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逸兴真扬 - 逸真画院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作者:核实中..2015-06-06 22:47:44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1/13)“逸兴真扬 - 逸真画院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2/13)王平

            (3/13)何加林

            (4/13)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13)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上海美术馆研究馆员)

            (6/13)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7/13)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8/13)陈瑞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9/13)王志纯(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10/13) 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11/13)裔萼(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12/13) 杨维民(美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13/13)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逸兴真扬—北京逸真画院国画作品展

          研讨会

          “逸兴真扬—北京逸真画院国画作品展”研讨会,于2015年6月5日下午3点在北京杏坛美术馆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王平、创研部副主任何加林主持。

          特邀国内当代权威艺术理论家:薛永年、尚辉、王志纯、朱万章、陈瑞林、杨维民、赵力忠、王镛、吴洪亮、裔萼。

          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当代审美理念,拓展艺术实践多种可能,通过对话与交流,展望逸真画院参展画家未来艺术发展之路。

          研讨会现场

          王平:今天的研讨会,是想让在座的各位看一下,因为各位都是见多识广的,也给展览把把脉。因为何加林老师是从中国美术学院出来的,所以此次展览20多个画家都是带有学院派的痕迹,他在整个教育当中贯彻的一个是延续文脉,再一个是在文脉的基础上创新,这个班总体上走的是传统创新的路子。何老师觉得写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能再次激发你对所学传统东西的认识。何老师带着我们去了青海的坎布拉、湖南的湘西,还有湖北的武当山,每年都有将近两次的写生,而且每一次的写生何老师跟大家都是一样的,现场和大家一起画,有时他画的比学生还多,大家共同去面对山川和自然。晚上是一张一张的评,每天晚上都要评到12点,最多的时候学生将近有40个。何老师是玩命地教,学生是拼命地学,这个过程中大家的收获很多,不仅是收获了作品,还有对艺术的投入和对学习的努力,这是他们人生当中非常难得的收获。这次的展览某种程度上也是何加林工作室的教学成果,今天把各位请来也是想让大家对这些年轻人多提提意见,有请何老师发言!

          何加林:首先感谢各位在百忙当中来看我们逸真画院的展览,我跟王平老师一起给两届的学员上课,我上技法课,王平上理论课,实际上我跟王平的理念是想把这些学员,培养成一种没有江湖习气,没有俗气的一个班。我们当时是想剔除时下不好的社会风气,要让他们来影响周围的人,因为教学这个东西是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不是说我今天教学出来了,明天就能出成果。希望各位专家能多提学术上的建议,多给他们一些建议,给他们一些方向,让他们选择自己道路的时候能够准确看清自己。我就说这些,谢谢!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水画到底要干什么?写生是目的吗?创作是干什么?跟人的心有关系,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画得以生存发展的真谛。我觉得实际是什么呢?我们认识中会出现一种误区,现在有一种是城市山水,就是搞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火明亮,就是画出最新的视觉感受来,现在就是如此。这个好不好?也还行,也反应了新的面貌,这就达到山水画的最高目的了吗?我会经常追问这个问题,钱学森跟美术杂志写过一封信,就是宣传他的山水画,山水城市的思想。你仔细读读他的信,加上他所有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就会发现,他是希望画上画的是我们理想的生活环境,是跟园林一样的概念,而且比皇家的颐和园还要好的生存环境,在那种生态下的生活就是他要改造和干预的生活,用美的思想,是不愿意在噪音和污染中感到满足,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生活的环境搞的更好一点呢?我想科学家他的这个想法很有道理。我们画家主要是把我们看到的更高的精神需要画出来。

