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丹青妙笔绘灵蛇

        作者:周惠斌2025-01-21 08:58: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华嵒 《石间画蛇图》

            (2/3)虚谷 《花鸟水族·枯枝赤蛇图》

            (3/3)齐白石 《十二属图·草蛇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农历乙巳,又值蛇年。在中国文化中,蛇的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复杂的特性和神异的色彩:蛇性阴冷,或有毒伤人,被人恐惧忌惮,也用以形容人的阴险毒辣;蛇异乎寻常的生存本能和适应能力,象征着智慧和力量;蛇不断蜕皮、顽强生长,代表蜕变重生和自我更新,寓意长寿延年、健康祥瑞……在传统中国画中,除了十二生肖题材的画作,蛇的形象较为鲜见,但也有画家对其情有独钟,乐于描绘,涉笔成趣,展现了具有个性的艺术匠心和审美情趣。


          华嵒画蛇,活灵活现

          华嵒(1682—1756),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县人,一生往来于杭州、扬州、金陵等地,鬻画为生,晚年自喻“飘篷者”,是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笔意纵逸,富于神趣,且善书、能诗,时称“三绝”。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华嵒绘《戏蛇图》,描绘了民间弄蛇艺人走村串巷、卖艺谋生的生活场景。画面上,两位江湖艺人穿着朴素、面容清瘦,行色匆匆地奔波于绿柳坡道之间,后者背负蟾蜍,迎头赶路,前者肩负一蛇,回首张望。右上方款识“戊辰秋,新罗山人写于解弢馆”,钤“华嵒”“布衣生”两白文印。这种客观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写实题材,在当时崇尚山水、花鸟、仕女的文人画中独具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华嵒另外两件以蛇为主题的画作,表现了形态各异、情趣盎然的灵蛇形象,反映出画家对蛇的别样情感。其中,《石间画蛇图》描绘的是一条赤蛇盘踞于山石荆草之间,将身体如同麻绳般绕成一团,蛇头腾空昂起,眼珠浑圆,蛇口微张,伸颈吐信,安详和善,柔顺可爱。画面右上方大片留白,款识“凹凸石太古,蒙密草尤青。见说含春洞,夜来蛇气腥”,钤“小园”朱文印。《灵蛇捕蛙图》则表现了灵蛇扑蛙的精彩瞬间。画面上,水草茂盛的池塘边,一条蛇隐藏于草莽之间,它的尾部被一块大石遮挡,正从杂草乱石间向水面爬行,脖颈伸长,口中吐信,两眼直视不远处湖石上的一只青蛙,看上去随时就要发起攻击。两幅作品造型活泼,兼工带写,笔法严谨,笔调轻快,静中寓动,不失雅致,是中国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蛇画精品。


          虚谷画蛇,标新立异

          海派画家虚谷(1823—1896)善画山水花卉、蔬果禽鱼,尤其喜好画蛇,且专画赤链蛇,乐此不疲,在中国绘画史上颇为罕见,彰显了他“性癖又好奇,书画破常规”的艺术追求,以及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个性风格。虚谷笔下的赤蛇,皆以大写意手法呈现,它们或潜伏在草丛中,或缠绕于树枝上,姿态各异,身形灵动,笔简意丰,同时巧妙运用色彩和线条的变化,将赤蛇和水墨的晕染、杂草和枯枝的纷披糅为一体,朱砂淡墨交融,设色对比强烈,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呈现出怪僻奇崛、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枯枝赤蛇图》,是虚谷《花鸟水族》册页中以蛇为题材的一幅作品。画面描绘了一条粗壮的赤链蛇,蛇头向左侧前倾,昂首吐信,蛇身卷曲盘绕在老树枝叶间,尾部向右下侧延伸而出。整幅作品点染勾擦,浓淡疏密,水墨淋漓,笔墨精妙,特别是蛇头处设置留白,形似一束高光,突出了赤蛇头部双目炯炯、长信频吐的细节特征,寓动于静,表现出赤蛇咄咄逼人的面目和凌厉进攻的态势。画面左侧款识“仿解弢馆,紫阳山民”,钤“虚谷”朱文篆书方印。“解弢馆”系画家华嵒的书斋名,这里指代华嵒,表明画作沿用其笔意,却又推陈出新,尽显虚谷自身的笔墨风格。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木石赤蛇图》,描绘了两条赤蛇虬结盘旋于枯木之上的生动情状,堪称虚谷蛇画系列的代表作。其中一蛇,头向右侧下倾,直抵一旁屹立的嶙峋怪石,频吐长信,蛇身隐匿,与枯枝扭曲成一团;另一蛇前身掩映于纵横交错的枝叶间,后身则悬于空中。整幅作品笔意古简,逸笔草草,赤蛇以朱砂表现,石旁杂草以枯笔焦墨点染,凸显出画面主体及其周边孤寂凄冷的萧寒之境,耐人寻味。画面上方款识“光绪丙申,虚谷时年七十有四”,钤“虚谷书画”“岁月同光”两朱文方印。光绪丙申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此年虚谷归于道山,由此可以判断,《木石赤蛇图》是画家晚年的作品之一,这也反映出虚谷对赤蛇题材老而弥笃的艺术情怀。


          齐白石画蛇,可亲可爱

          齐白石(1864—1957)是我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绘画题材广泛,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能,但笔下很少涉及蛇类。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十二属图》中,却有一幅《草蛇图》,生气盎然,让人叹为观止。

          《草蛇图》描绘了一条青蛇在蒿草间小心爬行的情景,构图简洁,线条流畅,笔墨细腻。画面上,青蛇蜿蜒前行,身躯粗细不一,却一笔绘写,浑然天成,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蛇身上方勾勒了一缕蒿草,下方点缀着针芒般的细草,巧妙营造出青蛇的活动环境,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白石老人通过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枯湿浓淡的水墨变化,刻画了草蛇蜿蜒曲折、灵动优雅的S形身姿。他笔下的青蛇,并非传统画作中蛇类阴森、凶猛的形象,蛇头淡墨勾勒,再补以两个小点、一根细线,蛇口微张,口吐信子,似乎在为自己身躯的柔软而洋洋自得。作品焦墨淡墨变化交融,以自由灵动的线条和笔墨,描绘出蛇身的花纹,颇有几分卡通意味,从而赋予青蛇可亲、可爱、可人的形象,也折射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才情。同时,画家运用没骨法和勾勒法,采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在画面上设置了大片留白,配以杂草作为背景,以简化繁,尽显草蛇灵动婉转的特征。正如白石老人自己所言——“草虽寥寥几笔,最不易画,若没工夫,很难生动”,该作品再现了中国画“笔不到意到”的趣味和魅力,给人留下富有诗意的想象空间。 (图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5(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