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专家:私人博物馆要生存下去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核实中..2014-05-14 09:07:36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私人博物馆是指公民个人自主建设的博物馆。在国际社会上,私立博物馆逐渐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主流。在我国,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私人博物馆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上海兴起,随后北京等一线大城市也有不少私人博物馆相继建立。据2012年“中国私立博物馆生态白皮书”项目启动仪式上传出的消息:中国私人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在2007年至2012年的5年内,从200多家发展到1000多家。  

          私人博物馆的兴起首先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资本的增加,每座博物馆的建设都要投入大量资金,从场地的筹划到场馆的建立,从藏品的收藏,到日常的运营,没有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是很难建成和维持的;其次得益于文化事(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产)业的一部分,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属于高层次需求,建设者和观赏者都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特别是建设者,不仅要热爱文化事业,而且还要具备专门的知识;第三,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开放文化市场,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博物馆业,特别是国家提出文化复兴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后,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第四,旅游业的发展对私人博物馆的建立也起了助推作用,在许多地方私人博物馆成了特色旅游产品,成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这不仅为私人博物馆注入了活力,也调动了地方政府和民营资本建设私人博物馆的积极性。

          然而,随着私人博物馆的发展,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首先就是资金问题,私人博物馆不仅建立之初要投入巨额资金,运营后也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每年至少要拿出几十万元来贴补博物馆藏品的维护、管理,这对私人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从世界范围来看,博物馆的所有经营收入能达到博物馆投入的30%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而门票收入一般最多只能相当于投入的5%-10%。因此,要“以馆养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国家文物局新出台的关于重新登记博物馆文件又提高了“私博”的准入门槛,明确要求办馆者必须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必须有递补资金,能“养得起”博物馆,如果按照这个规定,一些“私博”恐怕就要关门了。其次就是开办者的观念急需转化,私企开办博物馆的初衷是试图通过开办私人博物馆为企业树立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运营方式基本是以商养文,并不在自身经营管理上多下工夫。而大多数私人开办者,则主要是为了与志趣相投者进行精神文化交流,共享陈列品所带来的艺术享受,文化追求大于商业目的,因而缺乏必要的经营理念,导致受众极小而缺乏必要的市场支撑和赢利点。这两类开办者都未真正对传统文化如何走向市场进行过认真思考,因而在商业与文化之间遭遇窘境是必然的。

          “办馆难,维持更难”。私人博物馆要生存下去,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开办者自身的不懈努力、狠练内功。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度越来越广,有些专家支招说:藏品不一定非得花巨资设立博物馆展出,在网上办一所博物馆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相信,只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私人博物馆本身能够转变发展理念,在类型上能填补空缺,在运作上能更为灵活,将商业与文化、文化与产业、博物馆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Processed in 1.480(s)   10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90(mb)