          其实古人有古人的局限,每个时代的不同,不是说画画就要参加旅游团,而是要自己的精神和山水精神达到一种超越和满足。意识的提升,它是一种境界,这种认识,更符合山水画本身的需要。也是符合画家的需要,不要局限。更明显的讲,有的注重意境,有的注重构图,也有的注重水墨的语言,但同时也还都在,这个很明显,绝不是简单地照搬,都是企图把他消耗了,打碎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体现出大家的创造的激情,还有创造的意识。所以每个人不同的程度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接着我就具体来讲,我觉得有几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探讨,一个是我们实际到大自然里面去,我们去画画,怎么能够使我们感动?大家去过,我没有去过,我们纯粹是在书斋里头,你不写生怎么能研究人家的写生呢?我们的画不管是散漫的也好,还是强烈的也好,就是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不是你注入的感想要强化之后再散开,而是要伸进去,这是一个建议,我也建议各位同学要认真在看何老师画画,这个毛笔也讲笔势,你一笔下来之后,这个连贯也出现了变化,这样画画的时候会驾驭的更好。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上海美术馆研究馆员):总体来上讲,逸真画院的作品展是我看到的,在国家画院和导师制的研究生班当中,水准比较高、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整齐的展览。应该说,我一般回绝看这样展览的原因,是因为很多班浮躁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很多学员借着到北京来学习的机会,实际上是跟老师来拉关系的,而且以各地画院的院长和在各地知名的艺术家居多。今天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首先是我们这20多位学员,是真诚地探索中国画,也是把对山水画的这样一种本质呈现在画面上。

          20世纪的中国画和人物画使我们特别的注重对山水画的写生。就在昨天,我在中国美术馆的一楼展  20世纪的中国画和人物画使我们特别的注重对山水画的写生。就在昨天,我在中国美术馆的一楼展厅里看到了去太行山写生的大师名家的作品,但是看了以后,说句实话,我是美协的,不是说这个活动做的不好,这个活动做的挺好的,至少让我们的画家去体验不太好画的太行山,除了浮躁以外,真正对山水画的理解不够,或者说我们经过对西方绘画的学习后,对山水画的精神理解过于肤浅了,我个人认为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西方人不管他现在发展到多么发达的程度,但是很多人是相信宗教的,他也可以不相信,但他有宗教的情怀,宗教的作用是在你遇到波折,遇到了困难,遇到了富贵的时候,让你得到一种诚心,中国人没有。中国有山水画,山水画起的作用就是一个审美宗教的作用,让你的灵魂有起居的地方,我们画山水画不是画实在的山水,而是画一个精神的山水,就是文人要在闭目中寄托自己的精神和灵感,这点我们今天的山水画家体会的尤其不够。经过100多年以后,我们写实的山水做过了,现在构成的山水也做过了,我们今天的山水缺少什么,没有灵魂不知道画的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何加林一再告诉大家要来探索艺术,实际上是要把社会上流行的浮华、浮躁的风气剔除掉,你要和山水对话,要和自然对话,当然更重要是通过山水和自然,和你的精神对话,这样你的山水画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本源!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何加林和王平的辅导下,他们学员的作品展览是比较成功的。今天参观了这个展览,我也感到耳目一新,跟一般的山水画展的感受不一样,这个展览让我感受到了青年画家的朝气,但我觉得有两点是需要我们学员继续学习的,一个是修养,一个是个性。何加林他的修养是比较全面的,在山水画、文学修养、哲学修养上面,他写的山水气质非常有深度,现在很多画家也写了一些理论文章,但写的很玄虚,并没有真正透彻地了解。而何加林他对老庄哲学,特别是唯美的这种观念把握的比较深刻,也分析的很细致。

