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中国美术名家:走进萧阳的艺术世界

        作者:文泊月、颛孙恩扬2020-08-19 09:24:35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简介】

          萧阳,安徽萧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西部画院秘书长、淮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美院特聘教授、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家、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近年来出版印行有《萧阳山水画集》、《水墨澄观集·萧阳》、《当代青年国画家作品集·萧阳卷》《湖山清远·萧阳山水小品集》、《水墨澄观·萧阳书画集》、《萧阳·丁酉集》、《萧阳水墨山水集》等。书画作品文字发表《中国书画报》、《鉴藏》、《美术观察》、《书与画》等报刊,近年来于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和参加大型国展。作品曾为首都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广东美术馆、扬州八怪纪念馆、山东齐鲁美术馆、李苦禅纪念馆、内蒙民族美术馆等机构和私人收藏。“境界因心”萧阳书画作品展(2010/江苏·徐州),“水墨澄观”书画名家三人展(2011/江苏·扬州),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国画作品《江南曲》入选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书法作品入展“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2016年澄鉴和光—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新加坡·文化艺术中心),2017年“水墨澄观”丁酉四人书画展(安徽·宿州博物馆),国画作品《五云山高》入选“翰墨青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中国美协),国画作品《天门禅院》入选2018年“多彩郑州”·第五届全国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国美协),国画作品《青山依旧》入选第九届“民族百花奖”· 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并获银奖(中国美协),国画作品《锦墨涵秋》入选2019“新时代、新意象”·首届全国山水画双年展(中国美协)。




          萧疏淡雅  高逸天真

          ——萧阳山水画品读

          文泊月


          有名家论曰:从绘画本体论,萧阳颇得文人画萧疏淡雅的意境,传递的是高逸天真的情怀,其作品构图作平远和深远,造境上讲究虚实相生。以书入画,以画载道,对于一树一石、一草一木的勾勒能够充分表现出笔墨语言的自立和自觉,同时有意识地通过墨色的渲染变化追求大千物象的气韵、气象和神采。



          读萧阳山水画,首先感受到的是其“以书入画、以画载道”的笔墨追求。李苦禅曾言:“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书写是中国画的根本属性,它对绘画的取舍和提炼物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萧阳的书法用笔渗入山水画中,笔力劲健洒脱,刚柔相济,点线皴擦间蕴含着力度美、韵律美和书写美。中国画尤重以书入画的笔墨追求,笔墨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离开了这个基础去涂抹,虽也可能是艺术,但已不是中国画。纵观中国绘画史,举凡大画家莫不是大书家。远如宋之米芾,元之赵孟頫、倪瓒,明之文征明、董其昌、青藤、白阳,清之郑板桥、金农。近百年的画坛大家亦沿袭了以书入画的传统。吴昌硕将石鼓文的金石气导入其花卉,张大千的魏碑行书使他的绘画用笔如铁线银钩,齐白石将书法中的纵横大气引入到大写意花鸟中,徐悲鸿对碑隶的精研使他的写意骏马笔墨奔放而灵动,潘天寿的高超书法使其绘画笔力千钧、力能扛鼎,李可染的“酱当体”书法成就了“李家山水”的厚重博大,陆俨少独创的“勾云法”则得益于其书法的行云流水。



          读萧阳山水画,同时感受到的是其“以古为镜、以自然为师”的意境营造。品味萧阳山水画的古风雅韵,亦同时品味到新生活和新山水的灿烂。在黄宾虹的画学篇中,屡屡提及画法中“古法”的概念,宾虹翁以他丰富渊博的金石与史学修养,对金石之学与画法的内在关联等等,作了具体而入微的体认与总结。其画学观点,记述着一位学者型书画家的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萧阳以古为镜,以自然为师,其艺术视野超越笔墨桎梏,笔随心动,以手写心。潜心探索笔墨新意,注重意境营造,是萧阳山水画创作的执着追求,它包含了作者的“情”和“意”,其情主要是源于作者登山临水时的“触景生情”或写胸中之逸气时的激情,而“意”则是“迁想妙得”之审美修养的积淀和人生感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绘的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物化的情感,故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感人意境。



