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荷兰,人们自然会谈起三宝,这三宝分别是郁金香、风车和木靴。
木靴是用整块木头制作,非常适用,为长期在潮湿地带工作与生活的人带来极大的便利。如今人们不再穿木靴,可木靴成了荷兰的象征之一,它被大量选用在工艺品、礼品、门饰和用作插花的器皿,并在制作的材料上不断扩大,像土陶、细瓷、布类丝织品,甚至用金属制作成木靴的样式,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受到广泛的欢迎。
荷兰遗处低湿地带,一年到头都有从北海吹来的强风,人们从风中受到启迪,开始使用风力多于是风车便应运而生。风车提供了非常经济的劳作,成为工业发展中不小的动力,给荷兰人民带来了福音。历史上荷兰的风车总数曾超过9000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风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到如今幸存的风车只有八百座了,而且大多还仅仅是供游人参观,“风车之国”的美名将名不副实。据悉为了改革这种现状国家已公布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国家风车日”,要求这一天所有的风车都转起来,希望大家像过节一般的来庆贺这个美丽的日子。
曾有“上帝创造了海,荷兰人创造了岸”之说,此话不假,荷兰仅围海遣口堤坝便长达2400多公里。在阿姆斯特丹我参观的一个火车站,修建时在水下打了9∞0根木头椿,才算稳住了地基。在其他地方建房也大多如此,曾有人说,假如把阿姆斯特丹地下的木头部倒过来,一定成为一片密不透风的森林。
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莱登一路走来,最令人动心的是在一望无边的绿色原野,无数牛群、羊群、马群自由地漫步在绿色的怀抱之中,悠闲、和平,充满了牧歌般的韵味,让人渴望在这安宁的、优雅的环境中当一名农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享受这大自然赋予的乐土。
这想法听起来有些浪漫,但当你亲身体验了与大自然的亲近,才会懂得浪漫有时是那么朴质。
哥根霍夫的梦乡
郁金香无疑是花卉中珍奇的品种,它艳丽、高贵、芬芳,在大仲马笔下,它被描绘成“艳丽得令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奇葩,被荷兰选为国花。由于荷兰的郁金香从产量、数量、品种上部位居世界第一,人们又把荷兰称为“郁金香之国”。
每年,荷兰的郁金香远销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种植的面积已达到10000公顷,品种超过二千七百多种。光切花和球茎的出口,一年便会为荷兰赚回二亿多美元的收入。郁金香不仅享誉世界,也成了荷兰人的外交使节,每当政府要员出访,总会以郁金香作为特别珍贵的礼品,我国政府也曾接收过这样的馈赠,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内,便遍地种着这美好的友情。
然而,我怎么也想不到,郁金香的祖先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据说远在两干多年前,郁金香便流传到中亚细亚一带,十字军东征时,欧洲才发现这种奇葩。大约在公元1550年左右,郁金香才被人带到荷兰…虽然这只是据说,但我想,肯定会有可考证的依据,要不怎么会出现这么一段可作交待的历史?不过,这故事听起来,似乎又极遥远,使人难咀把雪原冰封的青藏与花团锦簇的荷兰连在一起。要真是这样,也使人有说不出的遗憾:为什么两千多年咀后,国人还没有想到把郁金香接回故土?让她再展多姿的风采。在那么一些偶然的场所,也有郁金香的容颜,可它总是露出营养不良的身段,真不知她是过惯了“洋”的生活?娇惯得不适应东方的水土?还是娘家早把她当成了嫁出去的女儿另眼相看·想起这些,真叫人有说不出的滋味。
到了海牙,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莱顿,去哥根霍夫公园,去看郁金香的世界。
哥根霍夫公园是荷兰每年举办郁金香大展的主要场所,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国际插花展览,好些大大小小的展厅陈列着千姿百志的欧洲式插花,令人耳目一新。欧式插花与我国插花的表现手法全然不同:东方式的插花十分讲究器物的造型,在使用的辅助材料上也非常考究,还特别注意命题与文字的内在联系,常常以诗为题借花喻情,以表现淡雅、宁静和隽永的情调为主,即便是飞红夺翠、群芳争艳,也要点缀队“满园春色锁不住”或是“万紫干红总是春”一类的意境来,这是中国式的审美和中国插花所追求的表述形式。而这些欧洲式的插花,却带给人非常强烈的形式美,他们善于从大自然中采撷素材,以不经意的材料营造出十分特殊的气氛,大多数插花都流露出一种浓浓的情意,让人陶醉而不能自己。那艳丽的色彩、博大的气势和更接近于大自然的纯朴,大有“无边春色来天地”的妙趣,又令人留恋、赞叹不已!
