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水墨游戏的经典性质

        作者:薛金炜2020-08-26 07:54:46 来源:美术报

          在今天的少儿水墨画教学中,水墨游戏的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了。可是在具体的课堂上,会发现一些偏差。有的是完全忽略水墨画工具的特点及其规定性,放任自流,泛滥无归;有的则仍是变相传授死的教条:反复练习中锋、侧锋、直线、曲线等等,孩子们也不懂这么练了要干什么。中锋用笔,表现力强,但不是全部,要可能多的画出丰富多彩的笔痕。古人讲书法要八面出锋,画画就更多了。老师可以做几个示范启发一下:侧、逆、拖、卷……这也很好玩,打开了这个工具所蕴藏的无限可能性。老师有相当的信息量给孩子,孩子们又可无限扩展,去作探寻,所以具备充分的游戏性,玩笔玩墨,却不失传统本意,轻松愉快地让孩子认识了工具性能。

          即使是水墨的点,大大小小、疏疏密密、浓浓淡淡,干干湿湿,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点,古代书法家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一个点,就是一个造型,它带着质感、重量、速度、动势,而且,其中有作者的自信和趣味,它带着感情。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这些笔墨痕迹能用来做什么?这才是更重要的。中国画重笔墨以来,也始终没离开形象,始终是主体精神与客观形象兼顾,在含道暎物、应会感神、主客交融的路上徘徊。所以要让这些笔痕接上两个电源:一、连接上对客观的视觉世界的描绘;二、连接上主观情绪的表达。同样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性的活动,譬如面对各种本是抽象的笔墨痕,可以让孩子们自由联想,连接上许多事物:

          一根细线——丝线,头发,蛛网,风筝线,有个孩子还说“是天水相连的那根线”……换个方向,转向我们内心感受,则可以是:细腻的,敏感的,精美的,柔软的,有孩子说出“小心翼翼的”……哪怕是互相矛盾的,只要是内心感受,都行。一根粗线呢——树干,电线杆,铁轨,钢梁,一切粗壮的线状物……内心的感受则是:有力的、坚硬的、勇敢的、笨重的……一块湿淋淋的渗化的淡墨——一朵云,一块草地,一个水塘,动物皮毛……内心感受:滋润的,朦朦胧胧的,软绵绵的,懒洋洋的……都好。

          还可以动动手,本来是一个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想的痕迹,让孩子向写实靠近一步,或向表现靠近一步,从无意向有意靠一步,可以练笔而成图。

          还可以反过来先命题,然后让孩子们用一些笔痕表现出来。这样,所有的痕迹都有表现的潜能,所有的笔墨痕都可能有用,只要用到了恰当的地方,每一笔都可以是好笔墨。所以有些回忆文章讲黄宾虹砚台里的墨从来不洗,笔也不讲究、秃笔、破笔都能用,他说:因为我有笔法。他那些脏墨、破笔,用到画上,层次丰富极了,滋润的淡墨与焦墨对比强烈极了,形成他说的“浑厚华滋”的大美。用笔用墨当然有法,但不要死法,而要活法。孩子们都很敏感的,他们有时会觉得画得太紧张,不自由,那多半是死法在拘束他。

          孩子们初涉笔墨,没经过系统训练,当然与大画家长年训练终身探索以后的境界有别,但方向应该一致,状态好的时候,也有好效果。石涛把画归于“一画”,一根毛笔线,带着天生个性以及后天修为的全部信息,用这根线画出的形,也不仅是眼睛里看到的形,还带上主观的“感”——即“应会感神”。这挺符合儿童的认知方式。成人的训练有时违逆本性,磨损天质,不认识自己,也许越练越“伪”,而孩子,老师只要不用死法去败坏他们的感觉,那是“真”不可及。只要老师给他们自由处理的空间,传统经典中包涵的古人“心源”,会让孩子从中形成自己的“心源”。

          再后则是设置情境来完成较完整的作品。“拉根水墨线条去散布”是许多老师尝试过的课,大家都可以如此自创情境,自编故事,让片段零碎状态的水墨游戏,整合为较完整的画面,孩子们也会感到更有趣,感到真正用上了那些联想练习,所以课堂上往往情绪充沛,会大量出现意外的有趣作品。

          这样的教学,只是在形式上与孩子们更亲近了,它的内涵却保守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正宗,具有经典性质。教育传承文化,传承的都该是主脉,而不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如果孩子们得到的都是些左道旁门,八卦边角,那他们会开创出什么来?

          但它又是开放的,应该广泛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东西。只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日益感到,在艺术领域,不是传统在束缚创造了,而是我们不懂传统了。我的感受是:只要老师一定程度地熟悉和理解传统,能带动孩子一起去分析和欣赏经典作品、优秀作品,孩子是很欢迎的。古代作品很古老,对于第一次看到的孩子而言,却很新鲜很神奇。传统能滋养天趣,能激发孩子创造出独特有趣的新作品。水墨游戏,只是把传统经典精神以游戏方式提供给孩子的一种教学。

          中国画传统艺术中天真、柔嫩、自然的优秀品格,在这个张扬火爆的时代,似乎日趋消亡,但在好的儿童水墨作品中,却时时闪现可爱的光芒。

          薛金炜(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材编委)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2(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7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