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方增先谈— —建构当代的收藏观念

            时下红火的收藏热和拍卖热使方增先为之动情。方增先是上海著名的中国画客帮大家。而海派艺术从某种意义说就是客帮人营造的。方增先对时下红火的书画收藏和拍卖热,十分关注,他认为重要的是要建构当代的收藏观念。   


          谈到收藏老的出发点便显示出了方增上俯瞰画坛的开阔眼界,他说:“要谈美术作品的收藏和拍卖,首先得看一个地域地绘画发展基础。”方增先认为,上海的美术发展,总的说营造的氛围有许多好的方面。美术的流派各管各的,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价值去发展。不像北京有中央工艺美院和美术学院,也不像浙江,学院的画风左右民间的流派,名画家也集中一处。上海不是这样的。方增先说,“上海是个大都市,画家和观众的接触面都很广,不管什么流派都有人喜欢、欣赏,美术作品的风格古典的、民间的、外国的都有人要,这与上海的文化集中有关。各人可以兼容并蓄、各自发展。这种方式对当前艺术的发展更适合。因为,艺术应该发展流派,各有各的门路,这样,就不会去争一个地盘,不必要论个长短。由于互相接触少,也就不存在文人相轻,各人在自己的领域里找观众。”“距离说”是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方增先长期在大学执教,与青年接触多,思路新,把“距离说”演绎得很通达。  


          方增先说,“艺术的发展是收藏的基础,艺术发展有它的规律,收藏的发展也有它的规律,特别是迅速都市化的上海,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恋情,又有批判传统的精神,中西融合是大都市的文化写照,同样也是收藏者最实际的出发点。” 艺术行为、政府行为与民间行为热闹的南京路旁的上海美术馆后院显出几分宁静,一个被称作学术部的办公室内,没有富藏的学术书籍。方增先就在这儿开展了他的思路,“美术发展的前途是宽广的,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收藏自然离不开经济”,方增先认为收藏作为艺术不是单向的,和艺术家出作品一样是多方面的积累。方增先的家乡在浙江浦阳江畔,是鱼米之乡,又是人文之乡。宋濂、李渔、张书旌都从这条江边走向世界。近年家乡的书画热为方增先所动容。他说故乡的四周虽有经商而富起来的地区,两地同样搞了一个书画节,结果是一个冷静,而浦阳江畔十万人头攒动,煞是好看。方增先说:“当地领导重视,艺术行为成了政府行为,这说明审美情趣、收藏都要引导,不能简单地归为富起来就有高雅的艺术”。作为大都市的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对美术馆的手头拮据有切身的体验,他希望政府加强艺术投资,使上海的艺术发展更加红火。   


          对于上海市民对艺术的投入,方增先也是这样认为的,“艺术品可以陶冶性情,当然还可以满足市民收藏艺术品价值的商品意识需求。要比买房子好,买房的投入太大。一幅画作,少的值几千,多的几万,现在的上海市民还可以承受,只要政府参与引导,无论对促进当代上海艺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都是极为有利的。”


      Processed in 0.127(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