我也学过几天插花,看了这次展览后,竟使人觉得中国人插花是用冷静的思维,而西欧人,则是用一腔檄情’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可两种插花都有个性,都美,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又一种文明’
当然,最打动我的,还是这占地28公顷的露天花园和那近10000万枝婀娜多姿的郁金香。对郁金香,我知道的的确不多,我曾买过两三本种花方面的书,竟然没有郁金香的条目和介绍。不过这次身临其境,倒是大开了眼界:我没有想到郁金香的花蕾有这样大,色彩不光有胭红、粉红、橙黄,像玉白甚至还有墨紫,这便是郁金香的极品,被称为名芳中的黑宝石。
在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郁金香花园,我游览了两个多小时,结果只看了花园的一小部分,要是有机会呆上一天,准保美术家和摄影师会有极大的收获。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在世界上好些国家看到的美丽园林图片,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这里拍摄的。花园中,还出售各种名贵花木的种子,我认不得外文,更不知道四川的气候是否适宜生长,动了几次购买的念头,可到头来还是放弃了。买了一些园林的幻灯片,相信日后会派上用场。这次到荷兰所看的风景中,这个花园算得上是最具特色的了。这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啊’要是能在这里小住,与那一池碧水为邻,与白天鹅相邀同游,与无数绚丽烂漫的郁金香、风信子、番红花、秋牡丹作伴,那才真是天上人间!
木靴形成的文化
荷兰人长期与大海搏斗,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填海造地,终于建起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乐园。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荷兰人还用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奇迹:利用海岸线一带的沙丘栽培出世界一流的郁金香;利用一年四季强劲的北海风,建造风车、开启能源,造福于民;在长期潮湿的地带工作、生存的人们又用木头制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术靴。这些木靴,是用整块木头制作的,几乎全部使用手工,不仅适用,也很别致,特别是经过彩绘的木靴更成了特殊的工艺品,与风车、郁金香同时被称为荷兰的三大国宝。
人们也许会认为术靴难以和郁金香、风车相提并论。事实上,今天的人们不再使用木靴,可木靴却成了荷兰的象征之一:它被大量的运用在工艺品、礼品、门饰和用作插花的器皿。当然制作的材料也不再仅仅是木头,像土陶、细瓷、布类丝织品、铜和其它金属,甚至金和银都可以用来制成木靴式样的纪念品。凡是到荷兰旅游的人,总想带回一两样纪念品,可风车带不走,即便是模型风车也难以包装。郁金香能带走,可不知道能否在异地成活。只有大大小小不同材料制成的木靴系列,才是人们最理想的选择。
在海牙去阿姆斯特丹的造中,我参观过一个专门制作术靴的工厂,工厂很小,看不到有几个人在工作,但在厂区门前的销售部里却展示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木靴世界·这些精美的正宗木靴,全部用木头制作,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尺码齐全,几乎每个人都可队选到台脚的木靴。从这个类似博览会的展销部中,人们会欣赏到另一种独特的艺术——木靴艺术。
这些色彩纷呈的木靴,大多用彩色绘制,不管浓艳还是淡雅,总是明明白白地流露出一种风味,一种荷兰特有的乡土气息。装饰纹样大多采用郁金香、风车和一些古代的卷草图案,看上去十分别致、有趣。有人说,术靴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颇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这一点不假。从我在荷兰所待的短暂日子看来,已经充分的体现出这一文化的普及。记得在海牙附近的哥根霍夫公园,我看见一排用巨大木靴造型制作的花钵,上面插满各色艳丽的郁金香,在大木靴的身上,画满了各种奇异的风车,好些游客被这新颖的构思所吸引,竟排队在大木靴前拍照留念,把三大国宝融入彩色世界。在鹿特丹,我遇见了一队扎满郁金香的迎新娘的花车,每辆车的车头,都装饰着一双描花填金的大红术靴,这之中有什么含义我不清楚,但可以感觉得出,这木靴在未来的新生活中有相当重要的寓意。在阿姆斯特丹一间大的书店,我得到一个装书的书袋,上面也印着一双木靴。在离开荷兰前夕,一位朋友进我一个小礼品,这是一只用古铜铸造的小木靴,上面镂刻着精细的纹样,显得非常别致,很讨人喜欢。
一路上,我的同伴也买了好几双木靴,有彩绘的、有火绘的,还有一种是蓝底描金的,他们说,穿上这木靴一定会有好运。
记得也是在那个展销部,我也心动过,可是拿不动这一路上的珍奇,只是坐在门外一只巨大的黄色术靴上拍了一张照片留念,不料我个人的形象刚收入镜头,便有一大群可爱的小朋友挤到木靴中来,有的挤不进,便靠在靴的外面和我一同留念。这是意外的收获,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中国的光头佬竟会赢得外国小孩们的欢心,看着他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和活泼可爱的目光,我受到极大的感动,我不顾长满胡须的面孔会刺痛孩子们的小脸,竟跑过去和他们亲近。我的举动吓坏了这群小天使,他们笑着跑开了,但还不时回过头来用两个指头比出象征胜利的手势,我也乐了,不再追赶他们,也举起双手用相同的手势交流感情。如今,这张充满趣味的照片就陈列在我的床头:一只巨大的木靴,一群天真可爱的儿童和一颗不泯的童心!
