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大爱若痴——常书鸿“花开敦煌”

        作者:裴媛媛2024-10-21 09:14:45 来源:美术报

            (1/2)常书鸿 沙娜 104×72cm 油画

            (2/2)常书鸿 重庆凤凰山即景 60×80.5cm 油画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艺术研究的开拓者、守护者和重要的宣传大使,是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中国油画艺术家。他1927年远赴法国学习绘画,留法十年间,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的拓荒之旅写下难得的一章。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敦煌艺术和古代壁画的维护、保护、研究与弘扬,被人们称为“敦煌的守护神”。2024年,是常书鸿诞辰120周年,也是常书鸿美术馆建成24周年,谨以此短文纪念常先生。

          1999年,浙江省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常先生家属决定将他们珍藏的常先生的240余件油画、水粉、素描、写生无偿地捐赠给浙博,永久收藏。浙博特在2000年成立常书鸿美术馆,常年固定展出常书鸿先生艺术作品。展览分为两层,一楼为早期油画作品,二楼为归国后创作和常用画具,展出重要油画作品如《G夫人像》《画家家庭》《沙娜》《重庆凤凰山景》《攀登珠峰》等作品。

          常书鸿,1904年4月6日,生于杭州,出生时杭州还是杭县。常先生祖籍河北,满族人,驻防杭州旗兵的骑尉之家的后代。他自小喜欢艺术,8岁入书院读书时就偏爱绘画,曾参加丰子恺等人组织的西湖画会。1923年,他读了五年染织专业后毕业留校,教书。1926年,浙江甲种工业学校转为浙江大学工业学院,他任本科美术教员。

          1927年6月,他带着更高的希冀,留职自费去法国留学。11月,他考入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预科学习,半天打工、半天学画,国家的积弱让在外读书的中国人始终抬不起头来,这背后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毕业后,他取得里昂市公费奖学金,于1932年转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他的作品连续四年斩获三枚金奖、两枚银奖,在同时期留法学生中也是佼佼者,作品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他还被选为巴黎美术家协会会员,31岁时,常先生偶然看到由法国伯西和1907年考古所著《敦煌石窟图录》,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后又在法国吉美博物馆看到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掳去的大量唐代绢画,他深感痛心疾首。作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劳朗斯最钟爱的弟子——这位曾“自豪地以蒙巴那斯的画家”自居的东方学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艺术传统,自责“对待祖国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实在是数典忘祖,自顾形惭”。

          1936年,常先生放弃了法国安定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回国任北平艺专学校教授(徐悲鸿任校长)。入境时,他在满洲里国境站检查,受到了日本宪兵的刁难和侮辱,更加感到建设强大中国的紧迫性。在法国时,他认为“艺术可以不问政治”,而在民族灾难中激发的爱国热情,却让他深刻感受到:国家需要每一个人的保护,要有国家的强大才有民族的强大,才有艺术的空间。抗战后,常先生随学校辗转江西、湖南后前往云南,任代理校长。为了心中的敦煌,次年,他离开国立艺专,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兼秘书,迁往重庆,在途中遭日本飞机轰炸,几乎全部的作品化为灰烬。国民政府教育部终在1942年促成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常先生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但这个副主任,远没有听上去那么美好。1943年2月,常先生一行六人由兰州出发,搭乘破旧的卡车,后换骆驼,历一月又四天,终抵达了位于大漠深处的莫高窟。此时的莫高窟,正遭受着自然与人为的双重破坏,一片破败与萧索。在敦煌,他筹集经费,种树治沙,编纂文献,临摹壁画,系统整理石窟,对付土匪和军阀的勒索,动员人们做功德、捐献窟门,件件不易。1944年,正式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需要300万经费筑防沙墙,而实际上所有人的经费全部加在一起只有5万元。既要与自然抗争,又要规划保护、临摹壁画,重新编号石窟,在恶劣环境下,常书鸿坚持下来。没钱没人,常先生靠变卖家当筹集路费,前往重庆办展呼吁。

          1946年,常先生带领着他新招收的学生段文杰、 霍熙亮、孙儒僴、欧阳琳等人,再一次踏上敦煌的土地。次年,又一批重庆艺专的毕业生来到敦煌,其中一名女学生叫李承仙,而后成为常先生的妻子和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此后,他至南京、上海举办展览,取得巨大轰动。1949年夏秋,敦煌一片混乱之时,常先生组织保卫小组,使石窟免受洗劫。解放军开进甘肃,他兴奋地跑上九层高的大佛殿,敲响古钟,庆贺国家和民族艺术宝库获得新生,酒泉军分区接管敦煌艺术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留用。自此,“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先生任首任所长,而后这个研究所涌现出董希文、段文杰、樊锦诗等一大批致力于敦煌整理、研究与保护的艺术家、专家学者们。

          1951年,为配合抗美援朝运动,常先生在北京故宫午门主办敦煌文物展,并亲自担任讲解,周恩来总理到场参观。入党后,他筹建兰州艺术学院,任院长兼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后遭到迫害,劳动改造至1972年,直到1978年恢复所长职务。1994年6月23日,常书鸿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部分骨灰被埋在黄土飞扬的莫高窟,至今莫高窟还保留着常书鸿故居。他先后完成《敦煌艺术》、《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等著作,对敦煌的保护、传播与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考资料。2020年1月,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常书鸿敦煌艺术专项基金”成立。

          今天我们再翻看这段历史,仍为常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艺术战的精神崇敬不已,正是因为常先生前期对敦煌艺术宝库的整理、研究与保护,激励着更多的后来人“花开敦煌”,让民族文化根脉生生不息,让我们的精神家园久远长存。

          作品《沙娜》描绘的是1939年初遭日本空袭后,常沙娜和母亲死里逃生,家里的一切都化为灰烬。为了安慰受到惊吓的沙娜,常书鸿让妻子给女儿缝制了新衣服,作者希望通过创作此幅画作,为女儿沙娜幼年的心灵消除战争的阴影。画中沙娜穿着新衣裳,新凉鞋坐在藤椅上,手中抱着布娃娃。画中营造了一个安详的富有童真的法国式儿童房间。此时的画家,心怀忧愤,又肩负筹备艺专复课的重任,却以画笔,展现了一位慈祥父亲与女儿的童心对话。

          作品《重庆凤凰山即景》真实地描绘了当年一批留学法国的艺术家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生活写照,小画幅,1942年随笔。画面上那小瓦房是当年四家共享的厨房;背对着喂鸡梳小辫子的女孩是作者的女儿沙娜;弯着腰穿红上衣的王临乙的夫人王合内正在喂养兔子;站立一旁抱着小孩观看喂兔的妇女是作者的妻子陈芝秀;迎面走过来的身穿白旗袍的是秦宣夫的夫人李佳珍;手牵着戴小红帽的小孩是宁生。作者以对生活热情、乐观的意境,画下了当年艺术家们的陈年往事。

          裴媛媛(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6(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