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当代艺术网
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首页
新闻
展览
名家
评论
观点
欣赏
知识
专题
中国当代艺术网
>
美术史论
>
中国美学
欧阳竟无的如来藏思想(作者:周贵华)
如来藏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之一,特别在中国,如来藏思想成为了整个中国化佛教的核心,并进而影响到东亚佛教。上一世纪前半期的佛教复兴运动,伴随着对中国佛教如来藏思想的反思、批判。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吕澄、王恩洋等是这个反思运动的代表人物。作为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之一的欧阳竟无,依据印度佛教唯识思想,对如来藏思想进行了简别与全新的阐发,这对如来藏思想以及唯识思想皆是一个补充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本文下面就对其如来藏思想、以及与中印如来藏思想以及唯识思想的关涉作一分析。 一、欧阳竟无的如来藏概念 欧阳竟无的如来藏概念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者是无为的“真妄不离”的如来藏,此为随顺义,即如来藏等同于真如、法性、佛性、涅槃、自性清净心等...
[详细+]
2009/09/10 09:01:0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作者:张祥龙)
了解一种文化的主导思想方式与了解这种文化的时间观有内在关联。这不仅仅是马丁·海德格尔(M. Heidegger, 1889-1976)的看法的一种延伸,而且可以在另外一些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家(比如尼采、柏格森、胡塞尔等等)那里找到这样那样的支持。按照这个思路,要比较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就需要知晓它所包含的时间观。这个问题到目前这止似乎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对时间的最主要两种看法,一是末世论(目的论)的,二是物理自然的。前者来自基督教,认为真实的时间由人与上帝的关系构成;因此,时间或历史向着最终决定这种关系的那个终点--最后审判--而趋进。后一种时间观与人测量时间的精密手段相关。按照它,时间从根本上讲与人的存在与否无关,它是一种客观的、匀质的、不可...
[详细+]
2009/09/10 09:00:29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中国思想史阅读文献(作者:葛兆光)
引言:近年来中国内地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些新变化 【建议阅读文献】 史华兹(Benjamin Schwartz)《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张永堂译,载《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76。 丸山真男《关于思想史的思考方法——类型、范围、对象》,载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区建英译,学林出版社,上海,1992。 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载余英时《历史与思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76,1992。 李弘祺《试论思想史的历史研究》,载韦政通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大林出版社,台北,1981。 黄俊杰《思想史方法论的两个侧面》,载黄俊杰...
[详细+]
2009/09/10 08:59:58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作者:李零)
为什么我会热心于谁也不信仰、谁也不清楚的释、道兴起之前的中国宗教呢?原因很简单,一是我的好奇,二是它的重要。好奇不必说。它重要在哪里呢?这就是研究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它的宗教理解。如果你不理解一个民族的宗教,也就不能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越是古老的文化,这个问题越突出(我记得是沙畹老前辈吧,他好像讲过类似的话)。 在《读书》杂志上,我写过两篇小文章。我说,在二十一世纪,在我剩下不多的时间里,我想研究中国古代的“现代化”。它包括三个小题目:“绝地天通”、“礼坏乐崩”和“兵不厌诈”,都是讨论“中国特色”。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讨论中国宗教传统的特色。这两篇文章是我为我的小书《中国方术考...
[详细+]
2009/09/10 08:59:24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感受平淡(作者:章启群)
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四十岁了! 生日那天,妻让我在北大的“燕春园”设了一“局”,客人都是她公司的,也算是庆贺吧,其实更象是纪念和酬谢。母亲前一星期寄来三百元,还是用她传统的方式给我做生日。妹妹寄来一张贺卡,一打开,就有“祝您生日快乐”的电子音乐。这是孩子们生日经常收到的礼物。我感到一丝童心的萌动,转而淡然一笑…… 孔老夫子曰:“四十而不惑。”亚圣孟老夫子曰:“我四十不动心。”我乃凡夫俗子,能说什么呢?八十年代中国画坛上一些四十大几的人,曾经自嘲说:“先生说我们是未出壳的鸡,后生说我们是孵不出来的蛋。”于...