这是令人心醉的回忆。
这,兴许就是一种难以表述的文化。
悠悠风车的情怀
风车被列为荷兰的三大奇观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风车的最早出现,是因为全荷兰均是低湿地带,一年到头都有从北海吹来的强风,人们从中受到了启迪,开始尝试使用风力,于是风车便应运而生。起初,人们用风车带动磨石的旋转由此而产生动力,用作加工谷物的主要工具,渐渐地,磨房发展为小型的工业基地,“人们利用风车产生的动力,把原木锯成木条和木板,造纸张。从各种油料作物,如亚麻籽、油菜籽中榨油。它们把香料碎成芥末,而把加工大麻、纤维制成麻绳和粗帆布,有的还用于油漆涂料的加工 ”总之,风车为人类提供了非常经济的劳作,成为工业发展中不小的动力,给荷兰人民带来了福音。
在荷兰的历史上,风车的总数曾超过9000座,这数量十分惊人,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后来由于其它动力机械的问世,随着蒸气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的飞速发展,使用风车的地方日益减少,到目前为止,全荷兰幸存的风车已不到一千座了。而且,有的风车还仅仅是供游人参观的遗迹。据说这种现象已引起荷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制定措施来抢救这些日益减少的国宝:在全国、省市分别成立了各种团体,如荷兰风车协会,志愿磨坊主同行会,风车运行协调会,风车研究会等等,他们在竭力为保存和使用这些风车而努力。如果风车长期停止运转,会很快腐烂,如此下去,“风车之国”的美名将会名不符实,这是人们不愿发生的事,为此国家公布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国家风车日”。这一天,所有的风车都运转起来,人们会像过节一般地庆贺这个美丽的日子。在以汇集艺术与学问而闻名世界的来登城,还专门开设了一家风车博物馆,让游人自由阅览风车的各种资料、参观风车作业场所和查询有关各种风车的记录,因而吸引了不少的观光客,也使更多的人重新产生了对风车的兴趣。
我买到一本介绍风车的画册,从上面我才知道,风车竞有那么多的种类,什么草地风车、小型轴式风车、落地式风车、平台式风车、塔式风车,什么六边或八边术制顶动风车、八边或圆形顶动风车等等,品种的繁多,很难一下子分得清。这些造型各异的风车又各有其独特功能:从外观看,这些风车大都像古代的风火台或是塔楼,有的更像一座小型的城堡,其中有不少显露出悠悠古风的风车,始建于1450年和1650年之间,这些当是风车的祖爷爷了,可现在看起来,依旧还是那么神气和充满感染力。在这些风车中,我对排列式风车群最感兴趣:那一长列并排的大型风车更显得气派非凡并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使人很容易产生远古的联想。
我看见过一幅风光摄影,拍的排列式风车群冬季的景象:占画面一半以上的是蓝得十分厚重的天,陆地是白雪一片,一排褐黑色的风车以凝重的色彩和古朴的造型把大地衬托得宽厚、广袤和深沉。在冰封的路面,一群衣着艳丽的滑雪者,穿梭于远古与现代之间,那些桔红的、橙黄的、浅绿的、白的、黄的和说不清的流动色彩把这只在荷兰才见得到的风景,点缀得尽善尽美。在我见过的美术作品中,以风车为创作主题的,更不胜枚举,其中比得·斯特尔根堡的油画最能打动人心:这是一幅长条形的绘画,画中描绘的重点是风车,这是靠海岸线的景致。朝阳下,紫灰色的云层中透露出淡淡的红晕,几十座风车像士兵的列阵,一字形的拉开排列。水面,金波荡漾,十来艘船只正扬帆出海。天光、水色、帆船、风车和一些岸边的建筑,都沉浸在一片静穆与祥和的晨曦之中。透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欣赏到十八世纪中叶的荷兰风光,享受到无比美妙的历史回顾。从画面那些看上去几乎在转动的风车叶片上,我甚至想弄清它们的“语言”,看看它们此刻在传达什么
样的信息。
据说,风车的“语言”很早就开始流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利用相互约好的信号通风报信,以躲避敌人的搜捕和突袭。而有的信号,却早已被广泛采用,形成了独特的风车语言:比如逢有喜讯,磨坊主便把风叶停在即将到达最高点处,表示婴儿诞生、结婚之喜等等;如果风叶停在刚过最高点,则表明不幸的事发生,通常是有人去逝;当风车呈×形时,是表示休息…总之,风车不仅是人们的帮手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大概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喜欢装饰风车,让我们读读这段文字:
“一条松枝编成的长带挂在指向上方的风叶之间,长带正中有悬挂着夫妻名字的缩写字母和他们的结婚年数,风叶顶部吹小号的天使向周围的人们宣告喜庆的消息,从那垂下来的两条长绳E各挂着一只小圆箍,里面嵌着爱神丘比特的两支神箭,微风吹来,风车轮在风中随意转动,小旗发出悦耳的声音,反射着绚丽的阳光。”
这仅仅是一对夫妻结婚十周年纪念为风车所作的装饰,美么?