          要让我们的绘画,或者说所有的艺术有现代感,我觉得要强化个性,简化形式,我们这些学员的作品个性的不够强烈,跟别人的距离不是一两天造成的,所以要不断地加强,至少在你比较成功的作品上要总结经验,把你的个性特色强化。还有一点,我提醒大家要注意简化形式,不是说要简单,而是要单纯。我看有的学员的作品构图并不简单,但是整个的结构、虚实和色调处理都比较单纯,这个给人的感觉就很清新,效果感强,你要是特别的烦琐,尤其是你不会虚实的处理,有些不必要的细节,你夸张的特别过分,就会让人感觉杂乱无章,越烦琐越没有个性,越简洁个性越鲜明,确实是这样的。你的作品越单纯给人的印象越深,越容易记住你,你要是缺少这种简洁的追求,你就不能达到个性鲜明的表现。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学员在修养、个性上可以继续努力,成为一个修养深厚而且个性鲜明的画家,争取再过几年,我们再办展览的时候,在精神上和技法上都能提高一个档次,使我们逸真画院能够在中国的画坛上,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何加林是从杭州过来的,有中国传统的笔墨,他很注重文化,特别讲究写,我从这个展览中看到的更突出的不是写,而是画,是强调了绘画性,这个绘画里面应该是有很重要的地位,否则你就不要叫绘画了,你就叫写画算了,我为什么要说这个绘画呢?还是在适当的时候,要注重它的绘画性,现在有一些人,就是可能过分地强调了一些书写,而脱离了绘画的画,实际上对绘画并不是完全好的,增加书写性对绘画的发展是有助的,但是不能过了,不能够反客为主,主还是画,还是要强调他的绘画性,从这个展览里面我看到了这一点,在强调这点上大家是做出了努力,这种绘画性不完全是传统古代的绘画性,里面探索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

          简单来说这些年我们的美术作品看重什么?看重的是拍卖、礼品、收藏,而把最大的一块东西扔掉了,就是艺术消费,我们不要小看它。我在好几次研讨会上呼吁,要进入家庭,进入老百姓的客厅,这是一个很大块的市场。我们不要抱怨有些人的欣赏水平很低,几十块钱买一张如何如何的,这个位置我们不占领,别人肯定要占领。就是希望我们的画家能放下身段,把画幅画小一点,占领这一块,过去市场上的画有扇面、斗方、手卷等等,现在我们的扇面仅仅是一个形式,还有谁用扇子,还有谁真正画扇子,所以我们要重视。我们民办的画院要生存,存在一天就有一天的开支和消费,为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也要通过我们的艺术作品真正的艺术民间,提高老百姓的艺术审美,我们应该关注这一块,把眼睛放低,不要完全看拍卖行,要让我们的作品完完全全的进入家庭。最后说一点,祝咱们的画院越办越好。

          陈瑞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创作新的中国画,无非就是两个路子,一个就是守成一个是创新,其实这两个路子中间不是我们想象的水火不容,所以我总觉得我们受阶级斗争那个观念的影响太深了,什么东西都一分为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守成与创新为什么不能称兄道弟?黑和白,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白就没有黑,何况还有灰色在里面,一说到现代就要抛弃传统,这是不可能的事,现在有了传统,传统中有现代,它更多的是倾向于创新。你们更多是倾向于传统,从传统的笔墨出发来发展新中国画,我觉得都非常好。路径不同,殊途同归,都是很好的事。我看到了你们这个展览,我就感觉到何加林带着学生是创造新中国画的成果和路径,未来的希望就寄托在通过不同的路径和不断地努力探索之中。

          我有一点建议,对不对你们可以参考。你们太多注重趣味和笔墨形式了。当时因为我们受传播的教育,唯美主义不是一个好东西,我们那时候是一个贬词,我觉得不能够唯美,力求当然是美,但是美有不同的看法,你是守,这个东西都可以考虑。但是,艺术不是唯美的东西,艺术还有比美更深刻的东西,更高层的东西。

          整体的南方中国画笔墨的功夫是很好,但是小情小趣,扭捏作态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南派有南派山水的优势,比如说笔墨中锋;北派的山水画厚重结实,但有时候特死,特堵。何加林来北京的前因后果不太知道,我觉得他的路子是很值得一观的,是研究生,我觉得还是蛮好的,南人北相也好,北人南相也好,我觉得江南的中国画,特别是以这种过渡的强调笔墨形式和趣味的,特别是显示一种小女子姿态,这个要考虑一下。

