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李虹霖:读叶浅予先生舞蹈人物画及其画语录

        作者:李虹霖2020-08-03 07:11:05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叶浅予 乌兰诺娃《小夜曲》 纸本水墨 10cm×26.1cm 1952年 2012年入藏

          叶浅予先生的艺术实践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漫画、速写和舞蹈人物画,这三种类型的创作各得其美,各有其成,时称“三绝”。漫画创作主要集中在叶浅予先生艺术生涯的早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叶浅予先生将主要精力转向中国画,其中又以舞蹈人物画创作最为丰富、影响最大、成就最高。

          舞蹈是通过人体的动作姿态表达人类在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然而,舞蹈是动态的,且每一个动作姿态几乎都是转瞬即逝的,舞蹈表演者的表情也是极其微妙、瞬息万变的,因此,要想将运动中的舞蹈人物转化成平面的造型艺术并非易事。叶浅予先生的舞蹈人物画作品取材丰富、形象多样。从汉民族的荷花舞、“采茶扑蝶”舞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土风舞、蒙古舞、长鼓舞,从印度的婆罗多舞、印度尼西亚的班耐舞到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的民族乐舞......都在叶浅予的笔画下闪现出耀眼迷人的光彩。叶浅予先生充分发挥了中国画形神兼备的写意精神,以洗练疏阔的笔墨及毫不做作的真情实感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故而,他的画作绝无粗野狂怪的江湖习气,也没有低俗艳媚的流弊;人物造型准确,体态妩媚多姿又洒脱奔放;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精神丰满,乐观向上;笔墨洗练灵活,不拘一格,设色典雅。整幅画面轻松明快、真率自然,富于浪漫气息,又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欢快情致,十分具有艺术感染力,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典范。

          叶浅予先生舞蹈人物画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速写功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叶浅予受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的影响,以速写记录生活。他曾说:“在我的艺术实践中,生活和速写已经结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我的速写本,既是我的形象资料库,也是我的生活日记本,翻翻这些日记本,可以从中温习生活,启发创作构思。”叶浅予是画速写最勤奋的画家之一,他把速写本当作形象资料库和生活日记本,速写本始终不离身,直至八十多岁还坚持天天画速写。著名文艺理论家胡考于《叶浅予画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中曾评之“几十年来,身缠纸笔,随处创作,眼神心中纸笔,用一‘熟’字贯穿之。十年的基础,二十年的挥汗,三十年的耕耘,四十年的不倦,五十年的乐此不疲,岂有不出成就的呢?”据粗略估算,叶浅予先生所画速写不少于25000张。正是在数以万计的速写练习中,叶浅予打下了人物画创作的基础。

          叶浅予先生曾提到:“画速写要紧的是把握动势,注意整体,不首先抠局部细部。”所谓速写,一是速,二是写。“速”既是指速度,也包含了概括、提炼的意味。只有抓神态,抓整体,抓特征才可能达到“速”。“写”是表现手段,同时也包含了一种不可更改的含义。如同文字书写一般,一笔一画的错误和缺漏,都会造成整个字义内容的改变。中国文人画题款中多不讲“画”或“绘”,而爱用“写”,很大程度上也是突出不可更改性,强调要打好腹稿,一气呵成。

          叶浅予先生也曾将速写技法的要点归结为三个方面:目识、心记和意测。所谓“目识”是指通过眼睛仔细观察,其中也包含了分析、理解的过程。叶浅予先生画舞蹈速写时,一般最少观看两次舞蹈表演,第一次并不动笔,而是先了解,注意观察、分析对象的动态特征和运动规律。第二次才把表演中最典型、最美的动作速写下来。“心记”是将舞蹈印在脑海中。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姿态几乎都是转瞬即逝的,画家即使眼疾手快也很难跟上演员动作的变化,这就要靠大脑将演员的各个舞蹈动作和表情神态储存在头脑里,以便之后补写或追写。叶浅予先生的舞蹈速写大部分即是凭记忆画下来的。当然,记忆要有方法,“不能死记,要记住运动规律和特征,记关键性的东西,以便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推测。”“意测”则可说是要发挥想象的能力。一张速写看似简单记录,然绝不是依葫芦画瓢。“意测”包含了艺术家的合理想象与艺术再创造,是对“目识”、“心记”的发展。

          掌握了目识、心记和意测,还需要学会“提炼”。叶浅予先生曾多次强调不可面面俱到,要会抓特征,要会提炼。“不要作四平八稳的速写,要去芜存精”,要以少胜多,如能用两根线表现,决不用第三根线。“客观事物的组织构造是错综复杂的,把任何一个细部都描写周全虽是可能的,但是不必要的。”“如实的描写等于自然主义,越取舍越提炼,反而更真实、更本质。”叶浅予先生创作国画时,也不是将速写直接用于创作,而是在速写的基础上再加以整理、提炼,使之更加鲜明生动,扣人心弦。徐悲鸿先生曾称赞叶浅予先生艺术创作的提炼能力和成就:“浅予之国画一如其速写人物,同样熟练;故彼于曲直两形体均无困难,择善择要,捕捉撷取,毫不避忌,此在国画上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有仇十洲、吴友如两人而已,故浅予在艺术上之成就,诚非同小可也。”中国画自古强调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文贵简”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贯主张。清代著名国学家刘大櫆《论文偶记》中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画亦同理。所谓“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取其精粹,弃其芜杂,提炼出人物神韵在眼眉间和动态肢体间意足神完的瞬间,并且用概括洗练的艺术语言去表现,才能更好地突出主题,传达出艺术形象的神采。

          我们读叶浅予先生的舞蹈人物画,可以发现他在表现特征时,常常有些夸张。其也曾明确指出“表现特征宁可过点,不要不够”、“记录微妙的特点,要夸张,宁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他画印度婆罗多舞者时,通过将舞者的手和肩膀略微加长,从而强化了舞姿动态,使之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夸张其实与提炼是一个整体,因为夸张某一部分的同时必要会舍弃或弱化某些其他部分。适当的夸张,大胆取舍,才能表现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最佳瞬间。而夸张其实也包含了对所要表现对象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唯有充分理解对象,挖掘其特征并适度夸张,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感人的艺术形象。

          叶浅予先生的舞蹈人物画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开一代人物画的新局面,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有着重要影响。叶浅予先生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尚未充分发掘研究的宝库,重读叶浅予先生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思想、艺术主张,对我们当下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目前,中国的艺术创作不少存在简单模仿现实,详尽描写表象之真,追求“绝似”,然不善于扼要传达物象之神,以至于缺乏神采、缺乏艺术感染力;抑或追求“不似之似”,但往往天马行空,把握不好分寸。以新冠疫情期间美术界的创作为例。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中国美术界迅速投入抗疫宣传中,创作出了许多现实性、主题性很强的作品。然从整体上来说,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平有待提升。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提炼和想象的能力,对精神内涵等挖掘也不够深入。如实地再现形象并不意味着机械地、完全地、不失毫厘地记录,记录要与提炼和想象性的创造联系起来,方有可能别开生面。“艺术家的任务是探索发掘生活的美,炼成典型形象。”(叶浅予先生语)重读叶浅予先生的艺术实践、创作思想和艺术主张,相信会给我们今天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提供很多启示。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74(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