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中华第一笛登鹭展示 8000多岁还能吹

        作者:崔晓旭2014-09-27 14:31:55 来源:台海网

            一支8000多岁的笛子,还能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笛身有等距圆孔、骨头上竟然有打孔、7圆孔发7声音阶……一支笛子,引发诸多猜想。

            这笛子是20多年前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七孔骨笛,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古老乐器。昨天,它亮相厦门华侨博物院“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

            “目前发现的30多支骨笛中,数这支七孔骨笛最完整,获名‘中华第一笛’。”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说。

            三大猜想

            猜想1 8000年前的人已有数学概念

            这支骨笛长23.1厘米,呈黄棕色,笛身上钻有7个圆形音孔,并且孔与孔之间是等距的,制作十分精美。

            李宏说,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就能够制作乐器。而且,从音孔的均匀分布可以看出8000多年前的人已有数学概念。

            据悉,发现骨笛的贾湖遗址是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贾湖文化被称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而这些在贾湖遗址中出土的奇异管子,改写了中国音乐史甚至中华文明史。

            猜想2 骨头上打孔,古人好强壮

            经科学检测,骨笛由鹤类的尺骨制作而成。据说,鸟类骨头是中空的,因此由它制成的笛子声音清脆辽远。可问题是,古人如何在坚硬的鹤骨上钻出如此精致的7个圆孔?“骨笛出土后,就有人提出此疑问,并进行试验。”李宏说,“用手根本钻不了,后来借助了电钻才打出类似的孔。”

            不过,在骨笛出土的地方还发现了疑似钻孔工具的尖利石头。“我们猜测,当时的人就是利用这些石头钻孔。可见,他们的手劲远胜于现代人。”李宏说。

            猜想3 中国人自古就有七音阶

            “五音不全”常用来形容唱歌走调的人,所谓“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大致相当于西洋音乐简谱上的唱名1(do)、2(re)、3(mi)、5(sol)、6(la)。而洋人的音阶有7个,比“五音”多了“4(fa)”和“7(xi)”,这两个都是半音。

            “而这支骨笛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有两个八度的音域,音域内半音阶齐全,能吹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甚至七声音阶的乐曲。”李宏说,这说明七音阶并非洋人独有或是由西洋传入中原。“事实恰恰是,中国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七音阶了。”

            相关链接

            160多件音乐文物传承8000年音声世界

            台海网(微博)9月2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 通讯员 杨阳)昨天,由厦门华侨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的“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在华侨博物院开展,展出河南博物院珍藏的160多件音乐文物。展览将持续到12月15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览按历史脉络分5个单元展出,还原了一个从史前远古时代到宋元明清、传承8000年的音声世界。

            展厅内,一个陶鼓很醒目。古代的陶鼓是以陶土烧制鼓框,再蒙以动物的皮膜做成,口沿处一周牙状倒钩用于固定和撑开皮革,而下腹部的圆孔用于声音的流动。

            不过,关于这类器物的用途,不同考古学家有着不同的解释。“另一说此器为瓮棺,多用于盛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李宏说,这类瓮棺多埋在住房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

            还有一组青铜乐钟,有24件,钟悬规则均为两套二十件钮钟和四件镈钟,音域超过三个八度,具备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音律和谐,音色动听,能够演奏丰富多变的调式和旋律,较此前的西周礼乐器音阶排列有明显的进步。“编钟的悬挂、演奏方法,为寻觅湮灭已久之‘郑声’的乐律特征和风格,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算是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了。”李宏说。

      Processed in 0.083(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