          最后,玩笔墨、玩趣味,希望你玩的另类一些,就像玉一样,光辉在玉的里面,将来你们到了一定时候了,笔墨的形式趣味玩的不错了,都能像玉一样,我们中国人都强调玉之美,是内在的,温润之美,而不是张牙舞爪的,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的传承、发展、教学和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有一个过程。当代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是很长的,有多长呢?可能跟生命的长度是一样的。咱们这批学员实际上学习的时间是很短的,也是很浅的,但是方向对了,我觉得就成功了。逸真画院是一个很有生气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从这儿可以看出何加林的教学很开放,每个人学的点都不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面貌,有自己传承的点。所以看完整个展览之后,我觉得非常的丰富,每个人深入的点都不一样,有的是从笔墨的语言入手,有的是从他整个的形式结构、意境和对自然对象的概括入手,有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把握入手,方方面面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有自己不同的着力点。我刚才跟一个学员讲,我觉得现在的层次是导师、自然、传统和文化是混在一起的,甚至有的是借导师的眼光和语言在观察的,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学习的过程各有特点,有的可以从语言学习,有的可以远离导师的语言,可以借鉴和融合导师的东西,所以整个的这个阶段,我觉得要以导师的学术思想和艺术的实践为目标和榜样,学着借鉴导师的办法去观察自然,再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传达自己的感受。在下一个大的阶段,可能就逐步要摆脱导师,你必须得离开他,这时候就剩下造化和“我”,这时离导师越远越好。这时内在的因素要从画的表面来说,例如语言、痕迹、形式结构、笔墨和面貌,这个阶段是造化的过程,要特别重视自己对造对造化独特的感受,这也是我对造化的感受。

          再一个阶段,我觉得就剩下“我”了,就是造化与“我”融为一体,就是以“我”来表现,无所谓像与不像,是写实还是写意,无所谓对和错,跨出来就可以了,这是艺术最高的境界,也是通过漫长的过程,长期的修炼之后才能达到的一个境界。从目前学员各自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大家都还在这个阶段中,都还在吸收、学习的一些方法,从内到外都在吸收、融合、借鉴,但是在这个大的过程里,没有一并之法,肯定是有各有各的着力点,各有各的发挥突破点,我觉得从这20多位学员的展览作品来看都还行,都挺好的,没有特别板的,特别僵的,感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

          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这次展览很多画家的作品都是第一次看到,很多是生面孔,第一次看到的认识也不同,我谈谈自己的四点体会。

          第一个是清新,体现出传统山水画创作的一种模式。

          第二个感觉是这批作品的整体格调不低,绘画当中最难的是低调,是灵秀之气,大多数作品是唯美的,是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

          第三个是个性比较鲜明,就是画家对于山水画、对于自然造化的理解,或者是对笔墨的结构,有一种沉静的感觉。很多师生展展出的作品,好像是同一个模式中到出来的,有些都是何加林老师的学生,但是作品没有千篇一律,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同时也体现出何加林老师的一种教学理念,应该说是他教学理念的延伸。

          第四点,这些山水画家,他们从学的时间很短,刚才跟大家一起看展览的时候有同学讲到,有的画家只从事过一两年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写生和创作的时间都非常的短,很多是处于上升期,年龄也比较小,可能是70后、80后,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是缺少一种深度,有的可能是在重复别人,有的还是在重复自己,有的人是灵秀就余阳刚不足,还有一种是注重内容,这是笔墨阶段的现象,也反应出了何加林工作室阶段性的成果,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如果假以时日的话,当中的很多人将会成为山水画大师。这是我的一点感想,谢谢!

          裔萼(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今天看了何加林的师生展,我觉得非常令人佩服,这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展,老师是专家,学生是真学,这种情况在当代这么浮躁的一个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这样的一个画院,年轻的艺术家在山水画的探索和创作当中,有着怎样的意义?我想20世纪以来,大家都知道,整个中国画的发展就是一个大众化的进程。我们是从文化批判开始,也是时代的潮流,与现实有密切的关系,人物画开始振兴,山水画因为在反应现实方面有它薄弱的地方,曾经一度的很衰弱。80年代以后,我们的山水画开始了新的探索和振兴。我觉得对艺术品的追求,是对写实水墨的一个很大的反驳,何老师这点抓的非常好,对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反思,是整个社会的思考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山水画真是由于它的这种超越性,它的理想化的、诗意的表达,或者对我们安顿心灵精神家园的表现,是它最最可贵的。所以‘王平说近些年山水画的发展,有变异,精神是今天的山水画家要抓住的,这是何加林老师为首的。’逸真画院的理想和艺术追求,在当今的画坛非常重要,我预祝逸真画院和何加林老师在未来能呈现更好的作品,给我们带来更多安顿精神家园的作品,给我们以抚慰,谢谢。

