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魏启后|书法欣赏的几个主要着眼点

        作者:核实中..2017-05-24 08:08:41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谈书法艺术的欣赏

          魏启后

          ––

          一、书法在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中的地位

          书法艺术从单纯的实用文字工具中开始分化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是在东汉后期。这时名家作品为世所重,成为高级的艺术欣赏品和珍贵的艺术收藏品。汉末国家所设的“鸿都门学”就是包括书法在内(辞赋书画)的国立专门机构。宋代米元章说自己的隶书学师宜官[1] ,这个师宜官就是“鸿都门学”[2] 里书法艺术的负责人。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一开头就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这个说法,应该说是六朝隋唐以来较为公认的说法。这表明了在汉代后期书画艺术已经确定了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中的地位。

          还有一个书画同源问题,在中国,书法和绘画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同等的地位。

          历代皇帝都收藏了大量书法珍品,刻了大量丛帖,设了专门的官职。在古代,文化艺术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书法名家都是王公大人,名迹的收藏者和欣赏者也是王公大人。在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文化艺术为全国人民所有,书法艺术也就由全国人民去欣赏、创作和发展了。

          二、书法欣赏的现实意义

          书法艺术在今天起着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的作用。书法艺术既然是一项专门的艺术,因此,它的功能是通过欣赏发挥作用的。例如为开展文明礼貌月举办一次书法展览,观众并不是为了受教育去欣赏展览,而是因为要欣赏书法艺术而受到教育。同样,另一些爱好其他文艺的人,则是从欣赏其他文艺中受到教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寓教于乐”。从文化娱乐中受到教育,如果不是通过欣赏这个渠道,那么受教育,只需学习文件、听听报告就行了。

          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学科,作为美的教育,人们从这项长期的美育中,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起到改变人的气质、培养人的情操的作用。例如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法爱好者都在欣赏它,临摹它。这件作品从作者的思想情操到艺术造诣,从作品的形式到内容,都是真的、善的、美的。在长期的欣赏临学中,接受这种高度真、善、美的感染和教育,这种由衷而来的仰慕之情和美的享受,潜移默化,确能开阔人的胸襟、驱逐人的杂念。与此相反,再拿江湖骗子那种不学无术、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欺世盗名、骗人骗钱的假、恶、丑作品看看,只要有一点艺术识别能力,就会产生憎恶鄙弃的感觉。从书法艺术上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个人情操的培养也会是有益的。

          三、书法欣赏和学习书法的关系

          书法艺术的欣赏是学习书法的起点和动力。我们所说的书法爱好者,说得更确切一些,也就是对这门艺术的欣赏渴求者。我们把书法爱好者所表现的专心、勤劳和毅力说成是艰苦奋斗,其实并不确切,不如说是为了欣赏欲望的满足,倒还比较符合爱好者的心理状态。我确实遇到过这样的朋友,他对好的书法作品并没欣赏的兴趣和渴望,但是他确实想学书法,想当书法家。其实这只是一种暂时的不实际的欲念,甚至可能是一种不健康的欲念。米元章有一段自述,这段自述见于宋刻本群玉堂法帖。他说:“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禇,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后面上溯到战国秦汉时期等。

          从这段自述可以看出,在整个学书的进程里,每一次大的跨进,总是由于欣赏的发展,自己指导自己,有了新的追求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老米的这段自述,是普遍符合学书的发展规律的。

          四、书法欣赏的几个主要着眼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往往是可以离开或者说不管文字内容的。我们通常欣赏碑帖,一般并不管他的文字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书法爱好者的目的只在于欣赏学习书法艺术。另一方面古代名碑年代久远,石头损坏,文字多不可读。古帖(包括古代丛帖和钩填墨迹)主要是魏晋二王以来的名家简牍,原纸多有损坏的地方,文字往往短缺,后人钩摹或者摹刻上石的时候,删掉残缺的文字,上下文硬性连接起来,看上去像是一件完整的东西,其实已经不可读了。阁帖里这种事例很多。例如最有名的王羲之《袁生帖》:“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也。”表面上完整好看,其实它的末句显然是文字缺漏文义不通的。

