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献跃 金山下村
周五抵达古堰画乡,已是晚上九点左右。虽时至11月中旬,立冬已过,气温仍徘徊在20度以上,下着小雨,却未带丝毫寒意。
此行意在探访驻留画乡的画家朋友,并在古镇过一个岁月静好的周末。
夜宵早已备好,席设在水一方艺术酒店。进门即见驻留画家杨斌的小型画展,精心装裱的画作在酒店大堂和楼道上展陈,那独有的明丽雅致一扫雨天的阴霾。席间骆献跃说,他计划在驻留期间创作百幅作品,言谈中流露的那份对艺术的热爱和澎湃的激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来自各地的驻留画家和丽水当地的画家们相聚一堂,相谈甚欢。丽水市美协原主席蔡志蔚,人称老蔡,作为东道主,还不时穿插着接待事宜,安排接站住宿、张罗周末采风活动,联系相关部门。
初识老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是“丽水巴比松”画家群体兴起之时。不想我如今再见时,他已功成身退。数十年间,他从未远离故土,教书育人,始终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他仿佛早已洞悉自己的使命,矢志不渝。
丽水画家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丽水巴比松”画家群体。他们或为师者,或为各行各业之精英,皆以绘画为精神食粮,与日常生活和谐共生。他们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欣赏身边山水之美,创造绘画艺术之奇,享受精神家园之乐。他们用数十年的光阴接力书写着这片土地的文脉,共同缔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乡村。
一夜细雨过后,第二天清晨碧空如洗。透过一默家民宿的落地窗,瓯江的清澈与远山的黛色尽收眼底,我正凝望着摇船人悠然的摆臂动作出神,被远处传来的激昂的公鸡打鸣声打断。洗漱完毕,到老街寻了一家早餐店,面对江景吃了一碗猪肝面。顺着老街屋旁的通道,往下走几十级台阶,就来到了江边,只见早起的捕虾人已在劳作,十来只公鸡在屋后草丛觅食,远处岸边还有几只鸭子在闲庭信步。
在古堰画乡,感受着古镇甜甜的空气和暖暖的烟火味,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儿时的回忆、乡村的记忆悄然袭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眼观弈棋,耳听雨落”的慢生活显得尤为珍贵。放慢脚步,方能聆听岁月的低语。
在古堰画乡,不只是古镇的味道,还有治愈灵魂的艺术。如今古堰画乡已成为众多美术院校的写生胜地,艺术家驻留计划更是吸引了众多名家大咖前来创作,让这片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知名画家和莘莘学子汇聚一起,共同师法自然,用精神滋养心灵,用光阴雕刻人生。在村头巷尾、溪边树下,随处可见画家、学生挥毫泼墨的身影。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政府推动的艺术乡建和政策扶持,也有赖于产业公司有效的市场运作。
林清玄说,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我想说,如果没有艺术,古镇的生活只是生活,有了艺术,才赋予古镇以诗意,并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成为人们寄托乡情、安顿乡愁的地方。在我看来,艺术绝非生活的点缀,亦非短暂的激情,而是一种深沉的生活态度,一种值得人们去追寻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