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学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的绘画科,1922年改称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国画系。在历经80多年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中国画学院经历了1928-1929年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国画系,1934年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以及1954年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画系,1958年的中国画系以及2005年的中国画学院。
中国画学院一代世纪辉煌的前辈艺术家朝斯夕斯、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艺术王国之中,以深邃的智慧、敦厚诚信的治学精神,独立而不倚、自强而不息,以他们辉煌的艺术成就建筑了一个世纪的文化现象和人文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传统”和“教学传统”,成为中国画学院的精神象征,后世之楷模。由老一辈艺术家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优秀中国画人才成为接续中国画发展历史重任的中坚力量,承接老一辈艺术家的学术品格和治学精神。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成果及教学理念。尤其将中国画人物画的传统笔墨语言与西方艺术造型观念,很好地融为一体,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代的作品,并全身投入教学,总结经验整合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中西融合”特色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教学体系,铸造了中国画创作及中国画教学的新时代。80年代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美术学院培养出的一代秉承弘扬传统人文精神,注重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关怀,有功力、有修养的艺术人才,即50-60年代出生的一代教师,以研究、继承、发展、创造为主旨,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关注人生,继承老一辈的人文品格和治学精神,以中国固有文化演进的自律性作为中国画的教学宗旨,领悟中国画基础理论和中国画意象美学内涵,体验中国画艺术的创造精神,传承中国画文化的人文境界,以他们独特的艺术成果展现出具有无限生气的精神面貌,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改制成立为中国画学院,经过几十年教学与创作实践,几代人努力,教学与创作由此确立了“传统为本、兼容并蓄”的方针,即在深入研究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艺术,使两者加以融合并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系教师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下,2007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教学评估工作中所有课程全部获优。2008年,中国画学院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中国画专业教学单位。
中国画学院在继承前辈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始终强调中国画文脉的本体性与纯正性,崇尚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坚持“中为体、西为用”的包容性学术方略和“传统为本、兼容并蓄”的教育思想,定位于“传统出新、中西融合”的两条学术主线。坚持“传统、生活、创造”的教学原则,“临摹、写生、创作”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特点,衍生出不同的发展脉络:山水画、花鸟画、书法专业以传统为根本,随时代而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是传统脉络;人物画则坚持“传统为本”、“中为体、西为用”的学术方针,融合借鉴,注重绘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这是融合脉络。两条脉络同源共进、互为吸收、互为融合、互为借鉴、互相影响,既是中国画学院学术精神的实质,也是今后中国画发展的方向。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国画学院的教学也呈现出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色。
一、中国画学院教学特色
1、四个基础贯穿教学始终
中国画学院在数十年教学理论中总结出四个重要基础:传统绘画基础、写生造型基础、书法印章基础、诗文史学基础。这四个基础贯穿于各个专业的教学环节当中,成为中国画学院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纲领。从基础课到理论课,从入学到毕业,这四大基础贯彻始终,成为衡量学生个体素质,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标尺。
(1)传统绘画基础:传统绘画基础是中国画学院的教学之本,也是本科教学体系中至为关键的环节。以传统笔墨理法,传授程式分析为主旨,人物画专业以线性素描并融合白描之长的中国画造型训练为基础课程,强调线描与专业的同性关系。山水花鸟画专业以宋、元、明、清树石法及梅、兰、竹、菊画法为基点,深入学习传统。书法专业则以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为训练内容,培养深厚的书法功底。传统绘画基础注重笔墨的训练,强调通过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来体悟古人的笔墨气息,使学生的心、手、眼“合一”,进而从深层次上把握传统绘画演进的文脉与内在规律。
(2)写生造型基础:扎实的造型基础教学是中国画学院最为重要的教学特点。几十年来,中国画学院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使得写生造型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把造型及形式结构问题融入到写生课程中,是多年来中国画学院教学的主要方式。人物、山水、花鸟,无不通过写生课来解决造型与笔墨语言技巧之间的多样性问题,进而使中国画的艺术本源与现实生活互相融通,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到生动的自然现象之中。在写生造型课中,通过“四写”,即“速写、慢写、默写、意写”的方式。写生中融入创作理念,称之为创意写生课程。 “造型”是主要的基础教学课程,要求学生直至毕业,不放松对造型的学习。
