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当代艺术网
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首页
新闻
展览
名家
评论
观点
欣赏
知识
专题
中国当代艺术网
>
美术史论
>
美学原理
以美学视角来观察黑白两色———浅析“黑”与“白”在艺术和语言中的表现及象征意义
色彩,无论是艺术色彩还是语言色彩,都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性的语言符号功能,都能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心态。黑色与白色,两种普通平常的颜色。通过引申,象征或者两者进行组合、叠加会构成一种全新的、不可思议的新的意象。在语言中、生活中、绘画中...…黑与白各自有着不同的涵义。人类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中,日出而耕,日落而眠,这种黑与白构成了长期的生理进化,也构成了人类视感觉的基础。黑白两色的变化,正式自然地建立在个人的原始感觉上。因此,他们引起了人类的审美情感,还影响着人类的审美活动,而且黑与白的斗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代表了所有宗教的希望、幻想。文学的渴望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成功。 黑白两色在艺术中的表现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
[详细+]
2009/09/07 18:01:18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1 这里所说的美感是狭义的,指审美当下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的性质如何, 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理解。综观有关美感的种种论述,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美感是感性的;2 、美感是理性的;3 、美感是感性、理性的统一。 “感性”一词在不同的作家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有关的美感讨论中,通常或指不假概念、 判断、推理的直接性(如克罗齐);或指视、听、触、嗅等感官的运用及其相关对象的外部可感性 质(如黑格尔);或指一种较低级的认识形式(如鲍姆嘉通);或指某种身体力量与生理感受(如 居约、马歇尔、桑塔亚那等);等等。美感与感性的关系也依上述理解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内容。在 把美感转到等同于主观快感上...
[详细+]
2009/09/07 17:53:0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蒙那丽莎的微笑 文里的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传说此女绝色盖世无双,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席美女-------中华第一美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
[详细+]
2009/09/07 16:07:25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数字化的哲学局限与美学悖论
在互联网触角延伸、无远弗届的今天,对数字化技术进行价值阐释,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媒介认知,也不限于技术功能的效益省察,还需要有人文价值理性的意义阐释。探询数字化的哲学局限与美学悖论,旨在破除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遮蔽,将电子媒介革命的现象学诠释作为体认和建设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思维平台和实践前沿,让网络技术的文化命意不断创生与人的精神向度同构的意义隐喻,使其成为人类“澄明的精神在大地行走”的一种生命安顿方式,以求达成高技术与高人文的协调与统一。 一、数字技术的哲学局限 数字化技术显在的技术优势与潜在的哲学局限构成其同时并存的两极。这种哲学局限首先表现为数字标准化对事物个性意义体认的限制。数字化“比特”对信息的编码与解码、检...
[详细+]
2009/09/07 15:49:5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
美学学科即“美学之为美学”的重建,我曾经说过,包含三个层次:从深层的角度说,是对于美学的特定视界的考察,它着眼于美学学科即“美学之为美学”的的根本规定(只有研究什么,美学才是可能的);从中层的角度说,是对于美学的特定范型的考察,它着眼于美学学科即“美学之为美学”的的逻辑规定(只有怎样研究,美学才是可能的);从表层的角度说,是对于美学学科的特定形态的考察,它着眼于美学学科即“美学之为美学”的构成规定(只有研究问题,美学才是可能的)。生命美学的出现,在我看来,在上述三个层次都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在生命美学看来,美学学科即“美学之为美学”的重建,必须在三个方面加以突破。首先,从美学的特定视界、...
[详细+]
2009/09/07 15:12:2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在反思既往、探求未来发展中,既感受到20世纪 历史 巨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又体察到人与 自然 、人与 社会 、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正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人们比以往任何 时代 都更重视 科技 的不断发展, 经济 水准的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人们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警惕人自身的物化、工具化、异己化,力求通过高扬人文理想,使人文精神与 科学 精神相砺相长,促进人超越异化而获得全面发展。从而显现了未来的变革不仅是物的变革,更是人的变革;人要有力地作用于社会变革,就须在变革中不断完善自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 ,不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问题,也是当代文化(文论)建设的旨归。 当代文学审美实践越来越明晰地显示了文学(文论)的变革、创新,始终与人的全面发...