          许多名碑、撰文和书丹并不是一个人,而且多是一般的官面文章,书丹的人只是书写而已,根本就没有必要把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联系起来欣赏。

          启功先生有一首诗:“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这种离开文字内容的欣赏是不完善的,完整的欣赏还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一件最完美的书法艺术品应该是作者的气质、思想感情和艺术造诣、艺术技巧的高度统一。

          人们对各种书体各种风格的欣赏兴趣各有取舍,各有侧重。这是正常的,对艺术的欣赏不必强求一致。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如此。但是也还是有一些共同规律的,一般地讲,欣赏书法作品,大约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眼。

          (一)我们所说的书法是指汉字的书法,首先它必须是正确的字。它既是千变万化的,但又必须是正确的字。我们从历代名迹里可以看出,同一个字,千姿百态,但都是正确的。

          (二)从用笔方面欣赏。就是用笔墨写在纸上,这些线条的运动方法和效果美不美。杜甫称赞张旭写字说“挥毫落纸如云烟”。这就是说张旭笔下的线条运动像云烟卷舒那样舒展自然。

          (三)从结体、章法方面欣赏。所谓结体、章法,就是看线条运动的痕迹、所构成的字的结构形状和通篇结构的画面美不美。

          书法艺术中字的结构美,就是在一般实用文字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变形的美。例如唐人写经就是唐代一般实用文字的简单化,是点画匀称的结构方法。不同名家的字就有不同的变化。

          书法艺术的章法美,也就是对一般实用文字简单化整齐排列的那种章法加以变形的美。

          (四)从用墨方面欣赏。老米云“使毫行墨而已”,线的运动有轻重急徐,表现为浓淡干湿。行墨的效果正是对用笔好坏的检验。

          (五)对通篇神采气韵的欣赏。所谓神采气韵主要表现于字里行间的节奏变化,点画使转的一切微妙的动作。这正是人的气质、思想感情的表现。如同人的举止、谈笑的气度一样,都是一些出于自然的微妙动作。书如其人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这就是艺术技巧和人的气质的高度统一。

          以上五个方面,前四个主要表现为技巧方法,第五个则是人的内在因素透过技巧方法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最完美的书法艺术作品应该是出于高尚而有素养的人,由于他长期磨炼、学习、体会而养成的优美的、正确的书写习惯。在特定条件下,心灵的美在无意中流露在书法作品里而成为书法艺术的美。这样的作品就更加动人,这就是艺术品的魅力。我们从古代的书法艺术珍品里寻找这样的精华杰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是当之无愧的。至于那些古代的名臣贤哲,人是可敬的,他们的手迹也是可贵的,但他们没有专门研究这项艺术,或者艺术造诣不高,我们就没有必要勉强从艺术角度去研究他们了。

          注释:

          [1] 注1: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灵帝(168至189年在位)好书,徵天下工书者於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后为袁术将,钜鹿耿球碑,术所立,宜官书也。

          [2] :鸿都门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设置于东汉灵帝时。汉灵帝刘宏(156-189)是位既昏庸但又有才艺的皇帝,曾自撰《皇羲篇》50章气他引召了一批在太学诸生中能为文赋的人,招集时起先还比较注重要与经学相关,后来把一些尺犊写得好以及工书鸟篆的人都引召去,共有数十人,有许多是侍中祭酒乐松和贾护二人引荐的。他们都集中于鸿都门下,以备灵帝侍从顾问。鸿都门学冲破了太学自建立以来将经学作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樊篱,培养了·批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材,这是一个创举。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后的1000多年里,在取士和官方办学方面都有过一定的影响。

          魏启后|(1920—2009),山东省济南市人,早年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课余兼习书画,受教于溥心畬、溥雪斋、启功诸先生,受益良多。后从事金融工作,公余之暇与书画界交游,广结墨缘,以书画自娱。山水竹石法宋元文人画而自有新意。书学二王、初唐及北宋诸家,真书多隶意,草书多章草法,行书近米元章。所作书画以灵动清新见称于世,题咏书画,则随物赋诗,潇洒出尘,时出妙语。魏启后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山东分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顾问、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山东分会理事、济南市政协常委、济南画院顾问、济南诗词学会副会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3(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