[详细+]
2009/09/10 08:58:5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辞情与声情(作者:叶朗)
中国古代美学把艺术的内容(意蕴)分析为两个方面:“辞情”与“声情”。在各门艺术中,“辞情”与“声情”是统一的,但并不是平衡的。例如,“诗”与“赋”的一个区别,就在于“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表演(欣赏)的方式也不一样,声情胜者宜歌,而辞情胜者宜诵。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理论。 诗是声情胜于辞情。所以王夫之主张诗应该向音乐靠拢。 我最初读中文翻译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一点味道也没有,我弄不明白为什么俄国人这么推崇这两位诗人。后来听用俄语朗诵莱蒙托夫的诗,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详细+]
2009/09/09 18:47:00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看戏看角儿(作者:叶朗)
前两天谈到,在艺术作品中“辞情”与“声情”是统一的,但并不是平衡的。我谈到诗和书法。这里我想谈谈京剧。 京剧的美学特点是一个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我认为,京剧的特点可以从“辞情”与“声情”的关系入手分析。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京剧也不例外。京剧舞台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但是就京剧舞台意象的构成来说,剧本所提供的故事情节和唱词(“辞情”)往往只构成一个框架、一种背景,而意蕴主要不在这里,意蕴主要在于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之中。就是俗语说的,“戏”在演员身上。 为什么京剧的折子戏比整本戏更流行,更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因为折...
[详细+]
2009/09/09 18:46:37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蝉之歌——读蔡逸溪先生《蝉歌》(作者:章启群)
当你走进这个美术馆,当你站在这幅作品前,你不能不为它感动甚至震撼!空阔的画面上,六个似乎不经意点上去的色点,让整个空间立刻灵动起来。 在这个水和天一样底色的空间里流动着什么? 是诗意?当然。像是几片随风飘下的落叶,慢慢落向流水。流水无意,落叶有情。这是晚唐小李杜的诗境。 是音乐?当然。这是几个若接若断、若有若无的音符,组成的旋律是寂静中轻轻叩响的古琴的空弦,仿佛天籁。 当然,它更是画。不经意中有布局,有笔墨,有色调,更有物体形态,栩栩如生。至于它们是什么,是落叶,是彩蝶,是昆虫,我们可以自由地想像。 作品题名《蝉歌》,我听到的是秋蝉。秋蝉没有盛夏的燥热和喧闹,反而用脆亮的歌把秋天的萧瑟镀上一层暖色。 我们敬佩...
[详细+]
2009/09/09 18:45:3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梦也周程朱陆王——陈荣捷与朱学(作者:陈来)
陈荣捷先生(1901—1994),已故著名的世界朱子学权威,一生朱子学著述甚多,他的中文著作原皆在台港印行,现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陈老先生的朱子研究著作的简体字本,这是朱子学研究一件重要的事。 陈荣捷先生在美讲授中国哲学五十余年,不同时期学术活动的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40-50年代,由于美国的中国研究尚在起步阶段,陈荣捷的著述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艺术、宗教的总体性论述,他本人曾被欧美学术界誉为“把东方哲学文化思想最为完备地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大儒”。 在陈荣捷先生生命的最后20年,他全部的学术关注几乎都集中在朱熹的研究和对朱熹研究事业的推动。1982年由陈荣捷组织、筹备和担任大会主席的“国际朱熹会议”在夏威...
[详细+]
2009/09/09 18:43:03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简介
(美)爱莲心著、周炽成译:《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作者简介: 爱莲心(Robert E.Allinson)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撰写和主编了7部著作,并发表了180多篇学术论文。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中国哲学的。他被公认为英语世界中庄学研究最高产的学者之一,其主编的《理解中国人的心灵:哲学之根》(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89年以来再版了10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被前牛津大学教授马克·艾文(Mark Elvin)誉为“卓越的成就”。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际汉学界研究庄学的力作。作者认为,《庄子...
[详细+]
2009/09/09 18:42:27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网
上一页
1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美术史论
/导航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艺术家
陈寅
安士东
王立杰
李建华
李波
段渊古
田亚洲
李富贵
孙旭
李雪山
王昉
党天才
李水泳
李金秋
彭追云
段春晓
李雷
李进
吕士荣
张建新
张丽平
庞银时
姚惟
朱启彭
杨玉文
王同义
王亚平
周燕弟
谢晓刚
钟延
孟丽
袁峰
李达
韩方
杜中良
李玉凤
王海鲲
王世森
阙长山
王传银
刘红选
艺术视频
中国美术家网艺术家推荐-韩志冰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2
聂晖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文化01
寇月朋紫砂壶制作
艺术玩家-寇月朋
梦归香格里拉-寇月朋
寇月朋清静世界艺术巡演-宜兴大觉寺美术馆
艺术知识
理论
史论
技法
访谈
趣闻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联盟站点: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中文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4406.ST.NETOS.CN
,
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