就此一点,风车便令人着迷!
阿姆斯特丹的诱惑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建筑极富特色,运河贯穿其间,一派花香鸟语,处处飞红溢彩。
这座城市是填海筑成的陆地,地基非常脆弱,故很难建设高层或是大型的建筑。我们参观过一个火车站,修建时在水下打了9000根木头椿,才算稳住了地基。建其它房也是这样,必须先打大批的木椿后才能在上面建设。在运河两岸,一百年以上的房屋大都倾斜,可能是地下的木头已经损坏的缘故。好在房子一幢紧接一幢,方才没有倒塌,但有的墙面却已是非常危险。据说政府也时时检查,一遇危险,便及时抢修,在修建时,还必须保留原有的城市风貌。这样一来,难度更大,也给居住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只可惜眼下除了这样做以外也无更好的办法了。因而有人说,假如阿姆斯特丹地下的木头都倒过来,就会变成一座密不透风的大森林,木头的数量会比现在的房多、人多,这话可是真的。
然而,到了阿姆斯特丹的人对这些建筑并不是太感兴趣,他们更想知道的,却是这里十分开放的红灯区。
一天夜里,我们去看了红灯区夜总会的演出,演出一共只有5、6个节目,加上场间休息,一小时内表演便宣告结束。整个节目,乱七八糟,无可谓艺术。想不到像这样的演出团体竟有二十余家,而且家家都还有人去欣赏,看来“黄色”的玩艺儿还有一定的市场。我留心过台下的观众,男女老少均有,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和上了年纪的女性都聚集在其间,且毫无拘束,叫人吃惊。有的节目,要邀请观众上台参与,那么多年轻的男男女女踊跃投入,叫人不可思议。特别是有一队学生旅游团的青年人(年纪不过十七、八岁)由一两位老师模样的^带来观看演出,一个个看得乐不可支,有时还随着音乐击掌台歌,这情景叫东方^真无法理解。至少,我是再没有兴趣来猎奇了。那些被传说得天花乱坠的刺激,不过如此。看这些表演,没有一丝一毫的美感与艺术可言,反倒有些使人翻胃,这与渴望美好的性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十点以后,红灯区的各条大街小巷开始“迎客”了,那些临街的小房间,都有一个大大的落地玻璃窗和玻璃门,每一扇宙前门边总有那些形形色色的半裸、几乎全裸的女人(黑人、白人、黄皮肤人,兴许也有华族)摆出种种造型关迎客人。每一间房前都设置着粉红色的灯光,这是店招也是吸引,至少在这刺檄的灯光下,人
们难以一下子看清她们的本来面目。这些女郎一个个扭动着身躯,甚至用一些性挑逗的姿态、动作,来向你逼近,让休动荡不安的灵魂游曳在性爱与丑恶的情感交替之中。这些女人(我知道她们有的非常年轻也貌美,可我无法称她们为姑娘,我怕玷污了姑娘这个美好的词汇)会使休不敢正视她们的目光,越是美的女人你越不敢多看,哪怕她无限柔情地向你微关,你也会紧张得幽灵一般的躲开,甚至不敢回头张望,为什么?心中有鬼。是男人,总难抵御这天使般的诱惑,我也如此。当我在小心翼翼地观赏这一切时,我的大脑也高度集中,甚至两只耳朵也像立了起来,眼睛在受用,精神在提防,心中念叨着:爱滋病要人的命,美女是毒蛇的化身 可笑么?无可奈何-这便是我看世界闻名的“橱窗女郎”的情景。
我走过好些国家,“橱窗女郎”却是第一次得见,大概全世界也只有阿姆斯特丹才有这样的特产了。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荷兰政府会容忍如此公开的性交易?虽然来这里寻情的并非本地人,可如此公开的性挑衅难道不会影响荷兰人风俗?看得出,政府之所以容忍,倒不是仅仅因为这些人要生活,也许还会给政府带来高额的收入,尽管这种收入在东方人看来有些悲哀,可发达与经济实力雄厚的荷兰,却不会因此而丢脸,自然也不会在意别人的议论,除此外,我找不到更好的解释。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看见好些透明的玻璃宙已被白色的幂帐遮挡,看来生意还不错。我不知道是些什么样的人在这桃色的天国逍遥,我也难以猜想,一进门就上床的那种原始的性冲动会有什么快感,我只是在想,这人如潮涌的街街巷巷是否能长久的兴旺!