(3)书法印章基础:书法的学术体系是中国画基础及修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画画家,书法是不能缺失的重要因素。通过书法的学习,特别是书法基础的刻苦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熟悉笔墨的各种性能,熟练控制毛笔的各种状态,进而更好的维护中国画的本体性与纯正性。因此,书法学习十分重要。中国画学院的教学格外重视书法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体悟中国画中笔墨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气韵,临摹汉印及历代印章,在石与刀的特殊体验中领悟中国印学与中国艺术的实质精神,并能够借助中国书法与印学中所蕴含的意象结构、笔法结构以及笔墨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来体悟“书”与“画”的“异质同构”,进而对“书画一体”的书写性观念产生更深入、更生动的理解。
(4)诗文史学基础:文学、历史、诗词是提高中国画艺术品格、品味、品质的基本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学者型艺术家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强调以围绕与中国画笔墨审美相关的文化内涵为基点,强调传统文学修养,包括对历史、文学史、诗词史、画史、画论以及对画品、画理、画法等问题的学习与评析对中国画审美取向的深远意义。文史课程中设有画论、诗词格律、题跋、古代音乐等,倡导学生学习老子、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思想以及古代哲学名著。通过相关课程的选修,并结合教学中的经典范本,通过具体可视、可行的教学方式传承文脉,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热爱,建构中国画审美意象。特别是传统诗词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诗词中意境的营造,来更好的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意象之美,进而加深对中国画笔墨品格与精神的理解,以利于培养修养全面、基础扎实、可在专业领域勇攀高峰的潜质型人才。在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人物画专业应该加强对西方艺术的研究与借鉴。
2、四个稳定保证教学秩序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中的这四个基础,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所涉及到的因素也很多,但最重要的有四个方面,即四个稳定:
(1)教学思想的稳定:教学思想和学术方针是中国画学院的基本指导方针。遵循教学大纲的总体设计,强调统一的教学理念,把握“传统出新”、“中西融合”的两条学术主线。以传统为基础,深入学习传统,理解、掌握传统中的学术思想,将其注入到教学实践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使其不断完善、深化。
(2)师资结构的稳定:建立雄厚的师资力量并合理分配,从专业结构到年龄划分层次分明,建制合理。崇尚学术、广揽人才。特别注重培养专业倾向明确、学术思想前瞻而成熟、见地深厚而发展潜质无限的青年艺术家;鼓励并倡导有经验的教师分阶段、分层次地梳理、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使其上升至理论层面,著学立说;建立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型、学者型师资队伍。
(3)教学结构的稳定:遵循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学指导思想巩固中国画学院的教学传统,传承并发展中央美院数十年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根据中国画传统绘画的分类及现代形势下的艺术发展状况,建立结构合理而科学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以人物画专业、山水画专业、花鸟画专业、书法专业及现代艺术表现等专业为教学单位,从招生考试方法的科学稳定到一年级基础教学之后升入二年级专业教学,学生的自选专业和适当调整相结合,分配人数平衡。形成中国画学院稳定而有特色的教学机制。
(4)课程设置的稳定:遵循教学大纲中的“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宗旨,坚持“传统为本、兼容并蓄”的教学方针,以“传统出新,中西融合”为艺术依据。教学资料完备、丰富、雄厚,课程设置严谨、科学、规范、系统。临摹、写生、创作课程分置科学、合理,系统、教案、教法完善而有特色,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严格、教育方法灵活。
3、三项研究提升教学品质
四个稳定是完成四个基础的基本因素。然而,学术研究风气更是衡量中国画学院教学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倡导教学研究、创作研究、理论研究是长期的任务,不断推进可以使我们的教师沉浸在学术氛围之中,提升教学品质。
(1)教学研究:提高中国画学院整体教学品质,巩固中国画学院教学大纲中的教学思想、教学方针与教学目的,完善课程设置、深化授课内容与内涵、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并建立一支有厚德文化品行和教学境界的优秀教学团队。推进教学研究可以使教师们养成良好的自觉研究风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进而不断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文学修养和和人格修养,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高尚的美术教育家。
在教学研究中,中国画学院鼓励教师们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课题化研究。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才能,著书立说,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积极性。中国画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育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并根据教学进程分别制定不同的培育计划、研讨会计划、出书计划等。
优秀课程是教师在教学中以高尚的品格、自觉的精神、满腔的热情,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有完整的教案、教材,灵活机动、因材施教,课程教学成果优秀,学生作业成绩突出。