          杨维民(美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刚才大家更多的谈到了何加林组织了这个教学班,他不要求学生从形式上追求一种统一性,他要求的是差异。我刚才也跟何老师在聊,最短的学生是一年,大家尽量是在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是我有了一个体会,看了大家的画之后,何老师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这几年在教学中,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建树,跟随何老师的学生他不要求你像他,要求你传递你的,是求新求变求异,要走出去。但是我觉得,跟老师学习是接手前人、传统,老师和他人优秀的元素。创作是一个逐渐的消解前任的影子,这个过程很长,一年肯定不行,老师的大方向是对的,按照传统的说,打进去了何家样,他最后走出了何加林风,这个理念一定要研究何加林老师,他画画一气呵成的过程中,你看到笔墨的走势,除了这个以外,你自己只有把他所有的作品细细揣摩,另外他的创作思想要在你作品里面。只要你学进去了,你无形能带出来,别人能看出你是何加林的学生,但是那个应该是精神,或者是笔法技法上的改变,不是形似神不似的东西,也追求那种气韵。你们来到了北京,不仅接受何老师的影响,大家看的展览也多,也可以学习他人,这个学的过程里面不要简单地拿来,首先要把老师最精髓的东西要揣摩下去,这个就够你消化了。一定要通过这个学习,老师没有过多的要求你跟他形似,要画成何家样,但是我觉得一个高徒,既要秉承老师精髓的东西,但是又有自己的新招式,这是一个成功的学生。

          何加林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他与传统的中国画的那种学思术是不一样的,有新的套路,这种环境下是幸福的,但是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清醒,你不仅要做一个聪明的学生,也要秉承老师的智慧。人聪明并不大,智慧才为大。之所以何加林要把王平拉进来,就是希望王博士给大家更高的,更宽的理论指导,这里面大家要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和真正心。我当然也看到了,我们这个集体,包括我很难看到的高研班,画院,这么有序安安静静在听课,这是大家有这么好的老师有今天这么好的时代,和大家的努力、奋斗的结果。逸真画院绝对可以培养出一批在中国南北,有一种清新的,就像薛老师那种新的山水样式的艺术家队伍。谢谢,也谢谢王平和何加林!

          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逸真画院,原来是一个高研班,现在是一个新成立的画院,他的组织构成是50后到80后都有,各位跟何老师一个系统的学习,就是带着一种学问基础和绘画能力来的,对短期的学习有一个效果。我今天看各位的作品,这个展览的整体的气质非常的完整,大家画画的时候,还是要有一点认真完成作业的感觉,这是我的个人感觉。刚才尚辉主编说,从二楼看到一楼,会有小小的落差,我们只看一楼作品就有很大的满足感。包括去学习这件事情,学的互相理解也有差异,而楼上写生作品我个人更喜欢。学习的内涵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今天的展览我更愿意看成是何老师的教学成果展。因为这是一个学习成果的表现,不是各位自我性情的释放,比如说三年五年以后,再次看到逸真画院的院展,便是各位释放性情的展览。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评论人也要把画画好,这样跟人家也能有一个更深入的交流,谢谢各位!