这个城市也是同性恋者集中的地方,一到夜里,那些小酒馆、咖啡店的角落总坐了不少的恋男、痴女,他们也试图过正常的情爱生活,可同性恋哪有生理与精神的正常的融台?我想,上帝在造人的时候便已决定:只有男女之间才有从形式到实质的结合。可同性恋者却不信上帝,甚至不怕违反伦理与生理的本质一定要进行怪异的拼凑。尽管我不愿干涉他们的生存主张,可我却无法理解与接受这样的现实。兴许我有些不台潮流,但我态度是透明的,亦包括我的爱!运河中的水上人家
阿姆斯特丹市内有四条主要的运河贯穿其间,它们分别是辛格、赫雷、皇帝和王子运河,这四条运河为什么取了这么古怪的名字,我无法考证,可就是这四条河流把阿姆斯特丹造成了一座非常别致的水乡:“从市街转到任何小径,都能看到滔滔的水流和峙立运河畔的砖造屋舍、教堂以及争奇斗艳的桥梁。这一切都不禁令人缅怀这个拥有许多动人故事的国家,而陶醉在罗曼蒂克的气氛之中。”我曾经坐游艇穿棱于这些河流之中,一边欣赏沿岸的景色,一边回忆这座城市的历史,有时沉思被惊飞的白鹭所扰乱,有时痴梦又被导游惊喜的指点所吵醒: ‘看,快看在我们的左边,有七座美丽的桥梁横跨河面。’‘朋友们,请注意,右边的建筑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那几扇敞开的窗户中曾经出现过一位有名望的诗人…’。坐在船上,却恍如坐在儿时的摇篮中,任年长者推着你动,摇着休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当时,我曾想,要是让我留下来,在这运河上当一名船员,每天游曳在这变幻无穷的水上,那该有多好’我可以与水鸟嬉戏,可队与桥梁述说过去,可以看沿岸古建筑的千姿百态,可以仰望悠悠的蓝天白云。在这多彩的五月,我会用鲜艳的郁金香和风信子装扮我的小船,用各种明快色彩制成的小旗扎起一轮金色的梦幻…当然,这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奢望,一个充满了幼稚色彩的奇谈,仅仅是说说而己,无法当真,更无法实现。可细想起来,也有些意味,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渴求,一种浪漫的风景线。
我很羡慕那些临水而居的水中人家,他们正和我的期待相近,他们选择运河最幽静的一段,在水中建造起一座座船屋。住在水上,体味郊外的宁静,享受与自然相亲的澹泊,没有都市喧嚣的烦恼,没有大气污染的困惑,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朴素与自然。我曾沿河去看望过这些船屋,从外表看船屋几乎和普通的游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惟有不同的,是船屋固定在水面,不能航行。然而,船屋的内部就大有学问了,有的采用仿古装饰,有的又点染出现代的气氛,更有豪华的可队与四五星级饭店媲美。总之,无论豪华还是俭朴,屋内设施都一应俱全,显得既舒适又温馨。有的还挂有门牌,可以通邮。除了主要的房屋建筑,通常还配备有可供在水上漫步的船只和运送生活用品的小艇。也有的人家,还另外建筑有水上花园,修建了船屋的基座,却不盖屋顶,专门用来
种花草,建设水上庭园。由于船屋通常都不大,故而水上花园也显得异常精巧、玲珑。从一个个露天花园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得出主人的身份与品味,这一座座水上花园又流露出荷兰人崇尚自然、富于开创的精神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我没有机会到这些丰富多彩的船屋去采风,更不敢奢望有一天能坐在自己的船屋内喝咖啡,可我总在想,为什么越是现代的人,却越是留恋过去,留恋那充满古风的另一个世纪。
记得同行的翻译也不止一次的谈论起这水上的“别墅”(他来自香港,对这水上的船屋更是动心,只是他不称这些水上船屋为屋,而称水上别墅)。他作过访问,知道要在运河中建造船屋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除了建筑本身的高额费用外,附加费更是高得惊人。比如用水,尽管是临水而居,可生活用水却要另接管道,专线供给;用电、电话、电视都得另辟线路;还有一系列的生活设施,如抽水马桶、宠物天地等等,都得花大把大把的钱。此外,政府对这些水上人家还要征收很高的税,看来,要过这远离尘世的澹泊生活,也决非凡人能及!
在海牙海滩看海
海牙是荷兰西南部的都市,传说十三世纪时这里是荷兰伯爵的狩猎地,甚至在历史上海牙字母的原意,也是“伯爵家的竹篱笆”。
十四世纪,在海牙召开了国际和平会议,并设置了国际法庭。从那以后,海牙渐渐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政治中心。到现在,海牙仍是荷兰的都会、政府机构及全国大使馆的所在地。而首都,却在阿姆斯特丹,这奇特的布局,在国际上也像是绝无仅有。
海牙这座城市不大,但给人的感觉却非常不错。城市十分整洁、美丽,不大的城市还有两个森林公园和好些极有个性的博物馆:邮政博物馆、木偶博物馆、渔人博物馆、海牙市民民族服装博物馆等等。还有几家美术馆,藏品也十分丰富。我曾经在和平宫门外的花坛前体会过这里的宁静
与温馨·我被柔和的阳光笼罩,被成片的鲜花簇拥,被和平宫精美的建筑所打动,我长久地被这四周没有行人,并极少有车辆经过的和平环境陶醉。那蓝得望不到边的晴空,展开了东方人无限的思维,我突然领悟到,在这里设立国际法庭是一种大自然的启示,这的确是一个和平的发样地!