精品课程是教师多年来认真教学、自觉总结、深入地进行教学经验梳理的结果。教师们以自身的专业创作与教学相融通、锤炼、巩固、深化、完善、提高,使得这一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学术品格和学术价值,具有示范性和样板性。主持精品课程项目的负责教师深入进行课题研究,从而成为标志性的教学成果。
特色课程立基于优秀课程之上,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的新课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目前,中国画学院有许多教师正在进行或已经进行课题化的研究性教学,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以特色课程和课题化建设推动教学研究,是中国画学院教学中的长期任务。希望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完成一门或两门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撰写出高水平而完整的教材,并能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相信,教师们以热爱美术、热爱教育事业的饱满情怀,以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理性思考,勤于职守,就一定会在教学领域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美术教育家。
(2)创作研究:创作研究是教师必须承担的任务。创作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学术水平的标志。教师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关系着中国画教学研究的意义。中国画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研究型。中国画学院积极推动、鼓励教师勤奋创作。由于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和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教师要认清自身的特点,无论是语言技法的表现,还是主题内容的选择均应具有理性思考和感性经验的巧妙结合。中国画学院也要不定期的举行各种类型的创作展,以此推动教师创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调配,使每个教师的才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有着明确的创作方向,同时也让社会检验中国画学院教师的创作科研成果。
中国画学院的书法教学和创作研究已取得瞩目的成绩,书法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显现出书法专业的高水平和艺术特色。书法的传统基本功是根本基础,是书法创作中最重要,也是我们最重视的环节。书法创作要体现中国书法中功夫的厚度。书法和印学的研究,绘画与书法的比较研究,都是书法专业中的特色课程。目前,中国画学院的书法专业师资力量雄浑,书法创作风格已呈现多样的格局。材料艺术表现以立足传统、紧跟时代为基点,中西融合,体现出先进性、时代性和实验性。材料艺术表现更重探索性,尝试把传统水墨与各种材料相结合,探索各种不同表现语言的可能性。材料艺术表现的路子还很长,多年来以积极的学术研究姿态探索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
中国画学院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组织、出版了各种类型的画集、专著和创作文集等。中国画学院以创作实践推动教学质量,是教学与科研并举的体现。作为中国画学院的教师,要以其高度的艺术责任感、饱满的艺术热情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投入到创作研究中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巧妙吸收并融合西方艺术中的构成因素,面对新时代的艺术形式以宽广的胸怀迎接挑战。
(3)理论研究: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艺术不断碰撞、融合、交汇,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视觉艺术品种与形式,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历史条件和艺术语境。中国画如何发展并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中国画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成为摆在中国画家面前的一大课题。如何从更深层次认识、理解中国画、中国画如何继承传统走向现代、中西方绘画如何融合、中国画呈现什么样的时代面貌、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与演进,我们应如何认识与选择、在一个全球的知识文化平台上最终主动融入到国际艺术的大家庭中,对这些问题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解读,无疑对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中国画学院教师应该勇于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创作型教师的重要条件。中国画学院的教师正以其使命感、责任感投入到理论研究中。
理论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理论;一是美学理论。教学理论,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课题、研究课题、分析课题,并对这些课题加以理论性的阐述,集结成书,这些必定会对学科建设、中国画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美学理论则是比较理性且深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其研究成果解决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具有价值指向性,也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指南针。需要教师们具备超拔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学识,探寻的课题也是有难度的,中国画学院的教师确有这方面的能力,有的教师已经撰写并出版了这方面的理论专著。中国画中有关美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课题很多,虽然我们并不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但是我们却能立足于所处的时代给出我们这个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关于“中国画传统性与现代性课题”的研究,在传统的基础上重建新的、现代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具有普世性的视觉文化体系,虽然每个艺术家给出的答案虽有差异,但却具有时代性的意义。