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当西方素描遇上中国笔法

        作者:陈思静2020-12-04 08:27:15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姑娘在想什么 1940年 顾生岳

            (2/2)驯牛 1982年 黄胄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当西方素描遇上中国笔法

          ——“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第一回)举行

            素描,是用单色或简单颜色的工具描绘对象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光线、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是绘画学习、创作的基础,亦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表达方式。那么,何为中国素描?你将在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 (第一回)中找到答案。

            即日起至2021年1月3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 (第一回)汇聚120余位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的280余件素描作品,按照时代发展脉络,分中西一冶、关怀现实、兼收并蓄、民族意韵、多元共存5个单元,系统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素描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并集中展示了每个阶段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素描精品,其中多数作品属首次展出。

            “展览之所以称为‘中国素描’ ,就因为素描是从欧洲传来的,界定为中国素描,就在于展览展现了中国艺术家如何对待外来的东西、如何把外来的东西化为己用。中国素描并不是简单地说是中国人画的素描,而是强调素描内涵的中国精神。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说。

            徐悲鸿的素描拉开了整个展览的序幕,而其素描《男人体》也是展览的海报主体,此作品为徐悲鸿1924年留学法国时所作。徐悲鸿被称为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并把西方现实主义的写生素描移植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将徐悲鸿的素描作为展览的开端,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20世纪初期,以徐悲鸿、潘玉良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胸怀报国之志,负笈东洋,西游欧美,开启了中西结合的艺术之路。由他们引入的素描方法,推动建构了艺术发展的新视野,对中国绘画的教育及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开办的新式教育培育了大量艺术英才,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徐悲鸿、刘海粟、李铁夫、潘玉良等到国外学习艺术的艺术家的素描作品中,同样能感受到中国人用铅笔表现物象内在的中国绘画精神。 ”刘万鸣说。

            作为一种以写生为主的绘画方式,素描使艺术保持其鲜活性,体现出绘画语言的单纯之美。当西方素描遇上中国笔法,一场关于艺术的创新探索正悄然开始,并将影响深远。如徐悲鸿留学法国时的同学潘玉良,接受了严格的学院派绘画训练,同时尝试将中国传统画技术融入西洋画的表现中,最终达到“合中西画于一冶”的艺术成就;而作为中国新美术运动拓荒者的刘海粟,置身于中西绘画的艺术实践,将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进行了革新性的嫁接与实践,在中国画的探索实践中,大胆运用印象派的鲜亮色彩,形成了他独具气派的泼彩风格。

            到20世纪30年代,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境遇,以王式廓、石鲁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采用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增强了素描的选材范围和表现张力。刘万鸣认为,“生动感人”“亲切质朴” ,是延安时期艺术家的关键词,“素描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简单的工具、简单的材料,但它表现的内容、表现的生活却是深刻的,因为它所表现的现实是鲜活的。看到石鲁、古元等老先生的速写,给我的感受就是朴素和鲜活。这是艺术的根本,也是艺术表达的本质” 。

            王式廓的《边区老大爷》 、古元的《志愿军工兵》 、石鲁的《扛枪的男民兵》等作品,既是记录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历程的载体,又是创作者激励鼓舞人民团结起来继续前进的方式。在田野、在乡村、在战场,艺术家带着简单的作画工具,从画室走向人民,苍劲利落的线条在克制中充满力量,致广大而尽精微,用线条与光影勾勒出时代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在“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以社会主义的强国理想为目标,践行着艺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在新与旧、中与西的对比中继承传统,吸收苏联美术观念与造型方式,强调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手法运用,建立起新中国美术的基础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民族美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现代学术体系。中国美术被赋予新思想、新内容和新形式。这一时期的素描重视解剖、强调结构、追求准确性、博采众家之长,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传祖国壮丽河山、塑造人民新风貌、表达时代新气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美术教育家将造型教学与中国传统美术进一步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素描教育理念。作为造型基本功的素描,在壁画、版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中影响深远。艺术家们继续高举人民至上的旗帜,强调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加大对中国民族风格的意象探寻,颂扬社会主义劳动之美,不断探索着理想主义的审美图式,表达着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积淀着别样的文化情感与历史共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序幕。思想的解放带来艺术观念的变革,中国艺术家从观念、媒介、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艺术探索与创新,在中西对话与交流互鉴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开展多元教学、完善中国特色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强调以笔墨叙事反映社会历史变革,彰显时代改革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用艺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谱写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多彩篇章。

            透过展览,可以感受到中国素描与西方素描表达的本质区别。刘万鸣介绍:“中国的线描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西方素描则受时间、环境、光线限制。因为西方绘画崇尚科学,东方绘画崇尚哲学。 ”而这些作品除了呈现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各时期素描艺术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学子认识中国艺术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借鉴,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厚,也让大家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如何把外来文化巧妙地融合、化为己用” ,他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73(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4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