在海牙,观光者大都会去马德里游乐场,这是一处被人们称为“小人国”的缩微景观,园内建造有荷兰各地的模型,这些建筑均按1:25左右的比例制作,栩栩如生。该园自1952年落成以来,接待了数不清的观众,仅建成那年的4月至9月,观光客便达25万以上,并深得各界好评。而这里最具特色的是·“自治组织经营,由女王担任小人国的名誉市长,并从海牙市内选出几个孩童扮演辅导员和议员的角色,参加在园内开办的市议会大会。”小人国的收益,则作为儿童的福利基金和慈善捐款,更是获得了公众的普遍欢迎和好感。
对小人国,我的游兴不大,热衰的是去海牙看海。在海边,我们遇上一年一度的摩托车大赛,可惜,去迟了,没有看见比赛的过程,只看到许多从来也没有见过的高级摩托车。这些车的造型、设计、专业化的加工、变化万千的装饰风格,都使人眼花缭乱、思路大开,就连我这个从来没有对摩托车技生过兴趣的人也入了迷。难怪,这里有这样多的“摩星族”。据说比赛是在十分自由的情绪下进行,大赛也属民间性的活动,我甚至找不到主会场或是评比台之类的正规场所,总之,整个下午都是人山人海,群车斗雄,异彩纷呈。
而在海滩上,则又是另一番风光了。尽管太阳十足,可风却不小,气温也只有十来度。几乎看不见有人游泳,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人却已有不少:有的只穿一条象征性底裤;也有不怕冷的女性,开始早早暴露了上身;更多的则是小蕊,三五成群地在沙滩上嬉戏、挖坑、作塔、扮演“过家家”的角色,快乐无比。好些人牵着自己的宠物来溜海,这些长期被绳子套着的狗儿们在沙滩上四处撒欢。海岸沿线,几乎全成了露天和半露天的咖啡馆,把海岸线装饰得五彩续纷。那些喝咖啡、看海、晒太阳的人们,尽情地享受着阳光、海风和欧洲的美食,可真谓乐水、乐天、乐土了。个别咖啡馆,还有一些歌手在纵情放歌,引得对对情侣翩翩起舞。每逢此时,落座的人群与隔岸观火的游客总会一起同乐。看来,欧洲人比我们黄皮肤要浪漫和奔放得多!
我沿着长长的海岸线,踏着被潮水浸湿的沙滩,一直往前走。远处的水和天,已经融入在一种无穷无尽的蓝色苍穹之中。海水伴着阵阵凉风袭来,使人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清爽和振奋。不知为什么,一瞬间,又产生出一种难忘的惆怅,竟不由自主地念叨着:天地悠悠,人生几何?
然而,海牙的海滩是迷人的,那海滩远外的大海更令人心潮起落,似巨浪翻滚、升腾!
自行车王国的奇观
过去,我以为只有像中国这样的亚洲国家才盛行以自行车代步。不料在荷兰,才知道这里也是西欧自行车的王国。特别是在阿姆斯特丹,自行车是随处可见。据说,每人平均拥有两辆自行车,这真是一支庞大的自行车队伍。在大街小巷、河边和住宅区域,政府都设置有专门停放自行车的设施:各式各样简单而又适用的钢架,并划分出颇具匠心的小型车场。然而,人们却习惯乱停乱放,只要哪里方便,就停在哪里。于是沿着河岸的栏杆旁又形成了新的景观:用自行车组成了长长的车栏。好些人不习惯锁车,这对喜欢方便的人来说成了好事,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用别人的车,当然,用完后也就随意停放。如此一来,有不少人急用车时,便只好一环一环的错位。尽管这种行为属于偷窃,可始终没有人坚持要把“借车”的人抓走,好像这是小题大作。再说,日子一长,相互似乎都有可能在急时“用”过别人的车。为了解决矛盾,索兴多买一、二辆车,大概咀为这样便会因为数量的充足,会减少用时的麻烦。但到后来,家家都多买车,可依旧不够用。甚至每人平均两辆车还是周转不开,真是越有越不方便。
有的人开始细心起来,除了用车锁来维护自己的方便外,还自制了各种各样的专用锁来加强控制,但结果并不理想,依然有“能工巧匠”,不费吹灰之力便让这些锁链中的天马任意腾空。我不理解为什么车这样多,还是要任意取拿?还不够用?这里的治安竟是如此糟糕?经过我仔细观察后才发觉,这里的治安并不算乱,也没有听说时常发生盗窃的事,只有在自行车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例外,所以乱拿自行车不被叫作偷。尽管人人对此也有些恼火,可终没有被列入公害,引起司法部门的重视,所以外来的旅游者竟然也仿效当地人自由用车!随意停放,真不知如此下去,何时方休?
