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书为法道 勤为道 直将诗境入画境——品陶洪君的书画艺术

        作者:千澜2015-03-28 09:23:48 来源:印象中国网

            (1/5)

            (2/5)

            (3/5)

            (4/5)

            (5/5)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学重在情与意,情当境而发。这里他谈的是写诗的一种境界。作为一个爱诗、写诗的人,我理解钱先生的意思就是:诗歌是讲究“在场”的,如没有在这个“境”里,作出的诗就是无病呻吟。诗如此,画亦如此。一个书画家,他有什么样的人生,就会画出什么样的画,画格与人“格”有关,人“格”的高下就是画格的高下。在我国古代,诗书画是同宗同源的,都是情和意的载体。大画家吴冠中先生说“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说诗、书、画均为一种传情达意的符号或者说是工具,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在这篇文字里,我就以一个诗歌创作者的视角,谈谈我读所到的陶洪君先生书画艺术中体现的诗境、诗情和诗意。



          陶洪君近照


          陶洪君是个真正的艺术家。看过他的书画的人,会觉得他的书法和绘画完全没有学院派那种泥古不化的气息,也就是说他的书画都充满了灵动不拘的创造性和恬淡简远的品质。我想这除了他长期以来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之外,主要还得益于他清简相尚,空旷为怀的精神气质和游心于艺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一个艺术家身上难能可贵的东西。也正是这种自由的、潇散的气质,造就了他的艺术格调。这里,我先谈谈陶洪君的画。

          陶洪君先生的国画创作根治于他的生活积淀和全面修养,他从基层走来,当过教师,记者、杂志社总编,擅摄影,精书法,工诗词,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历史文化基础,多年基层工作的努力和探索磨练,使他修养出稳健扎实的作风和深邃含蓄的性格特质,这既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中,也表现在他的书画创作实践中。他的国画创作贯穿了一条传统文人画的轨迹。他的国画创作以山水为主,选材上也多以常境入画,但他时时能从平淡中发掘趣味,从所处环境中发现大美,从传统中画出新意,引申出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变化的理趣和态度,是思想、情感和心性的自然流泻。



          陶洪君书法作品


          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孔子在这里主要是说做人和个人修为,用到艺术领域、书画领域同样很恰当。陶洪君的画应该说是一种文质彬彬的较好代表,在他的画中,你绝对看不到那种质胜于文的粗野、粗俗和粗放,那种厚重当中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文雅;也看不到那种文胜于质的浮华,那种文雅里又处处体现着底蕴的厚重和质朴。可以说他的质朴和文饰比例很恰当,他的画把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处理得很得体,当然也不是说就是各百分之五十,他会根据绘画题材和主题的不同,以执两用中为原则,有时候厚重古朴多点,有时候文雅清淡多点,做到过点且属不易。以致于他的画质感硬朗,线条清晰,笔法古朴,肌理表现丰富。其山水画师法造化,参斟古今,广采博收,勾、皴、擦、点、染运用自如,构图上讲求动态平衡,静气中秀骨挺立,峻峭中蕴涵华兹,所作山水画面生动,苍浑有致;在吸收传统设色经验的基础上,他善于吸收新的养料,主色调力求单纯、整体,同时辅以渲染、衬托,使画面虚实相间,情感丰富,气韵流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对画面中山石、人物、树木、建筑、水纹、云气等局部的经营一丝不苟,细微处绝不粗枝大叶,甚至十分苛刻,是以其作品或雄浑壮丽,或清秀幽雅,或大气磅礴,或玲珑抒情,都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所以整体上就给人以气势开张的大美之感。

          陶洪君的画极富形象美。中国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历来讲究“形”于外而“神”于内,也就是要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妙在似与不似间”,将自然之象变成胸中之象,将胸中之象变成笔下之象。但形象美是基础,如果形象不美,何谈神韵之美呢。洪君作画,不受视域的局限,根据感受和需要,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远近法”的构图方式在他作长卷或立轴的时候表现得很充分,这使他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内心的主观情趣。我们看他的山水画《山韵》《春望》等,就是这种典型的构图方式,使得他的山水画显得苍茫大气,气象万千,高低远近,尽收眼底。洪君作画的构图和设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长期从事摄影艺术。摄影这种特殊的影像艺术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某种形象的远近、大小、高低、以及色彩的变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定格在他的眼中、藏驻于他的胸中,落落大方地表现在他的笔下,因而他无论在构图还是设色上也就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从不显得局促。在笔墨处理上,洪君将毛笔的性能发挥得很好,充分发挥了以线为主的表现方法,将行笔的快慢、顿挫,用墨的浓淡、干湿,巧拙、涩畅交替运用,尤其是他在书法上的造诣直接影响了他的绘画,其书法中的布局开合、线条处理和用墨等,都能在他的绘画中找到明显的痕迹,比起目前以临学西画为主的画家,其用笔的力度、内涵更显沉稳,线条更加清晰、畅快,墨色更加凝炼,营造出的形式美感,将文人画传统推到一个值得关注的高度。构图和设色上的独到之处,为你他的画营造了和谐的形式美感,从外在形态和视觉上,给人以自然、安定、协调、典雅、庄重的朴素美感,符合中国画的审美习惯。