          读萧阳山水画,还能深度感受到的是其“高逸天真、心与山川相合”的山水情怀。山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老子的《道德经》多次出现“天地”“自然”“万物”等字眼,庄子更不用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古人对山水的挚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和书画艺术的创作。在中国画中,山水画独树一帜,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被古今文人、书画家引为知己,借以言志、明心、寄情、悟道。画家在创作中更懂得从山水中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将心灵诗意地栖居于山水田园中。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是最为动人的乐章和美不胜收的境界。山水,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也丰富了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它是中国文人、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它甚至就是古今文人、艺术家的生命。让心与山川相合的山水情怀是一种心灵的畅游,一种醇厚的文化享受,更是文人、书画家的精神寄托。



          境界因心,文章物化

          ——观萧阳的山水画

          颛孙恩扬/文


          诸多词语,独拈“境界因心,文章物化”一联,其实是有些考虑,前一句佛家气息,后一联又是庄子味道,暂且应了时下混搭风尚。这描述了萧阳君予我的第一印象,并作为萧阳君山水画微妙意思的语言传达。但我最初想出这联词语却是序文写到快结束时瞬间蹦出,当时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好题目结文。

          “境界”与“文章”,都是可感知的感性化存在,佛家的意思是“诸法唯识”而幻森罗世界,所以唐人诗论“境界”一词,曰情境、物境、意境。书画作品也可成为可感知“境界”,书画“境界”因心识活动而彰。“物化”则是庄周味道,自然文章,林林总总,譬如梦蝶,譬之物化,书画如痴如梦,幻若天成文章,妙通玄机。



          中国书画之微妙意趣正在于此。

          初次结识萧阳,觉得他沉默寡言,无浮夸言语,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君子相,此或许是多年磨砺及画山水所养成的性格,但我想这就是如山水无言之境界了。感觉他本然就是山水家,而契合那种点滴苍茫,清雅浑朴的山水风格。



          但凡痴爱绘画,把艺术追求融到血液中的艺术家,都会在相貌神态上渐有所体现。也许,真正的艺术家画的就是他自己,执着信念将他渐渐成为自己的一幅画。历史上甚至有李公麟、赵孟頫痴迷骏马图而化成马的怪诞传奇,但中国绘画痴绝之处更在于深入物理,他我具化的神奇。北宋有易元结入深山寻猿,包鼎酒酣行卧时画虎,山水家多隐迹烟云,肥遯山林,为的或许就是那一段痴绝传奇。所以,太行之与荆浩,终南之与范宽,富春之与子久,太湖之与倪瓒,黄山之与弘仁⋯⋯为山河立传,为天地立心,山水境界因心而彰,自然文章物化而神,这就是中国山水画艺术传统最大的传奇。



          山水艺术的审美独立性是在文人强调独立意志与自由性灵的情况下渐渐确立,先是魏晋六朝的山水诗,然后滋润唐宋以来的山水画,从而渐渐形成明清以降文人笔墨的符号化总结。对于山水家来讲,山水就是襟怀,是吟咏,是泼墨,是对于自然宇宙的真实情感鉴照。



          西人苏珊·朗格曾论述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就中国山水艺术而言,情感与生命力的投射形成笔墨形式语言的内在张力,真正的山水画应该首先在笔墨审美上具有这种感染力。其实王国维早讲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笔墨语言程式也是一种“情语”,语言形式是千百年的灵智创造,渐渐形成缤纷独特的艺术化的第二自然,这就需要艺术家不仅在自然中感悟,还要贯注笔墨语言形式以磅沛生命力与真实情感。因此,艺术家首要“诚”。现当代山水家应该走出程式固囿而回到自我心灵的真实表达,以“情语”入笔墨而拥抱自然,从而成就其艺术品格。



          萧阳在这一方面有明确的自我追求目标,他为了寻求鲜活的笔墨语言而游历大江南北,千里万里,西北、皖南、太行、燕山,乃至平远山村小景都成为他泼墨的源泉。我感动于他的这一大批山水写生,也共鸣于他在鉴照山水过程中的心灵体验与情感诉求,他是真正把自我放逐到山水间的艺术家。假如世间太过于烦嚣,那就在自然中放纵自己,如孩童一样奔跑,因为人类所有的文化创造,都是自然滋养的结晶,对自然山水应该以敬仰之心,而山水的静穆与庄严值得艺术家去赞颂写照。说句实话,我不是特别欣赏有些玩弄笔墨的山水画,把山水画成一种不真诚的游戏状态,不幸的是现在有许多山水画家正是这么做。而萧阳的个性与追求则让人从画作中感受到一种来自自然的伟大情感,他是在自然中放纵自己的真正山水家。



