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为什么特别欢喜山水、花鸟画艺术,而不怎么欢喜人物画?对山水、花鸟画一代又一代总是情有独钟、精益求精;而于人物画,只有佛、道宗教、神话传说,宫廷仕女和风尘歌妓等为内容的作品,而且多是工匠或画院职业画家所为,而文人画家则往往不屑为之,致使人物画始终发展不起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的确值得认真研究,并予以释疑。
一民族的文化必定是其独特的社会发展史、民族特性和精神的反映,尤其是中华民族这样的文明古国,历五千年而绵延不断,其文化特色之强、水平之高,可谓世界之最,因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血缘家族为基本结构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民族,这一特点从炎黄时代至今而不变。民族的一切文化便是依这两大特点发生发展起来的。血缘家族结构,形成了民族独特的人道观,发展了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形成以儒家为代表的以孝为道德内容的伦理纲常政治学。这是从原始公社德治社会开始形成,至夏商周三代家族奴隶制礼治社会,由西周初周公旦制礼作乐,将易、礼、诗、乐相结合,完善了“礼治”文化体系的建构,再至春秋末、战国初,由孔子编定“六经”(易、礼、诗、乐、书、春秋),从此成了秦汉至清两千多年封建法治社会的最高经典。“六经”权威之所以会历两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是民族人文文化的灵魂和主体精神。而当这一民族的根本思想精神衰落之后的近现代,社会文化的乱象便层出不穷了。而农业经济基础使中华民族成了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节气变化的特殊关系,产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农历”,由此而发展了民族特有的天道观和以“太极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为基础的“易理”哲学,从而形成了民族“通天道而知人事”的智慧之学。
因此,自古以来,以孝为本,乃是民族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思想,炎黄子孙对祖宗神崇拜的绝对观念,确保了民族始终能坚持家国一体、人民团结、天下一统。以孝为本,使中国人牢固地树立起一个绝对观念: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人体是父母之体,故不可言美丑。不要说什么“人体艺术”,就是连写实的祖宗遗像、英雄人物纪念像也是不被允许的;如需要只能依教化要求、凭想象来画。传统文化倡导以德为本,宣扬人之品德、才性、志趣为旨。诗画强调以比兴手法、以无为本、借物抒情、穷理尽性、得意忘象、超以象外为导向。
由于中华民族一万年前就开始发展农业经济,至前七八千年至三千多年的彩陶文化时代,中原广大地区已进入了稳定的农业经济时代。由于农业生产与节气变化关系密切,古代人们一般是靠各种节气信象来指导生产,如花、鸟、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因此,彩陶器上画的花叶纹、鱼纹、蛙纹、鸟纹等,均与农业节气相关,其目的意义主在祈求农业丰收、丰衣足食。如陕西庙底沟彩陶器上多是花叶纹,说明该地区在六千年前已处于农业经济时代,花是农业图腾,也当是此地氏族的族徽图腾。该地的华山夏水,当因花族生活圈而得名。花、夏、华古代同音同字,而黄帝诞生地正在此处,黄帝统一天下后定名为中华民族、又称华夏族,恐怕与黄帝所处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文化史相关联,花,因此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族徽图腾。
农业经济,土地是根本,历法是主导。故“黄帝居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农业经济不仅使中国人对土地、山山水水,有特殊的感情,而且对草木花鸟、虫鱼走兽同样亲和。神奇的天道观,亦是由历法的创造而产生、形成。古神话“盘古分天地”、“夸父逐日”,透露了历法创制的秘密。盘古、夸父,这两位始祖神,其实就是日晷,即一根八尺长的木棒或竹竿;将其插到野外高处平地上,便可测日影变化,即是“分天地”、“逐日”。依日晷,分出阴阳天地;依日影变化,可发现夏至一日影子时间最长,冬至一日影子最短,其周期均为360天,一年时间就定了;中分之得春夏秋冬四季,四季中分为八节,再分为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天干历法就创造出来了。一年中正好有十二个月周而复始,是为地支。将地支与天干合一即成天干地支农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之神话,就是与天干地支历法创造相关而创造出来。
天道观哲学也因此创造,日晷是木棒,本无意义,故为太朴、太一,为“无”;但作了日晷,便有意义,即为太极,为“有”;有生于无的理念便产生了。《易·系辞》所言的伏羲创八卦:“太极生两仪(阴阳天地)、两仪生四象(四季)”、四象生八卦(八节之年),八卦为二进位法,为计算大衍历数而创,依考古已发现新石器时代一些鹿角上刻的八卦数符号,说明八卦产生十分远古。老子《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即太极,二即阴阳天地,三为天地阴阳化合生出人,人掌握了天道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天文历法,万物就被创造出来了。所以老子的天道学由《易经》来,而《易经》理念由甲子历法之天道观发展而来,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探究天道人事之奥秘。因此,中华民族在原始公社制时代便初步形成了天人合一,有生于无、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八卦、甲子历法、易理等重要理念;至三代《易经》形成,到老子《道德经》道学的形成,中国古代天道学便步入理性哲学的发展阶段,至魏正始王弼玄学的诞生,宣告中国古代哲学走上了纯哲学的发展历史。
从上所述,中国人喜欢山水花鸟的民族特性形成十分远古,但形成山水花鸟高等绘画艺术,则是在东晋至南朝时代,在玄、佛理念的影响下,随着文论、诗论、书论、画论的成熟和山水诗的兴起,游山玩水风气的盛行,才激发了文人画山水艺术的滥觞。藉以“卧游”之便,以求“澄怀观道”。至盛唐王维之后,文人画山水艺术才发展起来,到五代之后便发展成为传统绘画艺术的主流。
山水画之所以能发展成为民族的高等艺术,与玄学、佛学的兴起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儒学的心性论与佛学的佛性论相结合,使民族的政治伦理学升华为本体论人道哲学;又如“本无”、“有无 ”(空假)、“象意”、“心物”等重要理念,在“太极八卦”理念的发展中均已产生,但由于囿于“生成论”、“经验论”和实用性,致使这些重要的理念始终未能升华为本体论哲理,只有在王弼玄学创立和佛法“中道”哲学在中土流布之后,才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形成了本体论思辨哲学。所以,这个时代,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哲学变革、人性解放的时代。人皆可为尧舜,人皆有佛性,推动了人主体精神的自觉,才性智慧的高扬和志趣理想的升华;以无为本、天人合一、心物不二、空有不二、得意忘象等等哲理,极大地提高了文士们的理性思辨水平、和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因而使文艺理论走向了成熟,并创造了时代理论水平的高峰。
山水画继书法艺术之后被文士们热爱而兴起,这与山水画艺术与书法艺术有着一些共同点是分不开的。书法有常形(汉字)亦无形(书写变形),以创造赋有个性的无形之形,传情达意,藉以表达得意忘象、超以象外的旨意。而大自然山水,亦是既有形又无形,其在阴阳雨雪、烟云雾霭中变幻无穷,然虽无常形且有常理。画家正是在这变幻莫测中澄怀观道,穷理尽性、体道悟道。书画之不同,在于书无形,而画有形,须把握山水特质,在似与不似之间,注重形、神、意结合,创造出赋有个性的画风。花鸟画由于更讲究形,个性放达的文人画家故不欢喜,俟元明写意花鸟画兴起,参与者才逐渐增多,至明末大写意花鸟画兴起,写意花鸟画因较山水画简易,又更能任性随意,因此遂蓬勃兴盛起来,其发展势头远超过了山水画,从而与山水画一起成了传统绘画的主流。
二O一二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