          陶洪君书画作品《金谷奇秀》


          陶洪君的画极富意境美。国画大家杨晓阳说:“国画之道重在舍其形似、舍其表象,而求其本质、求其本源。天地有大道,人生亦有道。绘画之道有其规律,谓之画道”。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画道”?王摩诘有两句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是大家都喜欢的。我们从字面来理解,就是深山中,夜晚下雨了,树上的果子给雨一打,扑扑地掉下,灯下,有草虫在雨中唧唧鸣叫。字面的意思就这么简单,然而,透过这字面本身,我们总感到还有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一些东西在里面。设若我们进一步发挥联想,这山中有一屋,屋中必定有一人,在这深山,这雨声中,灯下那个“人”是寂寞的,若这人内心是浮躁的,他不可能听到雨中山果掉落扑扑然,也不可能听到间或有微虫独唱唧唧然,而那雨声中,那山果掉下的扑扑声,那草虫独唱声,亦倍觉增人愁思。微雨拂户,山中人渺,灯下孤影徘徊,用张恨水散文中的一句话“此处著一客中人不得”。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自然万物的气息与此生命的感觉浑然化为一体,但余下的这些都没有在摩诘的字句里表现出来,要靠我们的联想才能品味出来,而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其所体味的内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诗歌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涵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也是杨晓阳先生所说的“道”。



          陶洪君书画作品《春望》


          我以为,中国画的高境界和诗的意境一样,它能通过画家描绘的外在形象,是欣赏者通过联想自然地产生共鸣,思想上和情感上受到感染,这就达到了目的。可以说,一幅画是否成功是否具有意境,就是看能不能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让人心向往之。细品洪君的画,感到他的画里不乏这种含蓄和空灵的意境。比如她的《春望》,画家用减法,画了几座极为平常的山峦,几所高低错落的房屋,山峦映衬的山涧,有一座石桥上,一个红衣女正匆匆赶路的样子。为了体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画家没有把春天太多的元素都画出来,那样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然而以简约的笔触,合理地引导欣赏者通过联想,体会到春天的清溪潺潺,山鸟和鸣,联想到和风细雨,花红柳绿,通过红衣女赶路的情景,我们更联想到小屋里蛰伏了一冬的人们在春天到来时的律动,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曲美妙的春的乐章。以虚写实,恰恰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间”的意境。再来看他的《锦谷鹭鸣》,几处平常的山水有鹭鸟翩飞,花竹夹峙,然山间蜿蜒的青石小路和立于缓坡处的山间小屋却引起了我的注意,特别是隔岸人家,溪山茅檐下伸出的几尺木杆上,挑起红绿相间的衣裳,为画面顿添生机,不由引起我们更丰富的联想。藉此你或许会联想到和煦的阳光,徐徐吹过的暖风,或许还会联想到绕屋四周春日鸡稚,的鸡犬和鸣,以及屋舍内人的心境和活动等等,有韵律地构成具有积极的生气。这些他虽没有画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作品不仅表达着自然对象生命的信息,也传递着画家内心的悸动和情怀,传递出画家思想、情感、意趣等生命现象的高境界。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是作画的很高境界。



          陶洪君书画作品《锦谷鹭鸣》


          陶洪君的画体现着一种情感美。石涛提出“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的中国画理想。陶洪君作画,不屑于一时一事的浮光掠影,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广泛、深入地观察和体验之后,通过长期积累,将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付诸笔墨,是笔下山水充满情韵,使笔下的花鸟满含意趣,从而把画家的喜怒哀乐或者是情感上的寄托都表现无遗。如他在《塞外秋来》《江山如画》《秋境瑰色》中,他以较夸张的构图,且大胆设色,追求云气浮动,峻峰峭拔,意态满满的效果,画家的思想情感起伏,都在笔端呈现和流泻出来,是以情迎景,以景抒情,可谓“意与境浑”。而《咏春》则更加抒情和诗意,青翠欲滴中点缀其间的几片花蔓,点点春色,纷散上下,半山之上,尽为芬芳所笼,整个画面对比鲜明,平添了无限生机。疏影横斜中,沿山径而上,几户人家次第呈露,映入眼帘的春联,低矮的屋舍,顿生鸡犬之声相闻之感。山下,几块大石如青牛伏卧,坡前溪水静流,顿生安宁、静谧之氛围,而远山在薄薄的白雾中隐中有现,倍有情致,此情境真乃天上居也。可见,画家的心里的那幅图景既安宁祥和又生机盎然,实在是虚静之至,酣畅之至,智慧之至。

          由陶洪君的国画创作,我渐渐熟悉了他的书法。他的书法也许不是当代最好的,然而和他的国画创作相承,显得极具性情和亲和力,是一种自觉的生命活动,又体现出一种崇尚自由精神的境界。其书结体自然,笔法灵活,风姿隽妙,给人一种飘逸流动的美感。他善使浓墨,其字沉酣有力,极富立体感。他的书法技法运用不多,大凡运用技法少的书法家,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丰富的技法而不用,二是天分好,悟性高,而掌握的技法却原本不多。前者是近乎于“道”的一类书法家,对他们来说,技法到了一定高度已近于无,把已经得到的东西扔掉了,像我国当代书法大家王镛即属于此。而后者对书法家的天分要求会更高一些,洪君应属于此列。这二者皆有可能创作出逸品来。而这第二类书家,创作中更多地增添了主观意趣,要靠天赋,要靠真感情,这样的作品虽有生拙,恰恰能免于流俗。透过洪君的书法,我们能见其本真,所以其书也无华,其意也率真。看洪君的书法,我们要将真感情住进去,即古人所谓的“可游可居”。

          因而我们说,洪君的书画,从内涵到外延都是值得研究的。

          作者:千澜,当代实力派诗人、艺术评论家(来源:中国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中国日报
      Processed in 0.086(s)   10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