其实,我没有理由为当地人担忧,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太随意,便没有人去爱护,自行车的损耗便越来越大,尽管这里的消费水平很高,可这与高消费是另一回事。特别是坏的自行车越来越多,已经破坏了城市的优美。起初,一些业余的雕塑爱好者把破旧的自行车组台陈列在草坪上或是沿河边,曾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好些人还为这现代化的杰作叫好。于是在城市的许多角落都堆起了废旧自行车,作各种现代雕塑。有的还将烂车悬挂在空中,吊在拴船的缆绳上,甚至还有彩色油漆喷制成立体绘画,更有甚者毫无道理的切断了行人的通道,大搞行为艺术。纵观这些古灵精怪的杰作,无论如何也难让人产生美感,甚至觉得是这些自行车的残骸破坏了阿姆斯特丹的宁静!
也许,这正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当代文明与超前思维,因为这种现象已经被当地人所接受,他们用什么样的目光来看待这一切,我不得而知,但至少我发现,经常有人清洁环境,却没有人去清理这些特殊的“垃圾”,哪怕是停在路边非常显眼的地方也没有人去管理。除非这坏车已经挡住了通行,便会被移动一下位置,然而也仅此而已。而那些精美的出版物、风光画册、导游指南中却总会辟有一定的篇幅来描绘这些街头“雕塑”,是赞美?还是提醒游人注意?还是唤起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我弄不明白,就像不懂印在画册上的这些洋文。
写完了这些文字,我突然觉得我很可关,竟会花这许多精力去评述别人的生活小事,这大概便是小文化人善于借题发挥的陋习……
宁静、温馨的鹿特
在去鹿特丹的路上,风光迷人。公路两旁几乎是一望无边的草地,无数牛群、马群自由地漫步在绿色的怀抱之中悠闲、和平,充满了牧歌似的韵味,使人产生了许多美好的退想。有许多零零星星的小房或是村落十分精巧地点缀在这绿色之中,这些建筑大多都是红色的屋顶,在各种变幻不同的绿色中特别引人注目,甚至使人也想在这片安宁、优雅的环境中当一名农夫,要不干脆变成一匹小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享受这大自然赋予的乐土。
鹿特丹,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港。这里的建筑十分特别,一幢幢造型各异的小洋楼使这座城市充满吸引力,不光是亚洲人来,欧洲本土的观光客也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极大的破坏,整个城市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可眼下却使人难以置信的流露出欧洲名城的风采。由于早年这里是海,是填海造就的陆地,所以这里不宜建造高层建筑,为了鸟瞰这美丽的城市,在岸边修建了高达18 5米的欧罗曼特塔供游人登临观光。这座塔是金属构件加工而成的,分三次电梯上升才能至塔顶。最高一层为围形的观光楼,楼可以自动作旋转形上升,使人有登太空船的感(先是密封,升高后再慢慢透光),透过脚下的玻璃孔,你可以清楚地看得见近200米下的建筑,使人惊叹不已。这座构思奇特的塔,展示了荷兰人的智慧与精湛的工程技术。
然而,鹿特丹最迷人的还是这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口园风光。尽管这座城市在货物运输上已超过纽约港成为国际大港,尽管世界上有不少的石油公司在这里设厂,造船业也十分发达,可它依旧保持着非常古朴的风貌。漫步河堤或者在绿荫滴翠的古道上踏青,休会感到大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如此的交融,你会体味到在喧嚣的工业时代这里依旧有一片宁静。即使休步入欧洲名店云集的林班街,休也会发现鹿特丹确实与众不同,这闻名欧洲的商业街没有规划机动车道,自然也禁止汽车出入,当你“在鸟语啁啾、以花朵装饰的橱窗前漫游,看妇人悠闲地推着婴儿车来来往往 ”这是何等的悠闲,这平和自然的气氛岂不让人神往?!据说世界各地所有“行人的天堂”,大多是仿效林班街而来。
鹿特丹人十分喜欢艺术,多伦音乐厅与博曼斯美术馆便是生动的例证。前者拥有全欧第一的现代化设备,有可以容纳2000多位观众的演奏大厅以及10间小会议室,在这里经常有古典音乐、爵士乐以及流行音乐的演奏,吸引了无数的乐迷,每当鹿特丹交响乐上演古典名曲时,更令听众振
奋不已。而后者,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里陈列的艺术品既多又好,特别是十五世纪以后的荷兰、德国、意大利、法国的绘画作品,像林布兰、梵谷、莫奈以及雕塑大师罗丹的手笔等等,鹿特丹人视这些精品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凡是来了客人,他们总会带休到这里来,并津津乐道地讲述这些引以为自豪的艺术品,如数家珍。