          王平:何加林老师也在讲,希望过几年逸真画院再展出的时候,能再上一个台阶,今天是给大家一些鼓励,要化为自己接下来的动力,也是希望你们能够吸取老师们提出一些意见,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把好的坚持下来,今天老师们的把脉是给大家一个信心,今天的研讨会已经开了好几个小时,老师们一直陪我们,真的非常感谢。因为今天的研讨会既涉及到我们画家的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特点,特别是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些作品中的清秀也好,清雅也好等等,同时也提出很多的问题和一些建议是需要大家去消化的,特别是在我们的作品当中,存在的一些还不够厚重,不够苍茫,涉及到一些境界方面的问题,气质培养更多的是需要读书,读书可以转化人的气质,今天为什么要让这些理论家来讲,其实也是希望他们通过见一些大家的气质,来转化我们的气质,这是需要我们大家能够领会的,同时我也觉得何加林老师工作室的教学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在北京更多的高研班学生是来认识人,交交朋友的,真正用心画画的不是很多,甚至导致了中国美术馆都不让师生展进馆。我觉得我们做这样的一个展览,有这样的一个成就更不容易。我觉得真的是因为何老师,以前讲一个老师可以影响一群人,这个老师在自己的各个方面都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我觉得何老师把大家聚在一起,真的是以一种做学问的心态在搞艺术,大家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艺术的语言,学习的精神,坚持的精神!我们最后请何加林老师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大家欢迎!

          何加林:说心里话,我们国家画院的班,是让我和他们结下了缘,他们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影响,有些画的很不错了,他们到逸真画院来,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在来北京之前,社会上也疯传,好像说跟谁学的时候画价是多少,这个导师名气大,学生也出名了,我对这样的方式非常的反感,因为我觉得学生就是要单纯一些,好好学习,老师教学生也要单纯一些,好好地把真学传下去,国家画院的导师们都是在用心的带学生,学生也很认真地在学。我在第一天的课程上就讲,你要想在我这儿出名,赚钱,你们就不要来学了,你们要学,我就教你们山水画,教你们怎么做人。

          做这个展览目的是想用这样一种形式,用他们这个展览来洗清时下不好的风气,时下一些画展,完全是为了名和利来做,用一种习惯性的概念去画画。这个展览当时有些同学画的不是太理想,确实是我逼的他们必须要重画,他们非常认真地把这个画完成了。但是更重要的,我觉得在教学当中我跟王平经常在交流,我们学员的气质要转换,他们画的风格才会有品格。现在年轻人追求的画风很容易,很多学员学过西画,学过各种各样的绘画的风格,各种的门类都可以融进来。我觉得如果不读书,不在这个方面下功夫,你画出来的东西,厚度也不够。王平也经常给他们上课,写文章,把文章教上来,逐步让逸真画院这些画家开始以读书养人,然后在以读书去养画,所以这个展览最后呈现出来的画就是不俗,如果俗的话就不敢拿出来献丑了,所以这样的一个要求,我觉得初步达成了。大家还有许多的问题,作品挂出来当天我就感觉到了,今天在座的理论家都看到的,说的非常的中肯,好在是我们这些学员都是在认真想学习,我也在北京看了很多的画展,也参加了很多的理论研讨会,就是说我们旁边的作者,大部分都跑掉了,我们这里的学员今天都很认真地做笔录,他们是把你们的意见真正放在心里,要去努力调整,自己去理解、深化,最后转化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去,这样一个风气实际上是值得推广的。所以我就想,这样的一个展览,只是他们的一个开始,因为从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来讲,有些跟我同龄,有些比我大一些,未来的艺术道路很长,但是在我们学习的阶段,都是你人生成长的阶段。

          我们想用读书是转化气质的,画画也是转化气质的,如果我们的气质不发生变化,我们的人还是那么的俗,我们的作品也就无法改变。所以我觉得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现在都是画家了,逸真画院的画师,还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多吸收营养,拓展视野,可以在世界各地去审美,去观赏,去热爱生活。用我们的这只笔把我们真实的感受,把它展现在我们的作品里。只有这样,我们有了新的起点、新的作品展现出来的时候,不要让我们在座的理论家说你们的作品是这么的表面、没有厚度、简单的唯美。我建议逸真画院的画家,对各位能在百忙当中参加我们的研讨会,为我们提出这么多宝贵意见的老师们给予掌声!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6(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