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烟台: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作者:清风2020-07-30 07:14: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山东省烟台市是胶东半岛的沿海城市。蓝天碧海是它的外在风貌,成体系、大体量的文化遗产则是它的内在神韵。物质文化遗产矗立在城区,宛若好客的老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烟台市按照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创新的原则,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体现其经济价值。文化遗产正在烟台展现出蓬勃的朝气。

          近年来,烟台市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建设迈出了新步伐,近3年投入文保资金8700万元,实施了烟台山建筑群、蓬莱阁等43项重点文保单位修缮工程。全市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作为旅游景区向公众开放的有10余处,占比近60%。其中,利用国保单位芝罘俱乐部打造的胶东革命纪念馆,是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烟台山教学区的主场馆,开放3年多来,共接待全国各类党性培训班2000多个,培训党员7.7万余人。以朝阳、所城古街区保护开发为主体的“芝罘仙境”项目加快实施,力求打造山东文旅新亮点和烟台文旅新亮点。

          海阳大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作为烟台14项国家级非遗之一,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凭借其极高的感染力、鲜明的地域特色,传播度和知名度越来越高。2019年7月,海阳大秧歌受邀参加2019中国文化馆年会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交流展示环节,惊艳了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海阳市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也成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当地732个自然村,80%以上的村有秧歌队,颇具规模的表演社团就有10余个,常年参加各种节庆演出,舞出了时代精气神,其文化元素还融入《大秧歌》等热播影视剧中,获得观众的认可和点赞。这些表演团队中不乏贫困群体的身影,他们在传习和表演海阳大秧歌中,实现精神和生活的“双重脱贫”。

          烟台特别注重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全市35处博物馆、纪念馆成立了烟台市博物馆联盟,“场地联用、品牌联创、活动联办、培训联做、平台联建”,每年开展各类文物展览、公教活动3000余场,接待观众百万人。

          今年6月,山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烟台举办。活动现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19年度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十大模范传承人、“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名单,烟台海阳大秧歌助力乡村振兴、烟台市胶东花饽饽传承人孟昭泰、莱州沙河镇榜上有名。

          孟昭泰自1992年起从事胶东面塑和面点食品的研究与实践,二十年如一日推动莱州面塑文化发展、传承和创新。2003年他创建了莱州昭泰食品有限公司,吸纳150多人就业,还与莱州市平里店镇两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解决了农村中老年妇女以及一批贫困人口就业难的问题。 

          厂内专门建设了莱州市昭泰面塑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占地5亩,共有20个房间,陈列藏品373种、1214件,设有面塑特色展览区、乡村生产生活记忆区、生态休闲区、办公接待区、面塑文化体验区和面塑文化长廊等功能分区。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是莱州市几十所中小学校学生学习面塑制作工艺的社会实践基地和传统教育基地,也是青岛农业大学和烟台大学实习基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专家认为,烟台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领域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当地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也得益于创新理念的融入。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烟台市的文化遗产大文章有望谱出新篇。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68(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