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魏宗福的大山与皮影戏

        作者:杨静2020-08-22 07:28:32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魏宗福收藏的清代皮影

            (2/2)窑洞中表演皮影的魏宗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甘肃环县丁杨渠子村连绵起伏的大山间弥漫着袅袅白雾,清晨4点多,魏宗福在与时间作斗争,他要赶在外出演出前和妻子把家里30多亩小麦种下。魏宗福是环县百年皮影戏班兴盛班的班主,传到他手里的时候已是第四代。他作为民间艺人之一参与了大型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的拍摄,该片于2019年6月18日在全国公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得益于电影的宣传,魏宗福的兴盛班在当地又火了一把,他的演出机会也比其他戏班多了起来,他还受当地文化馆所托给当地的小学、初中学生讲解皮影的制作,高兴之余还会当场吼几嗓子。

            《大河唱》拍摄中间,魏宗福受邀到上海演出,他与戏班成员晚上站在黄浦江畔,看着远处璀璨的东方明珠,转头对其他人说:“要不是皮影,谁能想到会来上海嘛!”是的,也是因为皮影, 2011年他随当地文化馆组织的皮影戏班,在悉尼的海关大楼前进行表演,引起了海外人士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就是因为皮影,他先后受邀到北京、新疆、陕西、四川、浙江等地演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皮影本是唱给当地人听的,而这些跨越县城、省城的演出,使得魏宗福的内心泛起了涟漪,外出演出的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带给他巨大的荣誉感。原本皮影演出只是他平淡生活中增加收入的“手艺活” ,而如今,不仅为他平凡的人生增光添彩,也注入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民间有句谚语:“若要戏路通,全凭幼时功。 ” 14岁跟爷爷魏元寿学皮影戏的魏宗福,两年后出师开始独当一面。这既得益于爷爷的悉心教导,也得益于自幼泡在戏班里的耳濡目染,还得益于他稍识字,背起戏词来难度没那么高。跟随魏宗福演出的成员也都是爷爷的徒弟,年龄相差无几的他们学艺除了因为爱听戏之外,更多还是“填饱肚子”的生存需求。算是戏班“固定成员”的两头驴驮着他们演出的家当,寒冬腊月里跟着他们走在黄土高原的山川、梁塬上。到了演出的时候,就在窑洞里支起亮子(演出时的白布) ,前台喝口水清一清嗓子,“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戏这就开场了,所以听戏的人叫皮影艺人为“串窑洞的” ,皮影戏叫做“满窑吼” 。

            道情皮影自明末清初传到环县以后,逐渐在这里生根发芽并成为环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当地也有不少的戏班,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北路、南路、东路,三者之间在唱腔和乐器的使用上存在差异。当地在快餐文化盛行与“僧多粥少”的现实状况下,戏班之间有很大的竞争压力,好在魏宗福的兴盛班每年的台口(即演出地点)场次较为固定,这些台口有的是从爷爷手里接过来的,有的是依靠口碑找到他的。演出次数多了,也会培养出一批自己戏班忠实的听众。

            环县皮影戏的发展与繁荣依存于当地的庙会,兴盛班亦是如此。庙会是一种乡土文化,民众参与度很高,而皮影戏在庙会中具有“敬神”“娱神”的职能。兴盛班目前每年的固定台口有130多场,以自己戏班所在地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现如今,随着魏宗福名气的提高,也有私人演出或新台口邀请兴盛班,于是,魏宗福为了出行方便购置了一辆轿车。尽管台口的数目跟以前相比变化不大,但由于人神共娱环境的瓦解和村落信仰体系的分解,坐下听戏的人急剧减少。魏宗福也承认“一朝不用一朝的人,一朝也就不用一朝的东西” ,虽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云淡风轻,但对于唱了30多年戏的他来说,皮影舞台的逐渐萎缩一直令他忧心忡忡却也无可奈何。

            参与《大河唱》的拍摄与多次的外出演出经历,让魏宗福知道了皮影戏发展的局限性和过于传统,它的未来发展与传播需要新媒体打破地域、语言、职业甚至是阶层的壁垒,多渠道宣传才能缩短与公众的距离,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进而起到保护作用,乃至于延长民间艺术的寿命。于是魏宗福紧随时代潮流,在2018年注册了快手账号,将自己的演出视频上传至平台,刚开始每个短视频的浏览量达1万左右人次,已经远超庙会里听戏的几十个人。现在,他与妻子的组合有十几万人的关注和支持,他上传的道情唱段《猪八戒》拥有100万的播放量。

            网络平台给他的世界打开了另外一道大门,尽管大山里的信号不好,他还是坚持每天都上传一条视频。这种新的营销与宣传方式将相对同质化的受众群聚集起来,他的视频仿佛一条纽带将散落的乡村记忆重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网络内的乡村“新聚落” 。他的坚持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知道了魏宗福以及他带领的兴盛班,也给他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在魏宗福的直播宣传和前期努力下,他的戏班有了更多的关注度和演出机会。由于演出多在农闲时节,所以他还是过着地道的西北传统农耕生活,住窑洞、蓄水、耕地、种地、打牛草以及各种其它农活等。借助于皮影,他和大山外面的世界有了联系,不过“近庄稼、远买卖”的农耕思想依然主导着他的生活节奏,在他眼中外面的世界过于精彩,家庭院落、山上的土地让他更安心、自在。

            过了“五十知天命”的魏宗福,生活与演出经历早已将他的棱角磨平。也许开始踏入皮影行业是他择善而从的一个选择,但坚持多年,皮影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即使没有演出,不用直播,农活之余,他还是会拿出他的四弦对着大山拉唱一段。又或者碰到了好的羊护心皮,静下心来做一件渔鼓。听着新乐器发出心仪的“嘣、嘣、嘣”的声音,魏宗福的脸上乐开了花,这种简单的幸福只有热爱之人才会懂得。依靠皮影,他养活了一家人,依靠皮影,他走出了大山,还是依靠皮影,他明白了他无法割舍的大山情。这片沉默不语的大山与皮影戏一样,是他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76(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4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