大概与鹿特丹人无拘无束的性格与他们崇尚大自然的心理有关,连布来多普动物园也是开放式的,我没有去过这被称为全欧最现代化的动物园,可我猜想,他们一定是用一种全新的概念与现代化的手段与动物作某种心灵的沟通,并力图去深化人与大自然与动物的生态平衡,这事业,是美好的,使人像是走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走进了一个没有邪恶与战争的明天。
水坝广场的遐想
水坝广场建筑在阿姆斯特丹的中心地带,与广场相邻的有王宫、新教堂、百货公司和几间古色古香的饭店。广场的正中,是一座高约22公尺的白色纪念塔——阵亡者纪念塔,这是为纪念二次大战阵亡将士所建筑的丰碑。广场很大,非常引人注目,据说铺砌广场用了近30万块小石头,可见工程之大。纪念塔呈圆形的柱体,下端有几尊巨大的人体雕塑,寓意和
平、进取,人物遣像很美,很有气势,富有大师的风采。
广场上,一年四季游人不断,观光客络绎不绝,这是阿姆斯特丹人的活动中心。每年夏季,一到星期三总会有不定期的木偶表演,为孩子们消夏增添乐趣。周末,露天的音乐会、方块舞活动又为广场营造出一派轻松与欢快。到了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市民们更是忙个不停,他们用圣诞树、彩灯装饰广场,让每一个角落都闪烁着幸福与希望之光。
荷兰是1945年5月4日才从德国纳粹的手中解脱出来,走向光明的。因此,荷兰政府把5月5日定为“独立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女王和首相都要到纪念塔献花,凭吊为独立而献身的烈士。说也奇怪,在这宽阔的广场上我没有遇见表演杂技的艺人和出售工艺品的小贩,那常绿的植物和各色的鲜花,把纪念塔周围装扮得一片圣洁。也有不少的人坐在或躺在用石头砌成的地上,观看人来人往的人流,享受蓝天、清风、阳光的爱抚。
不知为什么,望着这洁白的纪念塔,我竞想起阿姆斯特丹区内40余座博物馆、美术馆,想起了荷兰伟大的世纪画家林布兰和梵谷。
林布兰生于十七世纪,被世界公认为“描写心灵的画家”,他的旷世杰作《夜警》,至今享有巨大的声誉。可惜,当他在艺术上登峰造极时,却被世人冷漠,没有人理解他的艺术,更没有人给画家以帮助,到死也是孑然一身,那穷困潦倒的景象实难回首。可他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却十分丰富,光275件令人印象深刻的铜版画一项,便为荷兰的美术史增添了无比辉煌的一页。而另一位十八世纪的画家梵谷,重新燃起了历史的火炬,翻开了荷兰美术史的崭新篇章。梵谷当过画商、书店店员,甚至曾立志作一名牧师,可最终他选择了艺术,并成为世界上出类拔萃的“炽烈的画家”。他的早期作品,多为描绘劳动者、农民等下层人的悲惨生活,后期却转向风景和花卉的创作,他也喜欢画自画像,特别从1888年2月到以后的两年多时间内。这段时期他的创作达到了顶峰,先后创作了包括《向日葵》在内的二百多件精彩之作。可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精神异常,甚至用刮胡刀切下了自己的耳朵。到1890年,在一次外出写生时,这位艺术巨匠却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他戏剧性的一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天才和人类公认的艺术大师在他们艺术上获得成功的同时,却总有那么多不幸的遭遇伴随,甚至过早地夺去他们宝贵的生命,这太不公平了,上帝为什么总让那庸碌的小丑一生富贵?可一细想,能留下来的,能让人们世代仰慕的,又依旧是林布兰、梵谷和他们辉煌的杰作,这是荷兰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一
我一边回忆着大师们的历史,一边信步来到新教堂前的广场,我想在这里为这两位艺术大师祈祷,为他们的灵魂献上一个异国崇拜者心灵中的一朵小花,并期待在“林布兰之家”永远有郁金香怒放,期望在梵谷的墓地旁种满金色的向日葵,四季闪耀着灿烂之光!
冥想中,一群群鸽子飞到我的身旁,有的站在手上来讨食,很逗人喜爱。好些欧洲人干脆坐在地上喂鸽子,享受人与飞禽的心灵交流。有一对恋人,一直充满感情地坐在鸽群之中,与鸽儿们嬉戏。他们带来好多食品,非常有耐心地给鸽子们分食,一边喂鸽群,一边叨念着我听不懂的语言,好像是说·“别着急,别着急,每人都有份。”一边还爱抚地摸着鸽子的背,居然这些鸽子就一直围着他们转,不愿飞去。而他的未婚妻却坐在一边欣赏他的保护神,那目光中流露出深切而又热烈的爱恋。夕阳从教堂的顶端投下一抹金色的余光,把这对恋人以及天使般的鸽群造就成一幅善良、美好、和平的画卷。我被这雕塑般的造型感动了,无言地注视着这祥和的瞬间,竟忘记拍下一张值得记忆的照片。我想,要是林布兰、梵谷此时也与我同车,那么,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又会增添两幅稀世之作!
啊,美丽的阿姆斯特丹,迷人的水坝广场,你竟带给我如此丰富的遗想,使异乡的游子享受了那么富有诗意的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