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民族精神的表达与时代气息的延展。画家王犇以秦岭和昆仑为核心题材,将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现代造型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精神的“西北大山水”艺术语言。从秦岭到昆仑题材的开拓,王犇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的磅礴壮美,更融入了国家建设发展与民族精神内涵,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秦岭,作为中国地理与文化的重要标识,自古便是文艺创作者的灵感渊薮。王犇对秦岭山水有着深沉的情感与独特的表达。从早期的秦颂系列到近年来的秦岭新晖系列,他通过巨幅山水画不断探索秦岭之雄浑与神圣,为这一古老山脉重新注入新时代的艺术诠释。在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上,他融合版画、油画技法,以创新的艺术语言赋予秦岭鲜活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阔的视觉效果,更在主题上深化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进而,他将目光和脚步从秦岭延展至昆仑,以西北山水为核心题材,构筑起承载大国气象的宏大叙事,为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选题与文化维度。
长于长安
画派传承与时代担当
生于西安的王犇深受长安画派影响。长安画派画家注重写生与传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常深入秦岭一带写生,总结出独特的地域性绘画特点。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代表画家笔下的秦岭作品各具特色。赵望云以细节和点景描绘见长,作品因有人的存在而充满生气;石鲁受石涛美学影响,重视从自然中总结艺术形象,以大刀阔斧的笔触表达瞬间感受;何海霞注重物象刻画与色彩变化,巧妙运用云气增强画面节奏感。长安画派将西北自然景色人格化,或象征人民精神气概,或展现国家建设风貌,这些都为王犇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他创新运用版画中的黑白大块面对比、疏密穿插,结合光影、肌理、重量感的相互作用,呈现出“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不同”的效果。伦勃朗式光线的运用使画面产生独特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同时,他汲取印象派光影变幻技法,注重视觉感受与意境营造,再加以中国传统山水深远、高远、平远三法并用的构图,突出了秦岭的体量感与威严感,在他眼中,秦岭如端坐的王者,观察其起伏态势、肌理结构时,能联想到青铜器的“狞厉之美”。
2019年至2023年期间,王犇作为主创之一,承接了一系列国家殿堂建筑的定制巨幅山水作品,如人民大会堂的《巍巍秦岭》、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醉在金秋》、西安国际会议中心的《秦岭新晖》以及陕西大会堂的《锦绣长安谱新篇》。这些巨幅定制作品的邀约,是对他大尺幅作品驾驭能力的高度认可,也赋予了他重大的使命与责任。作为西安中国画院院长,他将其视为实现丹青之梦的契机。
在开始这些巨幅创作前,他往往闭目凝思,待胸中澎湃起洪荒吞吐,便迅疾以大开合、全景观、远景深的构图落笔,刀削斧劈,皴擦点染。如在《秦岭金秋》的创作中,他通过调整光线角度,使秦岭太白主峰2/3为背光面,仅保留1/3受光亮面,营造出高反差对比,体现出秦岭的雄浑体量感与永恒感,周边衬以云雾流水,刚柔相济,产生独特视觉体验。
他还在其秦岭山水图式中,融入众多代表三秦地域特征与城市的元素,如《锦绣长安谱新篇》以秦岭北麓终南山为主体,向东延伸至关中平原,囊括众多自然生态资源、地标建筑及城市发展新成就,散点透视的移步换景布局,展现出秦岭的广袤与包容。如钟楼、大雁塔、国家版本馆等西安地标建筑,以及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城市建设新成果。《秦岭新晖》塑造了秦岭“中国脊梁”的形象,展现出中华祖脉、泽被天下的磅礴气度,更是在中亚峰会论坛上作为六国元首合影背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气派与文化自信。
丘山为岳
昆仑意象与心灵探寻
昆仑山脉,在中国文化中被誉为万山之祖、龙脉之源,承载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与文化意蕴。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岳之巅,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高地,代表着坚韧不拔、雄伟壮阔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王犇关注到“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并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呈现。他的作品《西进通途》以西北大地为背景,描绘了蜿蜒盘旋的高铁与公路穿越雄浑险峻的昆仑山脉,彰显出建设现代丝路的重要意义。画面以赭红和灰白为主色调,既展现了昆仑山独特的地质风貌,也通过色彩的厚重与构图的张力传递了一种力量感,象征着开拓进取的丝路精神。
王犇2024年新作《金山》,则紧密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表现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昆仑雪域盛景:阳光映照巍峨的雪峰金顶,起伏蜿蜒的高原公路把游客带入昔日的藏寨碉楼、红军桥,带入今日的农家民宿、三农金融服务点,也带入各民族的和谐欢歌共舞中……古朴稳重的祥瑞色调、整体而繁密的描绘,展现出艺术家对大西北山水和人民的深沉爱恋。
此外还有《梦回昆仑雪境》《大河之源》《古意不寒千峦雪》等系列作品,扎根神话文学昆仑意象,借山水语言转译昆仑山高远神秘、壮阔雄浑气质,展心灵超拔追求与对自然、文化、民族精神之深度叩问。王犇的这些作品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描绘,蕴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性思考,昆仑这一崇高的文化符号为王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与力量。
大山水气象
艺术建构与文化使命
从秦岭题材的中国山水文脉底蕴,到昆仑题材的神圣高远精神内涵,两者相辅相成,构建出一个多维、多层次的艺术世界;同时王犇正努力用大气魄、大视野、大尺幅的创作探索实践,把“山水”这一绘画题材概念,提升为“大山水”的文化精神概念:即好的作品要有宽广的艺术视野和深厚的社会关怀,不仅要画出自然山水的磅礴气势,更应该展现出新时代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象,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彰显出艺术创作在塑造国家形象、凝聚民族力量中的独特价值。
(作者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王犇,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公共艺术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委,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陕西省三秦文化艺术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