。他的作品充满艺术才华,更充满着深切的生活感受以及对艺术创作执着的追求。从1948年到1986年,他7次到新疆并多次翻越天山南北进行写生,描绘了大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风土人情。他目光敏锐,观察深入,所画速写、写生包括自然风光、多民族服饰、各民族的生活场景等,题材极为广泛,创作了许多以新疆为主题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是对新疆风土人情深切的理解。他勇于探索,在吸收传统中国画精神的基础上勇于采用更新的笔墨语言去表达,使作品充满神韵,富有时代气息。

            黄胄先生对画速写情有独钟,他曾讲:“画速写、搞创作要胆大心细。胆大就是用笔洒脱,随心所欲;心细就是要多思索,对形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处理要谨慎合理地安排。多考虑画出后的最佳效果,使画面自然流畅、生动活泼。”“画家离开生活,不画速写,不收集素材,不管他是多大的画家,作品都会失去光彩。”

            黄胄先生热爱生活,他主要通过自学和观察生活进行创作。他的笔墨语言以速写起家,线条刚劲有力,充满着激情和节奏感,其独创性令人们耳目一新。黄胄先生的作品既有当代人物中的经典形象,又有对普通大众生活的展示,作品形神兼备、热情奔放,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对新生活、新人物的歌颂,这些都令我钦佩。2004年,为了感谢黄胄先生对我学画的教育和启迪,我创作了一幅中国画《笔墨存千秋》以作怀念;2006年去北京炎黄艺术馆见郑闻慧先生时,我将这幅作品捐赠给了炎黄艺术馆。郑闻慧先生很高兴,后来经常与我交流,建立了深厚友谊。

            先生艺术精神长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7(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