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行进中的“地方图景”:​一段宁波港城文化的切片

        作者:史伟成2022-08-15 07:13: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北仑港一截(国画) 74.5×68厘米 童中焘 宁波美术馆藏

            (2/2)下大舱(风俗画) 19×22.5厘米 2015年 宁波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重新启航”是“行进中的宁波港城文化图景”这一展览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形成和浙江宁波舟山港、宁波美术馆息息相关,它天然地对照着宁波港的变迁、宁波港客运大楼的变化。在“港口”的主题中,内含着熙来攘往、涅槃重生,展现了合与分、盛与衰之间轮回互生的深刻启示。于宁波舟山港而言,过去数易其址,印证着城市格局扩张的速度与雄心;而宁波美术馆曾是远行与归属的中枢,是城市外向探索的纽带,如今转型为城市文化艺术交流的转运站与策源地。

          正如“行进中的宁波港城文化图景”这一展览题目所示,“重新启航”并不只是对于港口历史或图像的线性阐述,也不只是简单地以图证史或以史证图,而是对于我们城市文化图景和城市发展站位的观悟与再省。这里无论是宁波港地址的伸展外延,还是宁波港大楼的职能转换,它们作为社会演进的重要角色,共同激励着经济腾飞与精神脉冲。

          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合作中,宁波这样一座滨海大城市,它的港口——作为国家门户的象征意义愈发明晰。其自带的“流变”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暗合着革新与发展,对一个城市、区域,甚至国家的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贡献。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在地文化中对于港口文化的认知与探索,就像航船的出发、归来、再出发,虽是循环往复,但每一次的意义都不一样。在此环形周而复始中,相关的文化图景不断嬗变,共同指涉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却又呈现出文化艺术纷繁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本次展览,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绘画、摄影、建筑、文献资料及相关影片逾40件(组),它们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以期达到互文共生。通过各类艺术家对于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历史认知与当下判断,呈现出港口文化之于宁波的意义。

          以往或当下对于港口文化的研究、书籍、展览不在少数,其中优异者自然是紧密适切了各自的宗旨或目标。为此,我们试图将宏大、抽象的港口文化,解剖再整合为一种可感知又眼见为实的互动关系。此时,在另一端,具体的地点、城市甚至是区域慢慢浮现。用更为形象的比喻,前者就像载玻片,后者为盖玻片,中间是各类艺术品或文献资料。正是这种近乎片段式的“文化样本”,才会勾连起不同人群的不同感知,组合起来具体且温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鉴于选定的时间与材料有限,最终的“文化切片”也只能是一小段,但却足够我们管窥过去和当下,并启发未来。

          上述对于艺术是如何与城市互动的阐述,放在具体的展览单元中会有更为清晰的显现。第一单元“美术馆:溯源与转化”中以建筑空间的更生为楔子,观察如今美术馆的建筑学意义,并在胡文明和Olivier Greder两位中外不同世代艺术家的手眼中,折射出同一文化地景的改变与相似文化记忆的殊异。郑川的《宁波港:虚拟与现实》通过建模,不仅使得整套作品突破图片的限制,让观看变得立体,而且在非单一时空下,建立了一种“非古非今”的判断。这些都为重识美术馆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方法与路径。

          第二单元“宁波港:在地与国家”,聚焦于不同艺术形式呈现的宁波舟山港及周边相关场域。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各自所擅绘画门类的特点,与时代同频共振,在熟识的视觉材料与新奇的构想创造中,振荡出多样而深刻的视觉文化图谱。比如同是《东方大港》,陈继武与童中焘面对相似的港口作业场景时,分别以敏锐的直觉和睿智的创构,殊途同归般呈现出恢弘雄伟的气象。同时,在张维萍《东方大港No.1》和魏惠东《宁波港》的描绘中,不同视角和维度的选择,反而使观看与想象更全面多元。两组特别的例子展示着全球通达的港口作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支点已不仅仅是历史叙述下的在地认知,更是国家站位的恰当体现。  

          “流动的记忆”单元希望捕捉散布于各地、不同年纪、深扎于基因的视觉记忆,并构造出一个开阖自如且流动的空间。曾久居海外的贺慕群,一幅幅与海有关的版画作品简约质朴,潜含着漂泊人生的诉说,更是其家乡记忆的映照。以《下大舱》为代表的贺友直晚年最后一套作品《画说宁波》系列,以平实的口吻,讲述家乡的风俗人情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图像与文字,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而作为后辈的任泽远,其作品由不知名的肖像、不定点的景观、未考证的遗物等组成,隐约勾勒出一个具象的宏观的宁波城市图景。

          自2005年开馆以来,宁波美术馆即已树立“立足宁波、放眼全国、面向当代、兼顾历史”的学术定位。尤其“立足宁波”,不仅系统而深入地建构中外宁波籍艺术家的谱系,同时主动呼应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文化特质。在这两点上,本馆已建立起卓有成效的馆藏,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我一直在考虑如何让社会公共艺术空间的学术活动与地域性文化之间构筑一种有针对性的联系。因为身处海边的宁波,自古就是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蕴含其中的张力,在塑造城市性格的同时,也反射给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当然艺术家是其中最为敏感的群体之一。就像这次展览中的大多数艺术家的选择,都是宁波籍或与宁波这座城市发生一定关系的。同时,也是通过他们的手眼与心灵去重新发现潜藏于城市深处被本地人所忽略或习以为常的视觉记忆。

          诚然,这样单个展览不足以完整回答宁波美术馆如何推动地域艺术发展的问题,如前所述,展览仅仅是作为一个切片,看见各自历史语境下的真实,以及对未来的畅想,并在当下可以吸引观众透过某一聚焦的话题,渐次并持续地体察正在行进的城市文化图景。

           (作者系宁波美术馆策展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4(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