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用VR“激活”传世经典

        作者:金涛 实习记者 宫剑南2020-05-30 07:00: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致敬达芬奇——全球光影艺术体验大展”海报

            (2/2)“璀璨之境——克里姆特映像艺术大展”海报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5月,随着“致敬达芬奇”全球光影艺术体验大展巡展至长沙站,虚拟现实技术(VR)再一次点燃了艺术经典的魅力。这场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举办的全球系列活动是意大利多媒体团队CROSS MEDIA的力作。在VR体验区,观众只需戴上VR眼镜,便可走进达芬奇的工作室,观看他的发明创造,包括欣赏达芬奇坦克的内部构造,体会飞行器的翱翔和降落原理,从而感受达芬奇的惊人天赋和思想。

            早在2018年夏季, CROSS ME - DIA团队也曾为中国观众带来过两场科技与艺术经典结合的展会。一场是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举行的“璀璨之境——克里姆特映像艺术大展” ,另一场是在广州海心沙展馆展出的“文艺复兴2018——意大利沉浸式多媒体艺术展” ;一个聚焦于奥地利国宝级艺术大师百年前关于爱和永恒的探寻,另一个则将百年前的佛罗伦萨“引”入当代广州。克里姆特展厅璀璨、迷幻,富有装饰的线条在交错的影像中层叠着;而文艺复兴展厅则回荡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神秘气质,人们可以与全息投影的“大卫”对话,跟随维纳斯的万千思绪思考,耶稣内心的挣扎和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也都被虚拟影像放大。在科技的助力下,艺术珍宝不再沉静,转为在绚丽、动态的场景下与观众互动,而这样的展览每到一处,必然聚焦起了目光,当一场场似游戏又似艺术“表演”出现在城市街道时,人们不禁发问:除了被放大的绚丽外, VR又给传世经典带来了什么?

            VR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当作前瞻性技术提出,广泛用在各项领域是近几年的事,当2016年“VR元年”来临时,它与艺术的缘分也开始了。这项主打沉浸交互的科技跨入艺术领域后,也创造了一场场奇妙效果,斩获了世界范围内超高的人气和关注度。在有VR助力的展览宣传中时常伴有“震撼”“不容错过”等词汇,当“走进”充斥着动态与华丽的展厅里,被放大和重演的是艺术家原本的内心世界。这些依靠VR眼镜关联起的虚拟现实场景,带领观众以艺术家本人的第一角色进入,引起体验和共鸣,在它的助力下,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经典。然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必须围绕作品本身展开,特别是传世经典,真正的价值莫过于此。

            台北“故宫博物院”曾携手HTC,推出“再现传奇——VR艺术体验特展” ,并以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为本设计“清明上河图VR” ,包括原画欣赏和游戏互动,人们可通过VIVE Pro进入画中,使用放大缩小随时查看细节。而它的收藏者乾隆皇帝此时化身导览员带领大家欣赏重要的场景和人物,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项举措也是多数博物馆针对传统藏品的VR方案,即把重点放在藏品信息的传播和公共教育的功能方面。这里涉及的重点是数字化开发,依靠画册图录,用AR和VR技术让2 D图像转为3D实物,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在手机上欣赏的愿望。因此藏品图片质量的重要性尤其凸显,特别是传世经典,博物馆提供“无限”放大的清晰图像才让人过瘾。

            荷兰克莱默博物馆就满足了人们这一愿望,打造出一个只存在于“VR世界”中的博物馆。这家VR博物馆由收藏家克莱默和他的儿子一起创办,他们将收藏的74幅来自17世纪荷兰和弗兰德的画作转换设计出VR模式——采用当时最新的摄影测量法,将单幅画作拍摄约2500至3500次获得高分辨率照片来保证原作数字化后的精度,再制作成3 D作品。在他的虚拟场馆里,被优化过的照明系统能够突出每幅画的颜色、笔触和细节,还可根据观众的身高调整照明光线,消除反光。此外,观众不仅能看到作品的正面,还可以观看包括背面的信息。至于画布上的油脂、小细节也是清晰可寻,因此该博物馆在纽约苏富比展出时足以让人们赞叹。但数字化还原原作的过程似乎说明了人们对于“探索作品背后故事”的兴趣从未停止,这些故事依然来自于作品本身的丰富经历,因此说引领经典走向火热的VR,依赖的还是艺术家本人的魅力。

            比如去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展览就带来过一场“梵高风暴” 。除去在沉浸式主厅看到的雪花从天飘落、乌鸦扇动翅膀穿越金色麦田、螃蟹由画框爬出等一系列梵高画作的外动态情景外,进入VR体验厅,只要戴上VR眼镜就能返回梵高生活过的阿尔勒,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如何在他笔下成为经典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在2017年举办莫迪里阿尼大型回顾展时,也与HTC Vive合作,同样使用VR还原这位艺术大师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在VR环境下,观众可“亲临”莫迪里阿尼临终前的工作室,亲身经历画家激荡的生活和创作环境。这种类似游戏角色的沉浸与满足,某种程度已超越欣赏画作时的情绪。

            VR的身临其境也引起那些热衷于“和观众交流”的艺术家的注意。他们关注并引入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技术让作品更“饱满地”呈现出来。2017年,扎哈·哈迪德设计工作室与伦敦蛇形画廊合作举办“扎哈·哈迪德:实验无止境”展览。展览中,扎哈·哈迪德将自己的建筑构思用VR技术展示给观众,她把绘画制作成360度的视频体验,观众既可在谷歌文化艺术项目里在线观看,也可使用VR眼镜“走入”绘画中的场景里。但在传统的实体展览里,搭载VR技术的艺术作品依然面临着争议,即艺术创作是否应该依托于实体媒介。有观点认为,只要将VR看作创作的一种手段,一样可以为艺术家所用。但毋庸置疑的是,当艺术家选定创作主题,只要采用了该技术,作品就一定包含可“穿越”时空的特点,就可以给人们以沉浸式体验。当这项技术进一步成熟并被更多艺术家接受时,观众和艺术家双方都将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性——让艺术既像展览,又像私人旅行。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80(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