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行走之乐·布达佩斯的回忆

            (1/3)

            (2/3)

            (3/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我十四岁到上海学徒弟,被人称为远行者,想不到一晃二十余年,才有机会走出国门,但在1985年这种远足又被说成是改革后的先行者。这次远涉重洋倒真算是我一生中不幸之大幸。

             第一次去的地方是匈牙利。匈牙利有多远?匈牙利是啥模样?这对从未出过国门的我来说实在是一无所知。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认识匈牙利似乎不太可能,我找不到相应的书籍、资料,我身边也没有人知道匈牙利,哪像互联网兴盛的今天,一上网,便能查出成千上万个匈牙利信息。

             出国前,我接受了多次“外事纪律”学习,却没有谁能跟我多讲些匈牙利。到了匈牙利才知所学的纪律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因为但凡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年人都懂得国家与民族的自尊。

             据说匈牙利即“匈奴人”的意思。欧洲人把公元九世纪在匈牙利定居的马扎尔人与公元五世纪占据该处的匈奴人混同,称他们为匈奴人,国名也由此而来。

             尽管语言不通,但匈牙利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亲近,这与匈奴有没有关系,我弄不明白。但在布达佩斯我却见到不少形象像欧洲人,却有着黑头发黑眼睛的匈牙利人,听当地人讲,好几次欧洲选美都是匈奴人的后裔当了冠军,她们也是黑头发,黑眼睛。

             第一次出国,一切对我来说都十分新奇、刺激,我感觉匈牙利太美,太值得留恋。无论是布达,还是佩斯,无论是临近的城市还是边远的乡村,都让我感受到了太多的与众不同。我用借来的相机拍摄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至今还依旧引起我无数美好的回忆。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星期一新闻》的记者奥波什卡尔·彼德。他在上中学时就阅读过许多翻译成匈牙利文的中国书籍,能看到的中国电影几乎他都看过。他热爱中国,中国给他的印象是“神奇、美丽、富饶”,中国^给他的印象是“善良、朴素、礼貌”。他不仅喜欢中国文化,也非常喜爱“中国画”,我看过他画的一幅墨竹,用的纸是铜版卡,没有毛笔,他用水彩笔,没有墨汁,他用水彩颜料。画上他也落了款,像是“狂草”,我认不得,他自己也认不得,他说他只是按中国字的印象画了些感觉,非常有趣。他还是一位摄影家,他所拍摄的主题是“自然,社会,生活”,选择的对象大多是树根、石头、落叶,他觉得树根能体现力量和生命的美,石头是引人思索的永恒象征,而那些各式各样的叶,却是充满对未来的幻想

             我希望跟他去拍摄这些树根、石头和叶,借此走遍匈牙利的山山水水,这一定会是人生完美的体验,我计划着,并随时准各出发。

      Processed in 0.095(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