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化格局呈现出多样性发展,中西文化碰撞与复杂交融进一步深化,中国画学科与画种形式的存续、发展、创新等多重内在诉求在当下就表现得更为明确和强烈。中国画学院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理论性研究课题,从中国画的本质与本体出发,多视点、多角度的理论研究,给中国画学院的教师提供了无限可能与广阔空间。中国画学院不断鼓励教师们,特别是教授和博士生学历的教师在数年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学识,一生中哪怕只有一篇有见地、有水平的理论研究专著,也是可敬的成绩。因为我知道,能撰写出几万字,乃至十几万字的美学理论研究专著是多么的不容易。教师们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创作的同时,还要参与大量的学术和展览活动,这就需要中国画学院的教师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去不断奋战、坚持不懈。理论研究成果将是中国画学院永远的责任。
二、中国画学院人才培养
必须坚持“学术第一”、“人才立校”的原则。这就需要从两个源头上掌控:第一是考生资源的把握与把关。考生资源就好比种子,种子优良,再加上后天的浇水、施肥,才能保证其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否则,一切就无从谈起。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的招生就好比挑选种子,需要从全国范围内选取有潜力、有天赋,绘画基础良好,文化课基础合格的优秀学生,把他们招进中国画学院,保证种子的优良性,严格把关是重要之重要。
第二是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师人才储备。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择优秀的毕业生留校,培养年轻有为的教师。特别是在优秀的硕、博士毕业生选择留校任教的时候,把关一定要严格、严格、再严格,并且有序、有章。要把有天赋、有学识,基础扎实、创造力强、人品好的人才留下。另外,广揽人才,把走向社会的优秀毕业生,经过多年磨练成才而成绩卓著的优秀画家调回学院。调人、留人都是极难做的事,需对专业发展趋向、专业水平、学术水平、人品素质等多方面考察,如伯乐识千里马,因此挑选一定要准确,这样才能做到“人才采集”、“人才立校”。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可能。
总之,吸收前辈教学经验与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展,在教学中立足从传统到现代、从生活到艺术、从基本功到创作这三个基本环节,强调笔墨理法作为巩固中国画精神的基础;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造型”方式,把“造化”的体现作为美学体验中的原理。无论是一年级入学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学生,“两个核心观”贯穿于中国画教学的始终——山水画、花鸟画的教学以“笔墨”为核心,人物画教学以“造型”为核心,即山水画、花鸟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熟悉笔墨性能,掌握笔墨表现力;而人物画专业的学生则一定要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两个核心观并不意味着人物画可以忽略笔墨,山水花鸟画可以轻视造型,而是探索不同画科教学中造型与笔墨在训练中不同形式的契合,建构造型观与笔墨观的内在联系,并以此来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综上,中国画学院坚持中国画的本体性与纯正性,在教学上主张发扬继承传统、关注现实、崇尚学术、厚德载物的人文传统,强调中国画在艺术创作性上的发挥,注重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和中国画笔墨基本功的训练,同时注重对世界优秀艺术以及国际艺术情境变迁的关注与分析,主张以时代的角度,科学观立场、方法去学习传统、阐述传统,强调传承与创造,融合与创新的教学思考,优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与时代同步,并把对时代的人文关照融入到创作教学中。
在21世纪新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画学院坚持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把握全球文化为发展趋势,加强对西方艺术的对比与参照。继承中央美院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秉承中央美院兼容并蓄、广揽人才、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坚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思考中国画发展全局,把握中国画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学术建构,体现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前瞻性;包容、开放的治学胸襟;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以及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模式。中国画学院坚持“传统出新、中西融合”两条学术主线的思想、教学经验、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将指导我们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宏观思考中国画教学与发展。中国画学院将继续以深化教学改革和学术探索为目标,深入思考未来,以历史使命的责任心建设中国画学院,引领中国画教学进程,使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成为中国画教育的楷模。为中国画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中央美术学院现状与展望》、《谈成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想法》,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文件》,2007年。
《中国画学院领导班子“工作报告”》,2008年。
《中国画学院各教研室及课程研究室、创作研究室主任工作计划》,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