[详细+]
2009/09/07 15:10:0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存在的超越:审美无限性时间意识的生成
一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其积极的表现之一在于人不仅能意识到他与外在对象的区别(人与物、人与外在世界的分离,这种分离即是人从原始混沌中独立的开始),而且意识到时间对其生命的限制是那么具体而且充满着悲剧性。生命的悲剧性意识不仅体现为人对自己力量渺小的意识,而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时间性限制,即生命的有限性。由此,人才 发展 出对这种有限性进行超越的渴望,并由此在有限性生命存在中寻求无限性的发展的空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因时间意识而发展出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意识,是审美时间意识的根本精神。 中国的时空意识源自原始神话思维,它体现为“以‘昆’和‘昔&rs...
[详细+]
2009/09/07 15:09:05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波希米亚人”与“老克腊”——审美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关系研究
一、 问题 的提出 审美文化是人类全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 经济 活动同样是人类的文化活动。抽象地看,作为人类文化活动整体中的两个方面,这二者之间相互发生联系和 影响 应当说是很正常的。事实上,上古 时代 的人们也的确认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生产活动和满足审美需要的 艺术 活动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严重的矛盾冲突。苏格拉底和西庇阿斯在谈论什么是“美”时,就把美女和汤罐放在一块儿比较;古拉丁语中的“艺术”(ars)这个词则把今天所说的审美的艺术同满足物质需要的生产技艺都归在一起;而中世纪的“七艺”中,实用的算术、几何与审美的修辞、 音乐 也都是列在一起的。 中国 上古时代关于审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技艺之间关系问题也有相似的看法。按...
[详细+]
2009/09/07 15:08:33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文艺美学是一门“间性”学科
中国 的 “ 文学美学 ” 是20世纪中国学者具有世界学术意义的创新之一。认识文艺美学的中国原创性,要从关于这门学科的学科定位入手。不理解文艺美学为何物,当然就不会认识文艺美学的中国原创意义。的确,关于 “ 文艺美学 ” 是否成立,作为一门美学学科是否合法存在的 问题 ,从这一门学科刚刚形成开始,就有不少争论。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文艺美学是一门 “ 假学科 ” 。2000年, 教育 部批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 研究 中心为教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而在这个研究基地需要挂上由教育部颁发的机构铭牌时,却发生了一个问题。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 时代 ,作为中国的一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应当面向世界,其机构的铭牌上理所应当印制这个机构的中 ...
[详细+]
2009/09/07 15:07:5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一、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和意义 在人文 社会 科学 的学科建设中, 研究 者始终关注着跨学科的整合。美学学科的建设与 发展 更为明显,20世纪出现了美学与心 理学 嫁接的审美心理学、美学与社会学整合的美学社会学、美学与语言学结合的形式主义美学。随着这些跨学科的美学形态的模式化,人们开始探寻美学的新的存在形态,这催生了生态美学、新闻美学、医学美学的产生。 “ 审美人类学 ” (aesthetic anthropology)[1]在20世纪后期这些新型跨学科的美学形态的语境下形成,在后 现代 的文化相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思潮的推动下显得更为瞩目。虽然有学者认为博厄斯(Boas)1927年出版的《原始 艺术 》(Primitive Art) “ 开创了 &lsq...
[详细+]
2009/09/07 15:07:18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上一页
1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美术史论
/导航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艺术家
陈寅
安士东
王立杰
李建华
李波
段渊古
田亚洲
李富贵
孙旭
李雪山
王昉
党天才
李水泳
李金秋
彭追云
段春晓
李雷
李进
吕士荣
张建新
张丽平
庞银时
姚惟
朱启彭
杨玉文
王同义
王亚平
周燕弟
谢晓刚
钟延
孟丽
袁峰
李达
韩方
杜中良
李玉凤
王海鲲
王世森
阙长山
王传银
刘红选
艺术视频
中国美术家网艺术家推荐-韩志冰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2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1
寇月朋紫砂壶制作
艺术玩家-寇月朋
梦归香格里拉-寇月朋
寇月朋清静世界艺术巡演-宜兴大觉寺美术馆
艺术知识
理论
史论
技法
访谈
趣闻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联盟站点: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中文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DANGDAIYISHU.COM
,
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