          深秋之太行,西风萧杀,巨壑空鸣,山泉高瘦,枝桠划云。虽然是写生笔墨,却是一种真情实感,景语即是情语,有此当时之体验,才有笔墨之苍茫趣味。他的这一批太行秋日水墨写生册页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观之仿若我又回到了曾经的太行洪谷。



          他还有相当数量的南方烟云山水写生,氤氲点滴的水墨晕章又是他作品中的另一种面目,这让我们看到他的绘画中萧散性灵的一面,灵透活泼。有些小品画直入境界,随笔点染而成,不费妆饰。在讲程式,讲法则的同时,更要直指心灵自然,讲求本真性灵,合如石涛所说“入拙聪明死”。米芾及历代文人论山水曾以“烟云”为上,其实“烟云”有无变幻正是文人性灵超越物质固囿之流动活体意象。云蒸霞蔚,磐石腾空,动静、虚实、燥湿、黑白、清浊、轻重------相辅相成,从而成就心灵观照下的情语自然,成就文人笔墨情化之第二自然,乃至董其昌所谓“山水不如画”。笔墨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正在于绘画有自然之外的情感诉求与心灵创造,因此,山水写生之重要在对自然的模仿中蕴含有山水家赤子之心。在当代社会,萧阳能坚持深入乡间野村,游历大山巨壑,并能化情感于景语,难能可贵,这种可贵素养正是他绘画风格进展的鲜活张力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生游历是萧阳山水画笔墨的一大活源,而读书与修性则成为萧阳山水的另一大活源。如果仅仅从自然走到自然,则笔墨虽然活泼但易流于野,所谓质胜文则野,山水画笔墨往往缺少一种温润华章。所以,画外之读书与修性就成为山水笔墨的文章之源,先贤也一直告诫功夫在画外,读书为画者必要之修养。勤于思考,温柔敦厚是萧阳的品质,阅读历代经典、书画史籍等成为他的日课,谈论中知道他于儒、释、道传统学术皆有所钟,澡雪精神,而他的文笔皆透露出山水家内心的修性消息,一些文字随笔小品感悟自然,也况味人生,清新而自然。



          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萧阳临池不辍的书法功夫,书法修养锤炼了山水笔墨的内在筋骨。这一切都使萧阳的山水画成为传统文化鉴照下的心灵创造,在萧阳的绘画中,形式语言以古代文人画笔墨为归,画面物象选择一些具有特殊文化意味的符号。于是烟云、秀林、峻岭、流泉等氤氲自然景观与断桥、塔影、茅蓬、角亭这些人文景观相映成彰,凑合形成一种文化意味的山水符号。萧阳的山水画因此在自然与文化理想、物境与情境、法度定则与化机游戏之间找到自我面貌,找到忠实于自我心灵的艺术表达方式。



          我们在观看经典时,常常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鲜活生命力,历千古而不老,每一次展卷都是一次新鲜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其奥秘也正在于真正的艺术家每一次的运笔施墨必然是自我生命力的灌注,是自我精神的张扬。因此,山水画笔墨的鲜活感来自作者的心灵投射,所传递给观者的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对于山水家来说,每一幅画都将成为自我精神的映射,而非关名利技巧云云。山水画中茅亭宴坐,疏林经行,净庭信步配景下的高士形象实际可以说是萧阳的自化,也可以说这是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理想存在,因而虽然看似平静的水墨,实则充满理想的无穷延展和内在的情感张力。



          笔墨一道,同乎性情。这些方面成就了萧阳山水画之平和、静穆、朴素而又旷远的审美品格,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倾诉方式,仿若山水间奔跑的孩子。



          从笔墨语言上来讲,萧阳山水画有传统之厚积,也有自我之独得,积墨、泼墨乃至泼彩等皆能应机随化。虽然在一些图示构成上偶尔有他者痕迹,但并不影响他的山水画之独立精神,我们依然感受到意气喷薄的艺术冲动,感受到艺术情感爆发力和笔墨张力,这就是他山水画笔墨的潜在活力。



          由于同在北京,彼此谈艺的机会多了起来,我也渐渐地了解萧阳的绘画,能细细品味他的山水笔墨情味而写一写自己对他的印象。从多年的艺术经历来讲,看得出萧阳君是一位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行者,是一位“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忠实于自我者”之真正山水家,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内在品质与执着信念必将使他成为一位卓越山水家。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91(s)   10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